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格栅和光色对黑鲷穿梭与群聚行为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19 CSCD

摘要:鱼穿梭格栅的行为和之后在格栅一侧的群聚行为是直接影响活鱼分级效果的关键因素。设计一套由玻璃水槽、变色LED灯、摄像头和电脑等组成的试验平台,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行为视频的分析,以此探究分级格栅的存在对黑鲷行为的影响,以及黑鲷对格栅颜色、材质和光色的偏好,并测试格栅和光照组合措施对黑鲷穿梭和群聚行为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格栅的存在对黑鲷在水槽内的游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黑鲷并未表现出喜好在格栅中穿梭的行为;格栅颜色的存在进一步抑制了黑鲷穿梭格栅的活跃程度,黑鲷对红色和蓝色格栅较为排斥,对绿色和无色透明格栅的排斥性较低;黑鲷对银色钢质格栅最为排斥,而对透明亚克力材质格栅排斥性最低;黑鲷对蓝色光有极高的趋光性,对红色光有强避光性。在黑鲷的格栅分级系统设计时,可引入光触发自分级技术,在格栅两侧分别设置蓝、红色光,有助于实现迅速且稳定的分级。该研究结果可对鱼类分级装备及其辅助设施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 鱼类行为 规格分级 分级格栅 光色 穿梭率 群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对马氏珠母贝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恩诺沙星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了解其变化规律,为制定马氏珠母贝细菌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6S rDNA测序定量评价不同恩诺沙星处理浓度(0、5和10 mg/L)下马氏珠母贝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门和属水平上比较分析各处理间马氏珠母贝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从9个马氏珠母贝肠道内容物样品(PA1、PA2、PA3、PB1、PB2、PB3、PC1、PC2和PC3)中共获得755159个有效序列,分别归属于9个门48个属.在门水平上,对照处理(PA,0 mg/L)马氏珠母贝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分别为40.65%、33.87%和15.75%;两个恩诺沙星处理(PB,5 mg/L;PC,10 mg/L)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91.61%和85.00%.在属水平上,PA处理马氏珠母贝肠道的优势菌属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柠檬酸细菌属(Citrobacter)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分别为26.33%、12.22%、10.62%和9.66%;PB处理的优势菌属为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为52.10%;PC处理的优势菌属为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相对丰度分别为40.24%和23.43%.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处理(PA、PB和PC)的共有OUTs为138个,占OTUs总数的54.76%;PB和PC处理的共有OUTs达176个,即这两个处理间具有更高的相似性.[结论]恩诺沙星处理浓度达5 mg/L时即对马氏珠母贝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并使其暴露于弧菌等致病菌的威胁下,因此在马氏珠母贝养殖生产中须谨慎使用恩诺沙星.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恩诺沙星 肠道微生物 α多样性 相对丰度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HE活性成分鉴定及抗菌特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E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及抗菌特性,根据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用PCR检测脂肽合成相关的基因,再采用UPLC-Q-TOF-MS对活性物质进一步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从显微结构上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稳定实验表明该菌株产生抑菌活性物质对高温、酸、碱和蛋白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经过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E基因组含有ituA、fenB、sfP、mycB的脂肽合成相关基因;液质联用分析发现脂肽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这3类脂肽类抗生素;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137.97μg·mL~(-1);显微特征表明脂肽可以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塌陷和孔洞。该研究结果可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活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嗜水气单胞菌 脂肽类物质 抗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体表溃烂症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病灶分离纯化病原菌,经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筛选.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SZJ01为本次引发黄颡鱼病害的致病菌,菌株HSZJ01的ITS序列与不规则毛霉(Mucor irregularis)同源性最高.结果显示,抗生素中两性霉素对HSZJ01抑菌效果最好,而消毒剂中硫酸铜抑菌效果最佳.菌株HSZJ01是黄颡鱼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两性霉素及硫酸铜等药物进行防控.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不规则毛霉(Mucor irregularis) 分离鉴定 药物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亚东鲑鱼苗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盐度对亚东鲑鱼苗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方法】将平均体质量(1.03±0.16) g的鱼苗进行盐度急性毒性试验,可知安全盐度剂量为1.0‰,在盐度分别为0、0.2、0.4、0.6、0.8和1.0‰的水体中饲养42 d,比较了不同盐度对鱼苗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亚东鲑鱼苗平均体质量增长率盐度0.2‰组最高,为(91.84±6.47)%,显著高于0‰组(对照组)、0.6‰组、0.8‰组和1.0‰组(P<0.05);平均体长增长率0.6‰组最高,为(39.24±1.32)%,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肝体指数除了0.8‰组之外,其它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0‰组最高,为(1.58±0.02)%,与0.2‰组、0.4‰组和0.6‰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0.2‰组最高,为(1.67±0.20)%,显著高于0‰组、0.6‰组、0.8‰组和1.0‰组(P<0.05);除了1.0‰组之外,0.6‰组摄食率最低,为(2.18±0.16)%,食物转化率最高,为(52.91±1.48)%。【结论】在安全盐度内,对亚东鲑鱼苗的平均存活率均能达到94%或以上,在盐度为0.6‰时,平均生长率较高,摄食率相对较低,而食物转化率最高,故亚东鲑鱼苗在此盐度更适宜生长。

