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绒螯蟹中内源性氨基脲的产生途径研究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中内源性氨基脲的产生途径,以雄性及雌性个体的背部蟹壳和腹部蟹壳为研究对象,测定氨基脲在上述组织中的残留水平,分析不同部位蟹壳中的主要成分甲壳素、 蛋白质及其水解氨基酸的分布规律,评估并验证其与氨基脲残留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部位蟹壳中甲壳素含量与其氨基脲残留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与氨基脲残留水平呈负相关性,结果表明,蟹壳中的甲壳素和蛋白质及其水解氨基酸可能是导致氨基脲检出的重要因素.验证实验表明,甲壳素和氨基酸在前处理过程中能产生氨基脲,这一途径可能是导致中华绒螯蟹中内源性氨基脲残留的原因.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氨基脲 产生途径 甲壳素 蛋白质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比较二种多脂鱼在腌干过程中的菌相变化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研究多脂红肉鱼(蓝圆鲹)和白肉鱼(带鱼)腌干加工中菌相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加工过程对菌相的影响并寻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优势菌。在腌干加工过程中采用Illumina平台的MiSeq技术比较分析了两种多脂鱼的菌相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种鱼的菌相主要分布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科水平上,初始原料的蓝圆鲹和带鱼分别含7个和15个科的细菌,带鱼包括了蓝圆鲹的所有菌群,肠杆菌科作为共同的优势菌,在蓝圆鲹和带鱼中分别占47%和26%。从腌制开始,两种鱼的菌群数都大量减少,弧菌和芽孢杆菌科作为共同优势菌,前者平均占蓝圆鲹和带鱼的40.3%和42.2%,后者则平均占16.7%和13.3%。原料中,蓝圆鲹和带鱼都包含了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弧菌科和希瓦氏菌科这4种腐败菌,加工阶段,两种鱼的优势腐败菌都为弧菌科。乳酸菌包括链球菌科和乳杆菌科,仅出现在带鱼中。研究表明,在腌干加工中,带鱼的细菌减少程度大于蓝圆鲹,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鱼含共同的菌群和优势菌,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腌干后两种鱼的腐败菌大大减少,说明腌干加工有利于降低鱼类腐败的可能性。可选择带鱼作乳酸菌的分离以进行后续的抗氧化研究。
关键词: 多脂鱼类 腌干加工 菌相分析 Illumina MiSeq技术 优势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的食性和摄食强度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10月—2018年4月逐月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运用胃含物分析法分析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以及营养级,探讨其在长江口抱卵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摄食率、食物饱满指数、平均胃饱满度系数等3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动,抱卵前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0—11月份(秋季)最高,12—2月份(冬季)最低;抱卵后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2—2月份(冬季)最低,3—4月份(春季)最高。洄游期的雌蟹抱卵前后饵料来源多样,包括水生植物、藻类、甲壳类、多毛类、鱼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卵、颗粒碎屑等。其中,藻类、颗粒碎屑和甲壳类为抱卵前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68.13%、54.76%和19.05%;藻类、颗粒碎屑和水生植物为抱卵后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70.35%、73.91%和25.39%。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1.57,P<0.05),对差异贡献最大的饵料组成是颗粒碎屑(χ~2=8.32)、甲壳类(χ~2=5.49)和水生植物(χ~2=4.02)。雌蟹抱卵前后的营养级分别为3.60和3.10,平均营养级为3.35,属于第三营养级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烹饪方式对草鱼肉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消减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 探讨煮、蒸、炸和微波等4种烹饪方式对草鱼肉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消减的影响.方法 在空白草鱼肉中添加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结晶紫和隐色结晶紫后,分别用4种方式烹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药物的含量.结果 结果 表明:经过炸、微波、煮和蒸等烹饪方法 处理后,鱼肉中的药物浓度分别降低了79.8%~93.7%、69.4%~91.2%、72.0%~86.2%和69.6%~77.8%.相同的烹饪方式,原药的消减速度均高于代谢物,药物的消减速率顺序为:炸>微波>煮>蒸.结论 高温加热能促进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产物的消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型桁架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及稳定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塔型桁架人工鱼礁模型在6种换算流速0.031 m/s、0.063 m/s、0.095 m/s、0.126 m/s、0.158 m/s和0.190 m/s (实际流速0.2 m/s, 0.4 m/s, 0.6 m/s, 0.8 m/s, 1.0 m/s和1.2 m/s)下产生的流场效应与物理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速达到1.2m/s时,礁体不会发生漂移和倾覆,说明该礁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单体礁在45°和90°迎流方式下,最大上升流流速和上升流平均流速随来流速度增加而递增,90°摆放单体礁最大上升流流速为来流速度的15.6%~21.0%, 45°摆放单体礁最大上升流流速为来流速度的16.3%~23.5%;上升流面积和高度随来流速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均在来流速度为0.095 m/s时出现最大值;缓流区面积均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来流速度下, 45°迎流时礁体缓流区面积大于90°迎流;在45°和90°摆放方式下,缓流区长度与礁高比值均随来流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逐渐平缓;45°迎流时缓流区长度为礁体高度的13~24倍, 90°迎流时缓流区长度为礁体高度的11~22倍.塔型桁架人工鱼礁礁体前后没有涡流形成,但具有较好的缓流作用,在礁体后方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缓流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穴青蟹保幼激素酯酶结合蛋白(JHEB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基法尼酯(MF)是甲壳类的保幼激素(JH), MF的代谢可能主要由保幼激素酯酶(JHE)催化完成,保幼激素酯酶结合蛋白(JHEBP)能紧密结合JHE,在JHE的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JHEBP对于MF降解通路的探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获得了拟穴青蟹JHEBP基因的cDNA全序列,命名为Sp-JHEBP.Sp-JHEBP序列全长为1647 bp,包含一个89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33.79 kD,等电点8.63.利用Target P预测Sp-JHEBP定位于线粒体, Mitoprot预测Sp-JHEBP的前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段为线粒体定位信号肽.