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团头鲂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MC3R)系统与动物摄食行为以及能量调控密切相关。为丰富鱼类MC3R相关基础研究,探索鱼类摄食行为与能量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mc3r基因,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和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分布和禁食条件下的表达变化等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团头鲂mc3r基因编码区全长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与现有报道的MC3R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具有典型的7次跨膜结构域。组织表达图谱分析表明,mc3rmRNA在下丘脑、垂体、肝脏和卵巢有相对较高的表达。禁食试验结果显示,下丘脑和垂体中的转录变化与周期性摄食信号相关,其中下丘脑mc3r mRNA在禁食72 h和14 d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垂体mc3r mRNA在禁食72 h和禁食72 h后恢复投喂6 h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中mc3r mRNA在禁食48 h和14 d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此外,对血液皮质醇和血糖的监测结果显示,两者均在禁食14 d有显著变化,其中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本研究结果表明,MC3R在鲤科鱼类中具有高度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在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变化与食物摄取有明显相关性,对调控鱼体摄食行为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团头鲂 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 基因克隆 组织分布 禁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菱鲆幼鱼肠道及其养殖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生物饵料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研究。测序结果显示,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和大菱鲆幼鱼肠道等1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547621条,可聚类于3771个可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健康幼鱼和发病幼鱼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3038、1090、87和777,其中,健康幼鱼与生物饵料、健康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57和0,发病幼鱼与生物饵料、发病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481和31。表明幼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饵料密切相关。根据细菌注释结果,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大菱鲆幼鱼肠道中占优势地位,其中,健康幼鱼肠道微生物共聚类为8个门,发病幼鱼的肠道微生物可聚类为19个门。与健康幼鱼相比,发病幼鱼肠道门水平上的3种主要优势菌群落结构出现失衡。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100位OTU分析显示,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与生物饵料中的优势菌种类密切相关,而每个发病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研究旨在为大菱鲆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增氧方式对盐碱养殖池塘pH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碱池塘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叶轮+底增的复合增氧方式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下盐碱池塘水体pH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复合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的影响。试验包括室内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为通气量和叶绿素a浓度交互作用下对室内普通水体pH的影响,野外试验为复合增氧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水体pH值(P<0.05),且降低值(ΔpH)随通气量增大而增大。野外试验结果显示,开机时,不同天气条件下复合增氧池塘pH均显著低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复合增氧池塘DO和CO_2浓度均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不开机时阴天和雨天条件下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整个养殖期复合增氧池塘DO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而pH值下降及CO_2浓度上升较明显,且均在第45天后低于和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复合增氧与单一叶轮增氧方式下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13和0.738。以上结果表明,复合增氧方式能够增加水-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盐碱池塘水体DO和CO_2浓度,降低池塘水体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声学方法的水产养殖投饲反馈技术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水产养殖常用的投饲方法是定时定量投喂,往往导致投饲不足或过量.通过监测养殖对象摄食状态为投饲控制提供有效反馈信息,能够根据养殖对象食欲实时调整投饲量,满足摄食需求并减少饲料浪费.声学方法由于其固有的物理特性可以在浑浊水体中测量养殖对象摄食状态.本文介绍了残余饲料检测、鱼群空间分布监测和摄食声音监测这3种基于声学方法的投饲反馈技术,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不同反馈技术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声学方法需要与其他反馈技术和投饲量预估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复杂养殖条件下精准投饲要求.
