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7条记录
基于SNP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花期性状QTL定位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豫86×豫M1-7构建的RIL群体为作图群体,结合SNP和基因芯片技术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连锁图谱,进行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鉴定.通过对2年3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IL分析,共鉴定到48个开花期性状相关的QTLs,包括18个抽雄期QTLs、16个吐丝期QTLs和14个散粉期QTLs.这些QTLs分别分布在第1、2、3、5、6、7、9、10号染色体上,单个表型贡献率范围在1.67%~20.33%;有一个QTL在3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3个QTL在2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有控制吐丝期的qDTS3-1(2018年郑州)和qDTS3-1(2019年郑州)在两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且贡献率为15.44%和10.12%;一个贡献率达到13.01%的环境性稳定性位点qDTA9-3,可以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目标性状.

关键词: 玉米;SNP;RIL群体;开花期;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委夜蛾成虫主要活动节律和卵孵化节律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是近年来在我国农田新发现为害的一种害虫,明确其成虫活动节律和卵的孵化节律,可为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 L∶10 D环境条件下,观察双委夜蛾的羽化、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结果】双委夜蛾雌虫、雄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化蛹后第12天的光期,羽化高峰分别在13:00-17:00和13:00-15:00。取食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前2d,且在暗期取食的个体数(47.08%)显著多于在光期取食的个体数(26.39%)。成虫的交配高峰在羽化后第3天,交配主要在暗期03:00-07:00进行,交配持续时间15-90min,平均47.33min,以持续30-45 min的个体占比最高,达34.44%。羽化后第5天出现产卵高峰,产卵率达96.67%,产卵主要发生在暗期01:00-05:00。卵产出后第5天集中孵化,孵化率达92.04%,孵化高峰期在17:00-23:00,该时段累计孵化率64.99%。成虫羽化后第2天和第7天移动个体的比率较高,分别为9.72%和10.16%,每天进入暗期后移动率逐渐升高,进入光期后逐渐降低。不同日龄成虫在光期和暗期均出现较高比例的静息个体,前者平均为83.67%,后者平均为64.94%。【结论】双委夜蛾成虫羽化、补充营养、交配、产卵、移动、静息等活动行为的昼夜节律明显,可作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的依据。

关键词: 双委夜蛾 羽化 交配 产卵 昼夜节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氮条件下砂壤质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氮肥施用量影响农田氨挥发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研究减量施氮后土壤的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为科学评估化肥减施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华北砂壤质潮土农田,进行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土壤氨挥发监测研究。试验包括不施氮磷钾化肥(CK)、常规施氮肥(N)、优化施肥(OPT)、减量优化(LOPT)和优化加有机肥(mOPT) 5个施肥处理。小麦季常规、优化和减量优化处理施氮量分别为315、225和135kg/hm2,玉米季分别为330、240和150 kg/hm2。试验采用密闭海绵法,在小麦、玉米基肥和追肥后,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量,并计算氨排放系数。[结果]不同施氮量下,供试农田玉米季土壤氨挥发总量在12.8~20.4 kg/hm2,占总施氮量的5.9%~8.5%;小麦季氨挥发总量在6.8~12.0 kg/hm2,占总施氮量的3.3%~5.0%,玉米季氨总挥发量明显高于小麦季。4个施氮处理相比,N和LOPT处理的氨排放系数较高,小麦季分别为3.8%和5.0%,玉米季分别为6.2%和8.5%,而OPT和mOPT处理的氨排放系数相对较低,小麦季分别为3.6%和3.3%,玉米季均为5.9%。除此之外,OPT和mOPT处理小麦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N和LOPT处理(P<0.05),说明过量或过少施氮不利于砂壤质潮土作物产量的提高,适当添加有机肥不仅增产还可以降低氨挥发量。对不同施氮量进行拟合,发现潮土小麦和玉米季常规施氮量处理的氨挥发量在施肥后均呈极显著指数增加趋势(P<0.01)。[结论]华北砂壤质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追肥期的氨挥发量高于基肥期,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量高于追肥期,玉米季的总氨挥发量高于小麦季。优化氮肥施用不论是否配合有机肥,均可显著降低小麦季和玉米季的氨挥发量和氨排放系数,提高两季作物的产量,而过量减施氮肥虽然减少了氨挥发量,但大大增加了氨排放系数。

关键词: 潮土 氨挥发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 氨累计挥发量 氨排放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探讨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良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鉴定新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的主要途径。首次探索将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应用于玉米区域试验中,对2018年河南农科联合体的18个品种(含对照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对品种评价的排序结果差异不大,只有5个品种排名顺序稍有差异,差异最大的品种排名相差2个名次,其余4个品种仅相差1个名次,灰色局势决策法计算过程相对简单。同时还发现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在玉米综合评价中存在产量指标权重较低的问题。因此,根据现阶段玉米育种目标和生产实际需求,玉米区域试验品种评价时应采用多种品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确保审定品种产量的基础上,降低品种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关键词: 玉米区域试验 熵权 DTOPSIS法 灰色局势决策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气调保鲜方式对香菇贮藏品质及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考察不同气调方式对鲜香菇的保鲜效果,采用聚乙烯(PE)膜自发气调包装和高C02控制气调保鲜香菇,以不做任何保鲜处理的香菇为对照,于4±1℃下贮藏20 d,测定香菇的蛋白质、还原糖、抗坏血酸(AsA)、总酚、类黄酮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褐变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气调方式保鲜香菇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较于高C02控制气调保鲜,PE膜自发气调包装能更好的抑制褐变相关酶POD、PPO和PAL的活性,降低MDA水平,减少蛋白质、还原糖、AsA等营养成分损失,维持较高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延缓细胞衰老进程,进而提高香菇的感官评分,因此,PE膜自发气调包装是一种较好的香菇贮藏保鲜方法.