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发现, Sp-JHEBP的氨基酸序列与多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的一致度最高(67%),其次为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43%).系统发育树分析JHEBP与物种分化并不一致,这表明JHEBP随着物种分化,功能上可能也出现了分化.Sp-JHEBP在所检测的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卵巢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它组织,其次是鳃、血淋巴、肝胰腺.在幼体发育过程中,Sp-JHEBP在受精卵时期最高,从Z1至Z5期逐渐升高,到Z5期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到C1期.体外处理MF和法尼酸(FA)显示Sp-JHEBP受高浓度MF上调,在0.1~5μmol/L之间随着FA浓度升高Sp-JHEBP表达量升高.综合分析我们认为Sp-JHEBP可能通过降解JHE来参与MF的代谢,该研究结果对青蟹MF降解分子网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甲基法尼酯 保幼激素酯酶结合蛋白 保幼激素酯酶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饵料组成对六斑刺纯机体代谢与免疫性能的影响
《科学养鱼 》 2019
摘要: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仔、稚鱼时期随着大洋漂游生活,成鱼期则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不善游泳,行动缓慢。六斑刺鲀为肉食性,坚硬的颌齿可咬碎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其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售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已有资料证实其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而且其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灵敏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的可抛式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分析化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能够特异性识别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先利用磁力吸附将核壳型纳米金磁微粒(Fe3O4@Au)固定在丝网印刷金电极(Screen-printed gold electrode,SPGE)的表面,然后利用AuS键固定核酸适配体,构建了可抛式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贝类中OA的高灵敏测定.采用电化学阻抗谱进行测试,利用核酸适配体与OA结合前后工作电极表面电子传递阻抗值的变化量与OA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贝类中OA的定量检测.此传感器制备简单,采用Fe3O4@Au修饰传感界面,通过增大工作电极的比表面积提高核酸适配体的组装量,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将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相比抗体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方法成本;一次性可抛SPGE的应用,省去传统电极使用前必需的繁杂抛光过程.采用此传感器进行贝类中O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800μg/kg,检出限为1μg/kg;回收率在92.0%~118.6%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5.8%~11.6%.本方法简便高效且重现性良好,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筛查与定量分析.
关键词: 大田软海绵酸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电化学阻抗谱 丝网印刷金电极 高灵敏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煤的碳缓释特征及其对池塘底泥脱氮作用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底泥生物脱氮的主要过程,碳源是调控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褐煤为对象,对褐煤的静态碳释情况及其对池塘底泥中脱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褐煤在室温条件下的碳释放规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在脱氮实验中,发现褐煤对底泥上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NO_2~--N)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O_2~--N的去除率随褐煤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褐煤质量浓度为40g/L时,NO_2~--N去除率最高达99.61%,此时硝酸盐氮(NO_3~--N)的浓度也最低;同时发现,水体中氨氮(NH_4~+-N)氧化的最适褐煤质量浓度为10g/L,其去除率达99.39%;对底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群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发现,其中浮霉菌门占比最大(39.6%~71.8%),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13.9%~35.8%)和Desulfovibrio(17.1%~34.8%),添加褐煤组Candidatus Scalindua菌属比例高于未添加组;荧光定量PCR得出,随着褐煤质量浓度升高,底泥中的反硝化菌丰度呈增长趋势,而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则低于无褐煤添加组,表明添加褐煤对底泥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而对厌氧氨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褐煤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条件,可用于池塘养殖底泥脱氮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GLUT1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GLUT1 (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1)的cDNA全长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PmGLUT1在斑节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各个组织中及低盐胁迫下的差异表达情况。该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476 bp,可编码491个氨基酸。检测PmGLUT1基因从受精卵至仔虾期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GLUT1在幼体发育各期的表达量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组织表达分析发现,PmGLUT1在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次之,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低。急性低盐胁迫后,PmGLUT1在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鳃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Pm GLUT1可能在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及机体应对低盐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在斑节对虾幼体发育调控和耐低盐胁迫应答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斑节对虾 GLUT1 基因克隆 幼体发育 低盐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