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正交设计南疆扁桃品种芽组培离体增殖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南疆地区扁桃品种幼芽诱导增殖效果较好的培养基。【方法】以新疆南疆地区扁桃品种莎车9号、莎车14号、莎车18号和白巴旦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设计四因子三水平的培养基。【结果】最适合莎车9号增殖的培养基是MS+6-BA1.25mg/L+IBA0.2mg/L+NAA0.3mg/L;最适合莎车14号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1.5mg/L+IBA0.3mg/L+NAA0.3mg/L;最适合莎车18号增殖培养基是MS+6-BA1.25mg/L+IBA0.2mg/L+NAA0.2mg/L;最适宜白巴旦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IBA0.3mg/L+NAA0.1mg/L。【结论】研究进一步优化对扁桃幼芽增殖有效的培养基,为推广应用离体繁殖扁桃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北疆冬小麦新品系丰产性和稳产性的非参数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方法,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2006~2007年度新疆冬小麦北疆组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的小麦品种是04/2127,其丰产性指数Pi、Pi′、分别为82.9%、37.1%,优于对照新冬18号(V14)的64.3%、12.9%和新冬22号(V15)的48.6%、8.9%;其稳定性指数在各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同μ总体的情况下优于对照,与生产上品种实际表现相一致。【结论】非参数统计法具有分析简单、直观、实用的特点,适合于评价区试资料的品种表现。


喀和铁路沿线区域农业发展研究
《农村科技 》 2010
摘要:跨越南疆三地州连接沙漠绿洲与发达经济区域的合作纽带—喀和铁路,即将通车运营。喀和铁路的建成通车将为改变南疆三地州区域发展环境,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跨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棉花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棉花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GhCOMT1、GhCOMT2和GhCOMT3全长cDNA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原核表达研究。【方法】根据棉花纤维特异表达cDNA文库分析得到的EST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克隆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cDNA序列及推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GhCOMT1、GhCOMT2和GhCOMT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构建了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结果】从发育的棉花纤维中克隆了3个COMT基因cDNAs,GhCOMT1(GenBank登录号为FJ479708)、GhCOMT2(GenBank登录号为FJ479709)和GhCOMT3(GenBank登录号为FJ848869)分别具有1101bp、1098bp、1071bp的开放阅读框,各自编码366、365和356个氨基酸。GhCOMT1、GhCOMT2和GhCOMT3在棉花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GhCOMT1和GhCOMT2在根部的表达量最高,GhCOMT3在茎中表达量最高。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3个蛋白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均为0.2mmol·L-1IPTG在37℃下诱导6h。【结论】从棉花中克隆了3个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GhCOMT1、GhCOMT2和GhCOMT3,为进一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棉花 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原核表达


~(60)Co-γ射线辐射处理陆地棉后代性状变异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诱变剂量对棉花遗传变异的影响。【方法】利用100~300 Gy的60Co-γ射线对5个陆地棉材料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对其M3、M4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5个品种(系)在200Gy诱变剂量达到半致死剂量,200~300 Gy是陆地棉理想的诱变剂量。M4群体的单铃重、单株铃数、株高和果枝数平均变异系数均超过10%以上,250Gy剂量诱变的辐射诱变后代M4群体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结论】200~300 Gy辐射剂量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存在差异,揭示了辐射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


西北地区微灌标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节水灌溉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微灌技术是当今诸多节水技术中节水效率最高的技术。旨在通过对国内、国外微灌节水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研了解,在系统地分析研究国内外全部微灌标准后,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技术先进的微灌节水标准体系框架。规范微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提高微灌技术的标准化水平。


土壤施硒对大蒜硒吸收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新疆白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0(CK)、0.15、0.30、0.45、0.60、0.75 g/m2亚硒酸钠进行土施处理,研究大蒜对硒吸收及不同用量的硒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鳞茎膨大期,即第119天至126天是硒积累的关键时期,硒吸收量最高可达1.4 mg/kg,是对照的100.72倍;0.15~0.60 g/m2施硒处理的大蒜,产量较对照均有增加,各处理间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同时,适量的硒使还原糖含量下降,Vc及氨基酸各组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分析硒对大蒜含硒量、产量、品质的影响及人类食用富硒大蒜的安全性,施硒量以0.45 g/m2为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