关键词: 气调 保鲜 香菇 品质 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砜吡草唑对玉米田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其安全性评价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对玉米田主要禾本科杂草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的除草活性,通过安全性测定评价砜吡草唑对玉米等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土壤封闭处理对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砜吡草唑处理剂量(有效成分)为120 g/hm2时,对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98.76%、97.77%、100%、100%,对四种杂草的鲜重GR90(有效成分)分别为120、73.30、13.88、20.72 g/hm2。砜吡草唑对玉米的安全性最高,对高粱和谷子的安全性较差,对玉米的鲜重GR10(有效成分)为602.01 g/hm2。砜吡草唑在玉米和四种杂草间的鲜重选择性指数不小于8.21。砜吡草唑可作为玉米田理想的土壤封闭处理剂。

关键词: 玉米 砜吡草唑 杂草 除草剂 土壤处理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蚜虫后不同烟草品种茉莉酸含量变化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茉莉酸含量与抗病抗虫性密切相关,为了筛选抗蚜烟草品种,并研究其抗蚜机制,采用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从烟蚜选择性和繁殖特性两方面对12个烟草品种进行了抗蚜性鉴定,并分析其接种蚜虫前后烟株茉莉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茄棵、胎里肥2411、竖把老母鸡2113和王坡二4个烟草品种表现为抗蚜,务川黑烟、红县乡大叶烟、MC Nair和Vesta 33四个品种对蚜虫表现为中抗,中烟100和SpeightG-28两个品种表现为感蚜,螺丝头2474和云烟97两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抗蚜烟草品种茉莉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参试12个烟草品种在蚜虫侵袭后茉莉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且抗蚜烟草品种茉莉酸增加量和增幅均大于感蚜烟草品种。因此,烟草茉莉酸含量与抗蚜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烟草品种抗蚜鉴定的生理指标。

关键词: 烟草 品种 烟蚜 抗蚜虫 茉莉酸 抗蚜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南部稻麦轮作区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小麦安全性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豫南稻麦轮作区麦田杂草防除效果良好的除草剂,并明确其对小麦的安全性。[方法]分别在冬季和春季使用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在不同剂量下喷雾处理,调查其对麦田4种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炔草酯135 g a.i./hm2春季使用时,对田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株防效为98.68%,鲜重防效为99.39%,较冬季施药的株防效提高1.82%,鲜重防效提高4.42%;氯氟吡氧乙酸300 g a.i./hm2春季使用时,对繁缕、碎米荠和稻槎菜株防效分别为99.89%、100%和76.91%,较冬季施药分别提高3.76%、1.76%和5.48%;甲基二磺隆22.5 g a.i./hm2春季除草使用时,导致小麦部分植株株高降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2甲4氯钠3360 g a.i./hm2冬季除草使用时,导致小麦全部植株株高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减少。[结论]豫南稻茬麦田除草宜在春季进行,防除禾本科杂草宜选用炔草酯,防除阔叶杂草宜选用氯氟吡氧乙酸,效果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杂草 除草剂 药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小麦品种'百农207'适应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百农207'的生产特性和利用价值,利用国家区域试验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百农20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百农207'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208.3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分别增产3.85%和5.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超过90%的试点产量比对照'周麦18'增产,最高产量10 829kg/hm2;变异系数为9.3%和7.5%,均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蛋白质(干基)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4.0%,稳定时间5.0min,容重810 g/L,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百农207'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综合抗性突出的优良小麦品种.该品种广泛适应于黄淮南片麦区早、中茬地种植.

关键词: 小麦品种;百农207;丰产性;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落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干旱胁迫下脱落酸(ABA)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玉米品种‘郑单819’为试验材料,在三叶期进行正常(Hoagland营养液)、干旱处理(Hoagland营养液+20%PEG-6000)、干旱+ABA处理(Hoagland营养液+20%PEG-6000+0.05 mmol/L ABA),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外源添加0.05 mmol/L ABA则显著缓解了干旱胁迫的抑制作用。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和叶绿素含量(SPAD),而外源添加0.05 mmol/L ABA显著提高了Fv/Fm和SPAD,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另外,ZmSOD、ZmPOD、ZmCAT和ZmP5CR在0.05 mmol/L ABA处理后表达量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各指标间密切相关,其中株高、根长、SPAD等与植株的干物质重相关性显著。可见,施用0.05 mmol/L ABA可通过促进抗氧化酶、脯氨酸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来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长的抑制,证明了施用0.05 mmol/L ABA是提高玉米苗期耐旱性的重要途径,为玉米抗旱性栽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玉米 脱落酸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 关键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