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关键词: 伏季休渔 渔业资源 养护 Ricker动态综合模型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深度对宁夏石嘴山盐碱地细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自治区是我国受到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的重点区域,然而对该地区盐碱化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资料较少.在宁夏石嘴山地区采集土壤样本,采用基于16S rRNA的PCR-DGGE技术对不同深度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群进行分析,以期从土壤生态角度探索该地盐渍化成因及改良措施.带谱相似性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表层(D<20 cm)土壤和底层(D>80 cm)土壤样本中细菌菌群相似程度较高;而中间层(20 cm

关键词: 盐碱地 次生盐渍化 16S rRNA PCR-DGGE 菌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黄海冬季小黄鱼时空分布和资源量指数估算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ostatistical delta-GLMM)分析了2001-2011和2015-2017年黄、渤海小黄鱼越冬群体在黄海中部、南部的空间分布,并用geostatistical delta-GLMM、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基于站位调查设计的扫海面积法分别估计了小黄鱼资源量指数,对geostatistical delta-GLMM相较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基于站位调查设计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2001和2002年,黄海越冬场主要存在北部(36°00′~37°37.5′N,123°15′~124°15′E)、中部(33°75′~36°00′N,123°15′~124°75′E)和东南部(32°00′~33°75′N,124°00′~125°15′E)3个生物量高密度区,其中中部区密度最高.从2003年开始,小黄鱼的生物量密度开始下降,北部和东南部高密度区下降程度高于中部高密度区;至2016-2017年高密度区变得不明显.冬季小黄鱼总资源量指数与小黄鱼的年产量、渔船功率变化趋势相反,呈下降趋势,且大部分年份站位数在37站以上,站位范围覆盖了本实验区域,可排除采样站位因素,这说明小黄鱼资源仍面临过度捕捞,种群处于衰退状态.研究表明,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估计的2001-2017年冬季黄海中部、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和普通克里格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

关键词: 小黄鱼 总资源量指数 时空分布 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7个凡纳滨对虾引进群体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中国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引进群体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于广东的3个对虾主产区采集7个养殖群体的种苗样品,其均为国外引进亲虾繁育的子一代。将之分别命名为TH-A1、TH-A2、THB、US-C1、US-C2、US-C3和US-C4,以微卫星标记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7个群体在12个位点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3.333~6.167、0.477~0.670、0.370~0.505和0.414~0.623;44个群体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和文章中He大于Ho的结果对应。聚类分析显示7个群体共分为3支,其中TH-A1为一支,US-C1、US-C2和TH-A2为一支,其余的聚为一支。结果表明此次采集的养殖群体种苗样品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该结果可为后续挖掘种苗遗传背景与其养殖性能的关联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溴氰菊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有效地去除淡水养殖环境中溴氰菊酯残留的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采集长期受菊酯类农药污染土壤样品,以溴氰菊酯为唯一碳源配制基础盐培养基对土样进行富集培养,筛选分离出1株溴氰菊酯降解菌(SW),根据形态、 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通过改变温度、pH、 接种量、 药物初始浓度等外部条件研究菌株最适降解条件.结果显示:在pH为7的基础盐培养基中,30℃、180 r/min摇床培养120 h,SW对1.0 mg/L溴氰菊酯的降解率达76.4%.溴氰菊酯可作为该菌生长的唯一碳源.SW降解溴氰菊酯的最优条件为30℃、pH 6.0、 接种量4%.在溴氰菊酯浓度为0.1、0.5和1.0 mg/L时,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4.5、2.3和2.0 d.生物修复试验中SW对养殖淡水中0.5、5.0和50μg/L溴氰菊酯作用5 d后的降解率为21.6%,26.4%和53.8%.