关键词: 亚东鲑 鱼苗 盐度 存活率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

摘要: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分,再经高效液相色谱以TSK-GEL Hillic Amide-80色谱柱(4.6 mm×250.0 mm,5.0μm)分离、纯化,根据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保留时间收集色谱峰流出液,连续制备合并馏分,40℃减压蒸馏浓缩近干,用75%乙腈水(含0.25%甲酸)溶解,即制得毒素标准样品溶液。分别采用四极杆/离子阱复合质谱与标准物质的多级质谱信息进行匹配,以高分辨质谱获得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性确证,样品溶液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为4种膝沟藻毒素,分别为膝沟藻毒素-1&-4 (Gonyautxins-1&-4, GTX1&4)和膝沟藻毒素-2&-3(Gonyautxins-2&-3, GTX2&3)。均匀性实验中,经F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样品均匀性良好。稳定性考察实验中,标准样品在4℃和-18℃两种环境条件下储存6个月稳定性较好。标准样品经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并评定了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本研究制得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为GTX 1(3 663μg/L)>X4(1 147μg/L)和GTX 2(1 884μg/L)>X3(797μg/L)的混合溶液,溶剂为75%乙腈水(含0.25%甲酸),为国内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2):62-70]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膝沟藻毒素 标准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 制备 均匀性 稳定性 不确定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甲醛改性研究进展

工程塑料应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聚甲醛(POM)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领域,简要概述了POM的各种改性机理,包括封端、共混方法提高POM热稳定性能的机理,无机粒子、弹性体、纤维提高POM力学性能的机理,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提高POM摩擦磨损性能的机理,成核剂提高POM结晶性能的机理,着重论述了近几年不同类别改性剂对POM在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结晶性能四个方面的改性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最后总结和展望了POM改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聚甲醛 改性 热稳定性能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结晶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计算机辅助分析冷冻前后褐牙鲆精子运动特征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精子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活力与寿命,并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超低温冷冻前后褐牙鲆精子的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牙鲆精子在室温(25℃)下,可存活4 d,在低温(4℃)下可存活7 d;鲜精的活力为(87. 74±5. 47)%,解冻后,精子的最高活性为(84. 00±3. 67)%;激活0. 5 min时,冻精与鲜精的运动精子占总精子数的百分率(MOT)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但精子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和精子运动路线的曲折程度(LIN)都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激活4min和10min时,冻精与鲜精的MOT、VCL、VSL、VAP和LIN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0. 05)。鲜精激活0. 5 min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左右摆动和不运动的精子数目占总精子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4. 49±3. 87)%、(48. 53±4. 55)%、(24. 72±2. 86)%和(2. 27±1. 22)%;冻精激活0. 5min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左右摆动和不运动的精子数目占总精子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8. 58±1. 33)%、(35. 67±3. 00)%、(35. 24±2. 67)%和(10. 51±1. 33)%。随着激活时间的延长,褐牙鲆鲜精和冻精的运动状态均发生了改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精子数目逐渐减少,而不运动和左右摆动的精子数目逐渐增加。

关键词: 褐牙鲆 精子 超低温冷冻 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运动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银鲳的营养级及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7年9-11月在渤海进行的3次定点底拖网调查采集的216个样品[包括120个银鲳(Pampus argenteus)样品, 51个饵料生物样品和45个比较研究鱼类样品],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对银鲳各饵料种类的贡献比率进行了计算,探讨其摄食习性、营养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叉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通过对比研究验证了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银鲳摄食生态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渤海银鲳的δ13C值范围为-19.50‰~-14.85‰,平均值为-17.18‰,与叉长相关性不显著(r=-0.03,P=0.71);δ15N值范围为11.55‰~14.77‰,平均值为13.30‰,与叉长相关性极显著,但相关强度是弱相关(r=0.26,P<0.01).(2)基于R语言的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计算各饵料贡献率,表明渤海银鲳为杂食性,其主要饵料为底层虾类,其贡献率为11.52%~57.49%,平均贡献率为35.03%;其次是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其贡献率为13.52%~42.82%,平均贡献率为27.87%.其他饵料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贡献率范围分别为6.41%~42.57%、0~21.33%和0~16.21%;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29%、8.08%和5.77%.(3)随叉长增加,银鲳的食物组成存在一定变化.生态位宽幅计算结果表明,渤海银鲳的营养生态位宽度随叉长增大存在先升高后下降的特征, 90~109 mm叉长组的生态位宽幅达到最大;但各叉长组营养生态位相似,生态位存在较多的重叠.(4)渤海银鲳的营养级范围为2.84~3.79,平均营养级为3.35;营养级随着叉长增大有升高的趋势.(5)MDS图分析得出银鲳与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的δ13C和δ15N值相似性最高.本研究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银鲳的营养级和摄食习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构建渤海全程食物网,进而研究其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银鲳 碳氮稳定同位素 摄食习性 营养级 生态位宽幅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圆口铜鱼亲子鉴定技术

水生生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有效地鉴别不同的圆口铜鱼家系及来源,研究从已发表的40个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20个多态性较高且稳定扩增的微卫星位点,通过对8个圆口铜鱼家系339尾个体进行微卫星基因分型检测,建立了圆口铜鱼荧光微卫星标记与多重毛细管电泳相结合的亲子鉴定技术.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圆口铜鱼8个家系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9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6,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659,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691,其中子一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亲本群体.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其单亲累积排除概率(CE-1P)为0.99954473,当单亲基因型已知时其累积排除概率(CE-2P)为0.99999825,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其双亲累积排除概率(CE-PP)为1.00000000,当使用2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子鉴定时, 297尾子一代均能正确找到其父母本,亲子鉴定准确率为100%.由此可见,研究建立的圆口铜鱼亲子鉴定技术是可靠的,能为圆口铜鱼的家系管理、种群遗传管理和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圆口铜鱼 微卫星 亲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