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汕尾甲湖湾附近海域鱼类结构季节变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探讨甲湖湾附近海域2016年4个季度鱼类群落结构和营养级指数季节变化。[方法]以Pielou指数、Shannon-Win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描述鱼类群落多样性特点。采用Pinka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鱼类群落优势种的组成。运用ABC曲线法分析鱼类群落的季节变化。[结果]各季节调查共计捕获鱼类83种,其中肉食性鱼类占84.34%,底层鱼类占59.04%,暖水性鱼类占75.90%。各季节间优势种变化较为明显。在时空分布上,生物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最高均出现在夏季,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四季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方面,夏、秋季鱼类种类组成相对较为丰富,冬季生物量优势度最高。2016年度平均营养级指数为3.427,秋季高营养级鱼类平均体质量最高。[结论]甲湖湾海域鱼类以中、高级肉食性为主。鱼类年度平均营养级属于中级水平。海域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季节变动 营养级 甲湖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星康吉鳗摄食生态及食物网结构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地笼网和延绳钓捕获的279尾星康吉鳗样本,从胃含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等级、营养生态位和营养级等方面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海区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斑头鱼、褐菖鲉、花鲈等9种鱼类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构建人工鱼礁区鱼类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模型.食性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共摄食7类30余种饵料,虾类是其最主要的饵料类群,其次为鱼类和头足类,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鹰爪虾、玉筋鱼和日本鼓虾等是其优势饵料.星康吉鳗的饵料生物组成随肛长和季节发生显著变化.四季均以鱼类和虾类为主,春季胃含物中包括头足类,秋季包括头足类和蟹类,冬季亦有蟹类出现.肛长≤12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鱼卵和鹰爪虾,120~130 mm肛长组主要摄食玉筋鱼和日本鼓虾,肛长>13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大泷六线鱼和方氏云鳚.其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肛长而变化,空胃率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平均胃饱满系数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不同肛长组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鱼礁区简化食物网结构显示:鱼类关键种的营养级均在3级以上,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636,处于海区食物网的最顶端.虾类、蟹类、端足类和软体动物等是鱼类关键种的主要饵料,甲壳类、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玉筋鱼是高营养级鱼类花鲈和星康吉鳗的主要饵料.
关键词: 星康吉鳗 摄食生态 食物组成 营养生态位 食物网 崂山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水产学杂志 》 2018
摘要:我国水产种业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系统发展,已成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及渔业安全的根基。随着水产业全球化、市场化发展和贸易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产品、发展现代种业已成为驱动我国水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简要评述我国水产种业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开发、养殖品种培育和良种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制约水产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针对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提出了促进我国种业发展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为切实提高我国水产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玛氏骨条藻转录组的脂肪酸合成途径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2000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的转录本通过NR、NT、Swiss-Prot和KO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类,通过GO和KEGG数据库进行相关代谢途径分析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marinoi的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发现共存在26种酶和蛋白对应的33个编码基因,对这33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与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的同源性较高。在该代谢通路中,S.marinoi在不同生长时期出现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5个。与指数期相比,柠檬酸裂解酶和长链酰基-CoA合成酶(Comp14198_c0)的编码基因在稳定期和衰亡期出现显著下调表达,而柠檬酸合酶的编码基因仅在稳定期出现显著下调表达。与之相反的是,以乙酰-CoA羧化酶编码基因为代表的12个编码基因在稳定期和衰亡期均出现了显著上调。通过分析,初步推测S.marinoi在稳定期的脂肪酸合成能力高于指数期。这些信息为海洋微藻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对S.marinoi进行基因改造,提高脂肪酸的合成量。同时,又能为赤潮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红蛋白的高效异源生物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生物技术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实现藻红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生物合成。[方法]将藻红蛋白生物合成的多个基因构建到单一表达质粒上,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获得表达菌株,优化诱导物、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长等发酵条件,利用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重组藻红蛋白,分析重组蛋白的光谱学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结果]获得了高效生物合成藻红蛋白的大肠杆菌菌株,以乳糖为诱导物时最佳诱导条件为:2.0 g/L的乳糖、25℃下诱导28 h,藻红蛋白表达量达211.6 mg/L;以IPTG为诱导物时最佳诱导条件为:0.4 mmol/L的IPTG,在25℃条件下诱导28 h,藻红蛋白表达量达188.7 mg/L。藻红蛋白色基结合率达92.0%,OD555/OD280为8.0。[结论]成功实现了藻红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生物合成,重组藻红蛋白具有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指示海洋中有机物降解行为的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酸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源有机质,它在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氨基酸作为海洋有机物中的活性组分,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会被异养细菌选择性的去除,是指示海洋中有机物降解程度的灵敏指示因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海水中氨基酸的分类,总结了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颗粒氨基酸(PAA)和细菌标志物D-型氨基酸的来源及生物学活性。同时归纳了有机物降解过程中氨基酸变化可归结为选择性保存、产生或者富集细菌源的物质和细菌的转化三种机理。最后本文综述了基于氨基酸的6种降解因子:溶解态氨基酸(THAA)对有机碳或有机氮贡献率(THAA-C%或THAA-N%)、降解因子(degradation index)、活性因子(reactivity index)、个体氨基酸的D/L比值、天门冬氨酸/β-丙氨酸或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Asp/β-Ala或Glu/γ-Aba)以及细菌源有机物的贡献率,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的降解阶段以及具体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牡蛎礁特别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水力发电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海岸带开发的不断增强,天津市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为了全面准确地表述该区域的生态状况,充分考虑牡蛎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捕捞行为对牡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影响,构建了牡蛎礁特别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基于模糊综合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特别保护区的底质与水体处于健康状态,生物环境和捕捞压力处于不健康状态,整体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在时空分布状态上,存在远海优于近岸、南部优于北部,并随时间的推移整体改善的趋势。所构建的牡蛎礁特别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有益改进和补充。
关键词: 海洋生态 生态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诱导水合氧化铁形成蓝铁矿的过程
《微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在细胞外诱导形成含铁矿物的矿物相、化学成分和形貌结构等特性及其变化,深化对铁还原细菌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的认识。【方法】在以30 mmol/L乳酸钠为电子供体,10 mmol/L水合氧化铁为电子受体,[HCO_3~–]为30 mmol/L,[PO_4~(3–)]为5 mmol/L条件下,30°C恒温下厌氧培养,进行细菌生长和细胞外诱导矿化实验,定期采样测量反应体系的pH、生物量、Fe(Ⅱ)浓度;采用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不同时间点的矿化产物进行分析。【结果】MR-4在还原Fe(Ⅲ)的过程中,细胞快速生长,表明MR-4的Fe(Ⅲ)还原和乳酸氧化过程相互耦合,从而进行细胞生长,并在细胞外诱导矿物形成。对不同阶段矿化产物的综合分析表明,反应进行到约8 d时,无定形-弱结晶的水合氧化铁部分地转化为纳米尺寸的磁铁矿晶体颗粒;约16 d时,反应体系中开始出现蓝铁矿晶体颗粒;约20 d后,几乎所有矿物转化为纤维状或者叶片状的蓝铁矿。【结论】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受环境条件控制,当以乳酸钠和水合氧化铁分别作为电子供体和受体,相对高的[PO_4~(3–]/[HCO_3~–](1:6)时,水合氧化铁先转化为磁铁矿,最后大量转化为蓝铁矿。本研究为全面认识铁还原细菌的生物诱导矿化过程和评估其参与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数据。
关键词: 铁还原细菌 生物诱导矿化 磁铁矿 蓝铁矿 电子显微学 激光拉曼 X射线衍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