关键词: 声学方法 鱼类食欲 残余饲料 空间分布 摄食声音 反馈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文章分析湖北省宜养水体资源禀赋、探究水产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旨在为该省水产养殖产业区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新遥感技术准确解读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分布状况;基于水产统计年鉴数据,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湖北水产养殖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1)湖北具水产养殖功能的水体资源面积合计81.4万hm~2,其中大水面和养殖池塘为主要养殖水体类型,两者所占养殖水体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1.5%和41.9%;(2)湖北水产养殖业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武汉、仙桃和鄂州等市所辖的长江沿岸县域单元是该省水产养殖业的集聚区;(3)湖北水产养殖类型存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襄阳、十堰、恩施、随州等西部地市以水库和精养池养殖为主,其余地市则以精养池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结论]在"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政策背景下,湖北省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优化产业布局、探寻集约化发展模式是实现该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循之路。
关键词: 水体资源 水产养殖 分布格局 地理集聚 空间异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菜对大鼠生理机能及体内铅含量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0 d喂养实验研究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对大鼠体质量、肝肾功能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以铅为例,分析紫菜中的铅在各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情况,为评价紫菜的食用安全性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均具有促进大鼠体质量增长的作用;紫菜对大鼠肝脏、肾脏等相关功能指示性指标无显著影响,能够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条斑紫菜和坛紫菜能够增强抗氧化防御作用,坛紫菜作用效果显著。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各剂量组大鼠肝脏、肾脏中铅含量与空白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并未在大鼠肝肾中蓄积,当粪便中铅含量高时,对应血液中铅含量较低,条斑紫菜中的铅更易随粪便排出大鼠体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凤鲚(Coilia mystus)群体的形态差异,分别采集江苏吕四(吕四群体)、上海崇明(崇明群体)、浙江舟山(舟山群体)和浙江温州(温州群体)近岸海域的凤鲚共160尾,测量获得了11个传统形态可量性状和19个框架结构数据,将其转化为29个形态比例指标,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除吻长/体长以外,凤鲚4个群体其它性状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主成分,其中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4. 27%、16. 31%和8. 36%,累计贡献率为68. 94%,结果显示,影响4个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凤鲚躯干部和尾部。判别分析利用贡献率最大的8个参数构建了4个群体的判别方程,温州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达90. 0%,其次是吕四群体(87. 5%)、崇明群体(67. 5%)和舟山群体(60. 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6. 3%。聚类分析发现,崇明群体和舟山群体距离最近,最先聚为一组,后与吕四群体汇为一大组,而温州群体单独聚成一组。研究认为:崇明群体形态与舟山群体最为接近,与吕四和温州群体有显著差异(P <0. 05)且差异性逐渐增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的研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池塘固定沉积物集中收集的问题,设计了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主要由吸污装置、行走机构、控制系统和输泥管系组成。吸污装置利用污水泵将池塘底部的沉积物提升到岸上;行走机构的直流推进器为装置提供动力,实现自主行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污水泵和两个推进器的工作状态,实现装置的运行。性能测试表明:沉积物收集装置在吸污作业时,行进速度需控制在0. 1 m/s以内,清淤时间在20~40 s范围内,可将固定点的沉积物完全吸除;吸污能力在0~14 m~3/h范围内,沉积物含泥量在0~12. 7 m~3/h范围内,沉积物浓度在0~35%范围内;整机配套功率为0. 9 kW,输送距离为100 m,空载噪声为52 dB。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利用220 V的交流电作为电源,并采用隔离变压器与电网隔离后,再输送至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的控制平台,安全性高,在池塘水体中运行范围大,实现了池塘养殖沉积物的集中收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9
摘要: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通过建立稳定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系统,分别施加100、200、300、500、800、1 000、1 500、2 000、3 000、5 000和10 000 Hz的正弦波声音刺激信号,并应用该系统检测20条体长为32~35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觉阈值。结果显示:该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系统获得的响应为听觉电生理反应,所有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频范围为100~5 000 Hz,其中最适听频范围为100~2 000 Hz,最敏感声音频率为300 Hz,听觉阈值约为75. 8 d B。根据得到的平均听觉阈值,构建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性脑干反应听力曲线。研究表明:研究获得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及曲线对于研究噪声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石斑鱼的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评估噪声对石斑鱼影响的直接试验数据,也能为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间接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演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浮游藻类功能群、RDA(冗余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的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2015年3月~2016年2月逐月对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可划分为21个功能群,其中10个功能群(B、D、E、G、J、Lo、S1、X1、X2、Y)为该湖的优势功能群,反映的生境特征表明该湖为分层敏感,扰动较少且混合程度较高的中-富营养浅水水体.阳澄西湖不同季节优势功能群演替规律为:由春季的B+X2+Y+X1+J+D,经夏季的B+X2+Y+X1+J+G+S1+Lo+E和秋季的B+X2+Y+Lo+E,转变为B+X2+Y+X1+D.RDA分析结果显示,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受环境影响较为明显,但不同季节影响因子不同.整体上,水温(T)、pH值、溶解氧(DO)、氨氮(NH4+-N)和浊度(Tur)是影响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