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境中马缨丹不同部位水提液的化感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外来入侵植物马缨丹在热带地区不同生境中入侵的化学机制,采用室内生物监测法,以热带豆科牧草柱花草为受体,研究不同生境中马缨丹植株不同部位的水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以及马缨丹植株不同部位的水提液对热带豆科牧草柱花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芽幼根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下降,幼芽、幼根的长度缩短,抑制指数上升,但不同生境中的马缨丹水提液对柱花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芽长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而对根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马缨丹植株的根、茎、叶各部位的水提液对柱花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幼芽、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马缨丹在不同生境中其不同部位均能产生较强的化感作用物质,以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而且在温暖湿润的生境中其化感作用显著高于高温干旱的生境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组类型的香蕉核型分析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不同基因组类型间的进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香蕉种质遗传特性。【方法】以9份不同基因组类型香蕉(Musa spp.)种质为材料,采用改良的去壁低渗法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霸王岭野生蕉’核型公式为2n=2x=22=4L+8M2+6M1+4S,属"2 A"核型;‘百花岭野生蕉’核型公式为2n=2x=22=4L+8M2+6M1+4S,属"2 B"核型;‘巴西蕉’核型公式为2n=3x=33=3L+15M2+12M1+3S,属"3A"核型;‘Pisang Ceyla’核型公式为2n=3x=33=12L+6M2+6M1+9S,属"2B"核型;‘东莞中把大蕉’核型公式为2n=3x=33=3L+12M2+12M1+6S,属"2B"核型;‘FHIA-17’核型公式为2n=4x=44=4L+20M2+12M1+8S,属"2 B"核型;‘CRBP-39’核型公式为2n=4x=44=4L+16M2+20M1+4S,属"1B"核型;‘FHIA-03’核型公式为2n=4x=44=4L+20M2+16M1+4S,属"2B"核型;‘TMBx5295-1’核型公式为2n=4x=44=4L+20M2+12M1+8S,属"2B"核型。【结论】基于核型分析结果,绘制了9份不同基因组类型香蕉种质的核型模式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芭蕉属rDNA的ITS序列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芭蕉属ITS序列的变异情况和组群关联,以不同地理来源的33份芭蕉属野生种作为试材,对其ITS区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构建NJ系统树。结果表明:芭蕉属中不同类型材料的ITS序列信息位点为108个,占总碱基数的24.43%,具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组群间序列比对结果分析发现澳蕉组ITS序列与其他组别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特异性片段共21处;从序列上推断澳蕉组可能由M.schizocarpa与M.balbisiana(ITC0271)杂交产生;真蕉组和观赏蕉组没有确切的分类特性;ITS序列的分化上可能受到地理分布的影响;陈友鉴定的新种M.tongbiguanensi在ITS序列上与其他种可明显区分开,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新种的可能性。利用核糖体ITS序列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芭蕉属植物遗传演化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芭蕉属 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枯萎病菌fow2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fow2基因在尖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侵染香蕉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比较Foc的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中fow2基因的差异,采用PCR和RT-PCR方法,分别扩增了这2个生理小种的fow2基因,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显示,以Foc1、Foc4的gDNA为模板,这两个生理小种的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 439、2 440 bp;而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1 992、1 986 bp。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都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没有信号肽,也没有跨膜结构;但根据PROSITE蛋白位点分析,2个生理小种的fow2基因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 尖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香蕉枯萎病 fow2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紫金牛属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紫金牛属(Ardisia)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42个形态学性状,运用分支分析方法对中国广义报春花科(Primulaceae s.l.)紫金牛属90个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最简约性分析得到了100个同等简约树。50%多数规则一致树的分支结构与以前建立的紫金牛亚属划分系统基本一致。外类群酸藤子属(Embelia)、铁仔属(Myrsine)、密花树属(Rapanea)聚在分支树的最基部,紫金牛属为一单系类群。形态分支树的一致性指数和保持性指数和各分支内部支持率均较低,只在种与变种或亚种之间获得较高的支持率。腋序亚属(subg.Akosmos)、短序亚属(subg.Pimelandra)、顶序亚属(subg.Acrardisia)、高木亚属(subg.Tinus)处于分支树较为基部的位置,在紫金牛属中较为原始;圆齿亚属(subg.Crispardisia)和锯齿亚属(subg.Bladhia)共同组成一大支,二者亲缘关系紧密,为该属中最为进化的类群。这些结果对紫金牛属的分类修订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节油及其组合对松墨天牛引诱效果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松节油与乙醇、苯乙醇、松油醇、糖酒醋液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7种引诱剂(Ⅰ、Ⅱ、Ⅲ、Ⅳ、Ⅴ、Ⅵ、Ⅶ)、2种成品引诱剂(Ⅷ、Ⅸ)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松节油对松墨天牛有一定引诱作用(Ⅰ诱虫量2.4±0.92头,雌性比0.33±0.06)。乙醇可显著增强松节油的引诱效果(Ⅴ诱虫量22.4±4.52头,Ⅲ雌性比0.57±0.04)。苯乙醇、松油醇组合引诱剂对诱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诱雌能力(Ⅵ雌性比0.68±0.05)。添加糖酒醋液显著降低了组合引诱剂的诱虫量(10.80±3.73头)及雌性比(0.26±0.10)。组合引诱剂Ⅵ诱虫量(22.05±5.74头)显著高于成品引诱剂(Ⅷ、Ⅸ诱虫量分别为14.80±4.17、12.28±3.31头),雌性比(0.68±0.05)与引诱剂Ⅷ无差异,显著高于引诱剂Ⅸ(0.52±0.03)(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角瓜花脂溶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中药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L.)Dry.ex Ait.f.花脂溶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牛角瓜花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2种人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从牛角瓜花中共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色谱总出峰面积的85.14%;牛角瓜花脂溶性成分对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为牛角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炭疽病生防菌诱变选育及与常用农药优化组合筛选
《中国植保导刊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用前期筛选的芽孢杆菌5a、6a菌株和酵母菌Y-1、Y-2、Y-2-0菌株经6次紫外线诱变,共获得21株对芒果炭疽病菌抑菌作用增强的诱变菌株。其中芽孢杆菌诱变菌株5a-9、6a-3、6c-4、6c-5、酵母菌诱变菌株Kck、M2抑菌圈直径依次增大了41.0%、54.7%、53.3%、45.3%、44.1%和40.7%,诱变效应明显;耐药性筛选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2μg/mL多菌灵和咪鲜胺锰盐可与诱变后所得的各菌株间形成优良组合。在芒果果实上抑菌效果表明,大部分生防菌与药剂间具有协同作用。其中多菌灵和咪鲜胺锰盐分别与芽孢杆菌诱变菌株5a-9、6a-3、酵母菌诱变菌株M2、H1组合,抑菌效果达63.4%~73.5%,比两种杀菌剂单用的抑菌效果提高了8.3%~18.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香蕉枯萎病菌拮抗菌鉴定及抑菌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菌株LP-03的生防效果和分类地位,根据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和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以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 1)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抑菌谱,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其抑菌效果。经鉴定,该菌株为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其对供试的12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具有广谱抗菌性,尤其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效果显著,抑菌带达到20.4 mm;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含有10%该菌株发酵液原液的培养基上香蕉枯萎病菌菌丝体不能生长,对菌丝体生长抑制率达到100%,菌株的LB发酵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72.62%。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拮抗细菌 生物防治 菌株鉴定 抑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