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乌骨绵羊NR5A2基因编码区序列克隆及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NR5A2基因在乌骨绵羊中的序列特征,利用PCR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乌骨绵羊NR5A2基因的外显子序列,用DNAMAN软件和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和拼接、运用Clustal软件与其他物种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MEGA5.1软件用来构建哺乳动物NR5A2蛋白质系统进化树,用DNA池方法对其编码区序列的SNPs位点进行筛选。结果显示:乌骨绵羊NR5A2基因编码区全长1 488 bp,共编码495个氨基酸;乌骨绵羊的NR5A2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湖羊和牛的同源性分别为99.87%和85.51%;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41%和89.66%。与湖羊相比,乌骨绵羊NR5A2基因编码区共发现3个单碱基突变(C1069A、C1419T和G1485A),其中C1069A位点突变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从亮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在乌骨绵羊的编码区现了一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G999C。
关键词: 乌骨绵羊 NR5A2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玉草莓的丰产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莓新品种宁玉为试验材料,利用多项式模型拟合其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玉在138 d采果期内,产量达到27 336.0 kg·hm-2,呈双"S"型增长;利用六次多项式拟合其产量变化,拟合精度达到0.998,效果显著;单位时间产量呈典型的双峰型,平均日产量为198.0 kg·hm-2,最高日产量为295.5 kg·hm-2;果实收获呈现出明显的两个批次,其中第一批果实产量比例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Hokovirus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猪Hokovirus(PHoV)检测的敏感性和简便性,本研究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了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简便、实用的检测PHoV的技术。针对PHoV VP1/2基因保守区设计4条引物,进行LAMP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并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65℃,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它常见动物病毒(PRRSV、PCV2、CSFV、PRV、PPV、JEV)无交叉反应,对PHoV的最低检出量为10拷贝,其敏感性是PCR方法的10倍,且通过加入荧光染料可直接判定结果。研究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检测时间短,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可以作为PHoV在临床上的一种检测技术。
关键词: 猪Hokovirus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牧草-羊-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提出了牧草-羊-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建设方案,集成了牧草种植、羊粪及残饲的沼气化利用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牧草-羊-沼气循环农业模式运行的比较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及稻曲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鉴定了江苏省2012年区试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并研究了稻曲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在99个品种中,43个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免疫;7个品种表现为高抗(HR);14个品种表现为抗病(R);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MR);5个品种为中感(MS);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S);15个品种表现为高感(HS)。用69个单孢菌株分别对两优培九、淮稻5号、武运粳3号等3个已知不同抗性品种进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表明,不同抗病性的品种对同一菌株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致病力分化较明显。根据69个稻曲病菌菌株在3个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将参试的水稻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类即对武运粳3号、淮稻5号、两优培九依次表现为抗、抗、感的有22个菌株,占总数31.9%。菌株与水稻品种的关系分为弱互作和强互作,其中弱互作菌株所占比例高达91.3%,强互作菌株所占比例仅占8.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ODIS数据的云降水估计方法
《自然灾害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定量估计降水及其区域分布对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可弥补常规气象观测的不足,提供更为丰富的降水信息。(1)利用MODIS卫星的可见光、近红外、短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云指数法和多光谱综合法对云类型进行了判识,有效地分类出云和冰雪、卷云、水云和高、中、低云。(2)在云分类的基础上定量反演了各类云参数,包括云顶亮温梯度、云顶亮温最小值面积变化、不同量级的云顶亮温面积及变化趋势、对流云的核心位置判别、亮温方差和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等因子参数,结合地面实测降水数据和地表高程数据,建立了降雨的强度的定量估计模式。(3)通过对2007年7月16-18日、26-29日的新疆大降水过程进行降水估计,并对估计值与区域站地面实时观测降水值作了比较,结果显示相对误差为31.97%,均方根误差为2.31 mm。降水量级的定量误差在±3 mm以内的占66%,±5 mm以内的占86%。因此,该模式具有较好的降水估计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盐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质栽培,选用抗盐性较强的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6%、0.9%、1.2%)NaCl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等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株高降低,茎粗减少,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气孔限制值(L s)、蒸腾速率(T r)和水分利用率(WUE)均减小,细胞间隙CO2浓度(C i)增大,细胞膜伤害率增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且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各指标变化幅度增大。高浓度(0.9%、1.2%)NaCl处理下,叶片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幼苗存活率下降,各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发生显著变化。综合来看,0.3%NaCl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各生理指标影响较小,0.6%和0.9%NaCl处理下,黄瓜幼苗生物量显著下降,1.2%则达到了黄瓜幼苗生长的极限盐浓度。
油菜3个栽培种发芽期耐盐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评价是培育耐盐油菜品种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室内分别采用3种盐(NaCl)浓度(86 mmol/L、170 mmol/L、256 mmol/L)对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白菜型油菜(B.rapa)和甘蓝型油菜(B.napus)等3个栽培种的203份种质资源进行盐胁迫,结果表明盐胁迫对各栽培种的发芽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白菜型油菜表现最好,甘蓝型油菜次之,芥菜型油菜最差。基于发芽率筛选出14份优异种质。进一步利用梯度浓度盐(NaCl)溶液对其进行胁迫,发现各栽培种发芽率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符合Boltzmann曲线,但白菜型油菜下降最为缓慢。通过比较盐胁迫下各栽培种6个性状值(胚轴长、根长、总鲜重、地上部分鲜重、总叶绿素含量和电导率)后发现,白菜型油菜发芽期耐盐性优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对170 mmol/L NaCl胁迫下14份种质各性状值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白菜型油菜Br2、甘蓝型油菜Bn1和Bn3为最耐盐种质,可用于耐盐油菜品种的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