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飞船返回舱打捞水平姿态补偿系统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高海况飞船返回舱打捞成功率与安全性,介绍了一种舷侧柔性打捞系统方法原理.针对救助母船运动对拦截臂打捞稳定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吊机变幅油缸为执行机构控制拦截臂横摇运动方法,采用传统PID控制方法和模糊PID控制方法分别对打捞水平姿态补偿系统进行模型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系统的横摇运动通过摇摆台模拟实现.结果显示:采用传统PID控制受电液比例换向阀反向死区的影响,变幅油缸缩回延时不能及时补偿而严重影响打捞效率,而模糊PID控制能改善控制性能,模型试验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特点,模拟六级海况下补偿精度达到±1.3°,能满足高海况打捞要求.该理论方法和试验数据可为原型样机的控制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飞船返回舱 打捞 模糊PID 拦截臂 变幅油缸 模型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动物源嗜芳香环弧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患病的半滑舌鳎分离得到5株弧菌,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并研究其耐药性及分子水平耐药机制.采用生化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16S rRNA、HSP60和mreB)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株弧菌均为嗜芳香环弧菌.通过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检测菌株中耐药基因和4类整合子并对其携带基因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株嗜芳香环弧菌均对环丙沙星、链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耐药,且均携带qnr VC、bla CARB-17、strA、strB和sul耐药基因.此外,菌株JS291和JS295携带Ⅰ类整合子、qacEΔ1和sul1耐药基因;可变区携带基因盒分别为dfr16-aad A2和arr-3-dfr A27.5株嗜芳香环弧菌为多重耐药菌株,且多重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目标资源调查站位优化设计——以渤海为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渤海为研究区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种类出现率(将基于渤海调查的17个主要渔业种类分为3类:Ⅰ类出现率≥70%,Ⅱ类出现率50%~70%,Ⅲ类出现率<50%)和栖息水层对单种类资源量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E)的影响,不同调查站位数量(48和60)对定点采样与分层随机采样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优化了渤海多目标渔业资源调查的设计方案。结果显示,Ⅰ类中5种资源量REE在20%以内,Ⅱ类中3种资源量REE在30%以内,Ⅲ类中6种资源量REE在35%以内,即单种资源量评估值随种类出现率下降,相对误差变大;种类的栖息水层对种类资源量REE无明显影响。定点采样评估值随站位数量减少,精度下降(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的资源量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REE分别增加了1.1%、2.5%、8.4%、4.4%和3.3%);分层随机采样可弥补站位数减少带来的精度下降,如站位数为48的分层随机采样获得的鱼类资源量指数评估精度(REE为4.6%)高于站位数为60的定点采样的精度(REE为7.7%),有助于减少调查成本和保护资源量低的种类。然而,每种采样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多目标最优,不同站位分配方案影响分层随机采样的精度,按照抽样费用最优准则设置站位,可获得精确度较高的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及黄鲫(Setipinnataty)、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日本枪乌贼(Loligojaponica)、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叫姑鱼(Johniusgrypotus)、泥脚隆背蟹(Carcinoplaxvestita)、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等主要种类资源量评估结果,可作为渤海多目标种类资源调查的站位设计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色双冠丽鱼体色相关基因mc1r的组织表达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是动物体色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为探讨mc1r基因在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体色褪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首次获得橘色双冠丽鱼mc1r的cDNA全序列,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橘色双冠丽鱼体色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mc1r基因的表达差异。获得cDNA全长序列1 699 bp,共编码氨基酸325个,开放阅读框(ORF)为978 bp,5′非编码区(UTR)497 bp,3′非编码区(UTR)224 bp。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橘色双冠丽鱼与人(Homo sapiens)、斑马鱼(Danion rerio)、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相似度分别为55.1%、77.1%、90.15%和96.92%。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9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随着胚胎发育表达量逐渐减少,推测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该基因的基础表达水平即可启动参与体色细胞形成的腺苷酸循环。在"黑色-灰白色-黄色"三个体色蜕变期,mc1r在尾鳍、鳞片、皮肤的表达均呈先降低再稍升高的变化趋势,均在灰白色过渡期呈现最低值,推测这与mc1r和Agouti存在竞争性结合,及mc1r、tyr、tyr1三者是否处于适当、平衡状态有关。橘色双冠丽鱼长至近成鱼期,非正常褪黑鱼(即未完全褪黑)各组织mc1r表达量均比正常褪黑鱼(完全褪黑)高,其中皮肤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褪黑鱼(P <0.05),可见鱼体体表褪黑程度与mc1r表达量呈负相关。在成熟鱼体11个组织中mc1r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鳞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 <0.05),说明橘色双冠丽鱼mc1r的主要表达部位是鳞片。本研究通过了解体色变异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为鱼类体色遗传和体色改良研究积累资料。