关键词: 溴氰菊酯 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 微生物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CRISPR/Cas9基因敲除变异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三种常用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检测变异方法,从准确性、 耗时、 成本和应用限制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T7核酸内切酶I、 限制性内切酶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别对利用CRISPR/Cas9方法敲除的fibinb和ngs基因的50尾斑马鱼(Danio rerio)突变纯合个体和突变杂合个体进行检测,用野生型个体作对照;同时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CRISPR/Cas9方法敲除的ogn和ddb1基因的突变杂合个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够区分突变杂合个体,其中T7核酸内切酶I检测法耗时最短,但该方法不能用于鉴定突变纯合个体;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法能够用于鉴定纯合个体,但需要有特异性的识别位点;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能够区分纯合和杂合个体,对序列无依赖性,能够检测出序列中存在的所有变异.成本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最经济;限制性内切酶的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检测成本依赖于酶的价格.三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应用实践中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CRISPR/Cas9 T7核酸内切酶I 限制性内切酶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生物量评估的环境DNA检测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水生生物调查方法发展迅速,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到物种检测、生物多样性评价、生物量评估等方面。然而,很少有研究专门评价e DNA技术操作流程中不同的eDNA富集方法与提取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从而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建立一套最佳的eDNA技术操作流程。此外,由于物种间生活习性的差异,不同物种释放到环境中的DNA量及DNA片段大小不同,因而,针对不同研究对象需采用不同的eDNA富集与提取方法。本研究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滤膜法富集eDNA,结合血液与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e DNA。选取直径为47 mm的玻璃纤维膜、硝酸纤维膜、聚碳酸酯膜、尼龙膜共4种材质的滤膜,每种滤膜根据其孔径大小设置0.45、0.8、1.2、5μm共4个梯度,取样水量设置500 ml、1 L、2 L共3个梯度。结果显示,滤膜材质、滤膜孔径大小及取样水体体积均对中国对虾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0.45μm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2 L水样能够检测到的DNA拷贝数最多,并依据此建立了一套中国对虾e DNA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了中国对虾的检出率,为后续中国对虾的分布监测及生物量评估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对虾 eDNA 建立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鳠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适应性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 食道、 胃、 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组织学观察发现口咽腔上皮组织中有较为丰富味蕾和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肌层发达,且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胃贲门部和盲囊部,体壁较厚,胃壁内侧有丰富的黏膜褶皱,黏膜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大量的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管状腺体,胃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层,外层为纵肌层;斑鳠肠道系数为(0.89±0.11),肠道分为前肠、 中肠和后肠三部分,肠腔内有丰富黏膜褶皱,褶皱高度从前之后逐渐降低.肠黏膜上皮肠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黏膜上皮分布大量的黏液细胞.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胰脏弥散分布于肠系膜上.斑鳠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与其喜好摄食甲壳类动物密切相关.

关键词: 斑鳠(Mystus guttatus)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肠道系数 显微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DNA在长江江豚监测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水体环境中提取到高质量的eDNA环境DNA(environmentalDNA,eDNA),应用于长江中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aeorientalis)的分布调查,本研究比较了滤膜孔径和水样保存方式对eDNA获取的影响,同时对比了eDNA技术与传统调查法对长江江豚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水样抽滤时间与滤膜孔径大小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以检出目标生物;水样采集后需在6 h内完成抽滤处理,或在冷藏条件下短期保存48 h;长江流域江苏段中观测到长江江豚出现的8个检测点均检测出长江江豚eDNA,而在10个未观测到长江江豚的水域中有3个检测出其eDNA。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目视监测方法, eDNA技术在长江江豚监测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可作为长江江豚种群调查的有效辅助检测工具。

关键词: 长江江豚 环境DNA 检测技术 分布 生物量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卵漂流的欧拉-拉格朗日模型与产卵量估算

水力发电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河流鱼类早期资源研究和保护的角度,立足鱼卵运动,将传统二维浅水模型与三维粒子追踪结合起来,建立了适用于天然河流鱼卵漂流的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模型能够模拟对流和紊动扩散作用下鱼卵在河道内的三维运动和散布特性.模型效果通过模拟文献中的室内水槽PTV试验,对比实测鱼卵运动特性参数得到了验证.将模型应用于长江中游藕池河支流鱼卵野外示踪漂流试验中,模拟分析了鱼卵在河道内的平面迁移动态、垂向混合规律、断面分布特性以及河道地形和水动力的影响和作用;重点讨论了鱼卵断面浓度分布不均对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量(产卵规模)估算的影响,并通过模拟对传统的断面平均估算方法进行了校正,校正效果得到了示踪鱼卵漂流回捕实测数据的良好验证,鱼卵总量估算误差大大降低.此外,模拟还发现鱼卵漂流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滞后于水流断面平均流速,在产卵场精确定位时须予以考虑.

关键词: 鱼卵运动 水动力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漂流性卵 散布规律 产卵规模估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