科研产出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分析
《中国园艺文摘 》 2016
摘要:以中国知网近20年内有关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的文献为材料,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年间我国蝴蝶兰组织培养文献的年份分布、文献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文献作者所在机构等内容进行研究,为相关研究人员把握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和今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残留分析
《中国稻米 》 2016
摘要:本文建立了气质联用仪测定稻田环境中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20 mg/kg,最小检出量为0.2 ng,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8%~109.5%,相对标准偏差在1.7%~19.7%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苯醚甲环唑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11.6 d和1.4~11.6 d;嘧菌酯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8.7 d和2.9~23.1 d。以推荐剂量6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900 g/hm2,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5 d时,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461 mg/kg和0.634 mg/kg,低于我国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中规定的糙米中苯醚甲环唑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和欧盟、美国规定的糙米中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5.0 mg/kg。


油用向日葵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了解FAD2-1基因在油用向日葵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油用向日葵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对高含油率保持系材料改HA89(含油率为46%)和低含油率保持系材料86-1(含油率为38%)的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1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1全长cDNA编码序列,全长为1 137bp,编码378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这2份材料中第44位和第102位核苷酸存在差异,并且都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种子发育不同阶段油酸和亚油酸积累动态分析和qRT-PCR研究结果表明,FAD2-1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与亚油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油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FAD2-1 油酸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好氧堆肥中amoA硝化细菌群落动态变化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减少堆肥氮素损失,优化堆肥工艺,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材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产物序列分析法,研究了堆肥不同阶段amoA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与堆肥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高温期amoA硝化细菌类群发生明显演替,降温期检测到前期不存在的硝化类群,属于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中的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堆肥过程始终存在的优势菌群属于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中的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a)。堆肥不同时期amoA硝化细菌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升温至高温期减小,降温期增大,腐熟期减小。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铵态氮含量和温度与amoA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显著相关(P<0.05),是影响其动态变化的关键理化因子。


基于制造企业加工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的分析
《商场现代化 》 2016
摘要:制造企业的加工成本核算一直受到相关企业的关注,这是由于加工成本核算直接关系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期间,企业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仅能够减低加工成本,同时为企业作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了参考数据,这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加工成本核算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核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按原则办事的情况。


黑龙江省主栽糯稻遗传背景研究
《中国稻米 》 2016
摘要:选取黑龙江省近年审定的糯稻品种,对其遗传背景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其系谱中的骨干亲本,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部分通过审定的糯稻品种都含有日本水稻的血缘;一些骨干亲本能够直接育成或衍生出糯稻品种,为优秀的糯稻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今后,应加强骨干亲本的筛选和利用,以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帮助。


亚麻LusiCesA1上调基因表达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通过克隆亚麻纤维素合成酶Lusi Ces A1基因,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以DIANE Lusi Ces A1基因敲除RNA为Tester,常规RNA为Driver,构建亚麻纤维素合成酶c DNA文库,逆向斑点杂交验证阳性克隆,筛选差异表达克隆,鉴定出Lusi Ces A1上调表达增强基因122个,其中95个与已知功能基因同源,其余27个未知同源序列推断为亚麻纤维素合成途径新基因。Lusi Ces A1是亚麻纤维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通过其上调表达作用机理分析,挖掘纤维合成过程上调表达基因,可改良亚麻品种。


早粳新品种黑粳10号
《中国种业 》 2016
摘要:黑粳10号是以上育393为母本、黑粳5号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早粳新品种,2016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推广,审定编号:黑审稻2016016。本文介绍了黑粳10号品种选育的经过、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品种的栽培要点。


DTA-6和S3307对大豆存留荚和脱落荚生理调控的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半干旱地区,研究植物生长促进型和延缓型调节剂作用下,大豆花荚发育过程中存留和脱落荚生理效应差别,探讨调节剂减少大豆脱落作用的生理效应,为提高大豆产量寻找途径。【方法】试验于2012—2013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始花期(R1)对3个大豆品种绥农28(SN28)、垦丰16(KF16)、合丰50(HF50)分别叶面喷施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DTA-6)和烯效唑(uniconazole,S3307),喷施清水作为对照(CK)。从喷药后第35天(R5)开始第1次取样,每隔7 d取样1次。采集存留和脱落的花荚,并将荚皮与籽粒分开,液氮速冻30 min,取出置于低温冰柜中(-40℃),待全部样品收集完毕,统一测定。比较研究各处理中存留和脱落荚中氧自由基代谢、相关脱落酶、可溶性物质等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结果】(1)随着荚发育进程,脱落荚中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存留荚,脱落纤维素酶(abscission cellulose,AC)、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活性显著低于存留荚。(2)DTA-6和S3307都能够调控大豆存留荚和脱落荚生理,二者过程不同,结果相似。二者调控效应表现为:总体上降低了存留荚MDA含量,提高了SOD、POD活性,效果S3307优于DTA-6,在绥农28和垦丰16鼓粒中早期,合丰50鼓粒后期阶段性的降低了存留荚AC活性、PG活性。存留荚和脱落荚生理差别随着荚的生育进程,随之变化,不同荚生育时期,差异幅度不同。存留荚和脱落荚生理指标的差异也受品种内在遗传因素影响。【结论】脱落后的荚生理指标状态与存留荚相比表现为质膜过氧化作用增强,保护酶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可溶性物质增加,脱落酶活性降低可能受脱落过程环境影响较大。脱落荚和存留荚生理相关指标存在差异,并受荚发育时期和品种影响。DTA-6和S3307调控后存留荚具有较强的生理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其膜损伤、渗透调节、保护酶系统、脱落酶活性降低等均对降低脱落有积极的响应。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L.) 花荚脱落 调节剂 生理 DTA-6 S3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