关键词: 橘色双冠丽鱼 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 克隆 表达分析 褪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PtDNMT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盐适应中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基转移酶是维持基因组甲基化状态的重要基因,本研究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甲基转移酶基因(PtDNMT1)。PtDNMT1基因cDNA序列全长5919 bp,包括483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61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48.15 kDa,理论等电点为4.68。结构预测发现,Pt DNMT1有2个特殊的结构域,分别是锌指结构域(zf-CXXC)和甲基转移酶家族特有的Dcm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PtDNMT1基因与昆虫类的DNMT基因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发现,PtDNMT1基因在肝胰腺、鳃、卵巢、肌肉、胃、心脏、血液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最高,卵巢和鳃次之。进一步研究了低盐胁迫后PtDNMT1基因在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胁迫6 h时鳃组织中PtDNMT1基因的表达即达到峰值(5.3倍),并一直持续到12 h (4倍),随后逐步下降,在72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3倍);PtDNMT1基因在肝胰腺中的表达规律类似于鳃,然而其达到峰值的时间稍晚于鳃(24 h),且上调倍数高于鳃(8倍);低盐胁迫后Pt DNMT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最初呈现下调趋势,之后(24h)上调表达至峰值(2.2倍),且一直上调表达至72 h。本研究首次克隆了PtDNMT1基因,根据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征以及盐度胁迫后的表达变化情况,推测DNA甲基化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PtDNMT1 盐度胁迫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草鱼两性体质量生长差异研究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池塘养殖条件草鱼两性体质量生长规律,采用电子芯片标记技术和解剖鉴定性别方法,追溯不同性别草鱼在7月龄、8月龄、12月龄、16月龄、20月龄和32月龄的体质量生长状况,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雌、雄草鱼体质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7~16月龄雌、雄草鱼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0月龄雌鱼和雄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659.09 g和2530.06 g,32月龄分别为4868.21 g和4418.11 g,雌鱼比雄鱼体质量分别增加了5.10%和10.18%,雌、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铜绿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在发酵罐的生长试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养优质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液,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草鱼铜绿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发酵培养基的氮源、碳源和磷酸盐成分进行了筛选,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各主要成分的用量进行了优化组合,并经过验证试验绘制出了铜绿假单胞菌JP802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的5 L发酵罐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草鱼赤皮病铜绿假单胞菌JP802发酵培养基中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磷酸盐为磷酸氢二钾;确立了培养基的优化配方为蛋白胨10 g/L、牛肉膏5.0 g/L、酵母膏2.5 g/L、葡萄糖5.0 g/L、磷酸氢二钾0.75 g/L、氯化钠5.0 g/L,JP802菌株在此培养基中发酵14 h菌体浓度达到最大(OD_(600 nm)值为6.44)。研究表明,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可以获得更高产量的铜绿假单胞菌JP802发酵菌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咸味剂腌制罗非鱼片的工艺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一种低盐健康新型的使用复合咸味剂腌制罗非鱼片的加工技术,本研究以罗非鱼片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氯化钠分别与氯化钾、苹果酸钠、白砂糖不同添加量组合对腌制罗非鱼片的感官品质、含盐量、水分含量、蛋白水解指数和质构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咸味剂的最佳配比参数。结果显示,氯化钾、苹果酸钠、氯化钠添加量对罗非鱼片品质影响显著,白砂糖添加量对罗非鱼片品质影响不显著;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复合咸味剂腌制罗非鱼片的最佳工艺条件:氯化钾添加量为2.6%、苹果酸钠添加量为1.3%、氯化钠添加量为9.1%、白砂糖添加量为0.5%。优化后产品的感官评分为89,含盐量为2.81%,表明实验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实际值。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产品的钠含量降低了22.92%,从而为罗非鱼的加工提供了一种低盐低钠快速腌制的加工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4种食源性病毒检测靶标多联装甲RNA的制备、纯化与定值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制备平台构建同时含有诺如病毒(norovirus,NoV)、甲肝病毒(hepatitis Avirus,HAV)、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检测靶标RNA的多联装甲RNA(multiplexarmoredRNA,AR-MulV),并进行纯化与初步定值。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产物大小约为14.1 kDa;制备的AR-MulV经纯化后无杂蛋白与残留重组质粒,电镜下可见大量结构形态完整的病毒样颗粒,大小约为25 nm。初步定值结果显示,AR-MulV中GⅠ型NoV、GⅡ型NoV、HAV、RV和AstV检测靶标RNA的含量分别为(1.24±0.2)×10~7、(2.54±0.6)×10~7、(2.24±0.3)×10~7、(2.96±0.5)×10~7 copies/μL和(3.19±0.4)×10~7 copies/μL。本研究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制备平台成功制备同时包含4种食源性病毒标准方法检测靶标的多联装甲RNA,为食源性病毒的分子检测以及多重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阳性质控样品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食源性病毒 多联装甲RNA Qβ噬菌体 阳性质控样品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