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工工艺对芝麻酱稳定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影响芝麻酱贮藏稳定性的关键工艺和核心指标,比较了炒制工艺(焙炒温度、时间)、不同原料处理方式(脱皮与未脱皮)、磨酱次数等关键工艺条件,测定其离心析油率、沉降析油率等贮藏稳定性指标以及粒径、比表面积等物化特性,通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纳以及相关性分析,阐明加工工艺与贮藏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芝麻的焙炒时间对酱体沉降析油率影响显著,焙炒时间延长析油率呈现先下降趋势,后趋于平稳,焙炒温度对芝麻酱沉降析油率影响不显著,但是温度不宜超过230℃,否则产品有焦糊味,研究发现芝麻酱离心析油率与30、60、90 d的沉降析油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955、0.967,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离心析油率与芝麻酱的中位径D50、平均粒径Dav值也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2和0.913,但是与比表面积S/V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0。另外,对比了脱皮芝麻和未脱皮芝麻加工成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和黏度,发现芝麻皮的存在可以提高酱体黏度而有利于稳定贮藏,降低离心析油率,综合来看,在焙炒温度220℃,焙炒时间20 min,磨酱次数3次,离心析油率为3.34%,该条件下加工的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最低,稳定性最佳。


蠼螋捕食草地贪夜蛾的行为及功能反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蠼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6L:8D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行为和对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1~6龄幼虫均有捕食行为,对飞行能力弱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也具有捕食能力。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过程中,并不取食完其整个虫体,而是咬食至猎物不动时,继续搜索捕食周围其他猎物。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拟合HollingⅡ模型,日平均捕食量为2.85头,对入侵的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具有一定的防控潜能。


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合使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试验。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大穗看麦娘抑制中剂量(GR50)分别为1.14、108.43 g/hm2,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2.5、1∶5、1∶7.5、1∶10配施混用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8.74、127.42、146.52、172.71。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用以1∶5、1∶7.5、1∶10配施时对小麦及大穗看麦娘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8.38、1.30、1.53。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0 d,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5混配,用量为540、720、900、1 440 g/hm2时对荠菜、野老鹳株防效及鲜质量防效均达94%以上,对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鲜质量防效为87%~93%,小麦增产达14%~21%。综上,砜吡草唑与氰草津1∶5混配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膜融合机制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疫病,对全球尤其是我国养猪业危害巨大。然而,目前对PRRS防控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效,究其原因是PRRSV具有独特而且复杂的感染机制。作为一种具有囊膜的病毒,PRRSV感染宿主细胞必须经病毒囊膜与宿主靶细胞膜的融合(membrane fusion),这是由病毒膜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介导,宿主细胞受体、蛋白酶等诸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干扰PRRSV膜融合将会有效阻止病毒的感染与传播。论文通过总结PRRSV膜融合机制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防控PRRS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PRRSV新型药物开发、新型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感染 膜融合 膜融合蛋白 蛋白酶


花生抗旱性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干旱已成为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解析花生抗旱分子调控机制,培育抗旱花生品种对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在花生抗旱性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表明花生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有聚乙二醇模拟干旱、盆栽试验和旱棚鉴定池;发芽指数、幼苗鲜/干质量、相对植株鲜质量/干质量、饱果率、百仁重、出仁率等可以作为花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编码转录因子、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热激蛋白、脂肪酸延长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的基因参与调控了花生抗旱及防御反应。今后要继续加强抗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制、抗旱花生品种的筛选与培育及配套农艺措施的研发,同时着重围绕花生抗旱基因克隆及调控网络解析开展工作,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花生的抗旱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与JXA1-R疫苗株荧光定量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别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类NADC30毒株HNhx和JXA1-R疫苗株,根据类NADC30毒株HNhx和JXA1-R疫苗株非结构蛋白2(Nsp2)基因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2种方法中,标准品在103~108拷贝/μL均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标准曲线R2值均在0.990以上;基于TaqMan探针法的荧光定量PCR方法,JXA1-R株、HNhx株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104、103拷贝/μL,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最低检出量均为100拷贝/μL;重复性分析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呈现出良好重复性。综上,成功建立了鉴别检测类NADC30毒株HNhx和JXA1-R疫苗株的方法,且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可以为PRRSV的鉴别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JXA1-R疫苗株 HNhx毒株 TaqMan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 鉴别检测


河南大豆新品系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鉴定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大豆生产威胁很大.种植抗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腹地,具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河南省新育成的大豆品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以明确大豆新品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64个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接种,鉴定其对2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分离物PsJS2和Ps41-1的抗性.结果显示,对分离物Ps41-1和PsJS2抗病的分别有35个和16个品系,对Ps41-1和PsJS2为中间反应型的分别有16个和10个品系,其中对2个分离物均抗病的有16个品系,占鉴定品系的25%.使用抗疫霉病基因RpsZheng共分离标记WZInDel11进行新品系的基因型鉴定发现,对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均抗病的16个品系中有13个含有标记WZInDel11,对1个或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表现为中间反应型的5个大豆品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其为杂合基因型,这些品系中的纯合抗病单株可直接选育成纯合抗病品系用于抗病育种.综合系谱分析结果推测,有2个品系可能含抗疫霉根腐病基因RpsZheng, 2个品系可能含RpsYD29, 14个品系可能含有RpsZheng或其等位基因.表明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中含有优异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该研究结果将为病害防控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方主要农区285个监测点年的4种主要种植模式(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露地蔬菜、保护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4个主要种植模式的平均氮和磷淋溶强度分别为:保护地蔬菜117.5 kg(N)·hm?2和0.74 kg(P)·hm?2,露地蔬菜51.7 kg(N)·hm?2和0.10 kg(P)·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49.9 kg(N)·hm?2和0.07 kg(P)·hm?2,春玉米30.7 kg(N)·hm?2和0.09 kg(N)·hm?2.与粮田相比,蔬菜田的高水肥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氮磷淋溶量.受土壤质地以及区域间水肥管理差异的影响,同一种植模式下,总氮淋溶强度为黑土区<褐土区<潮土区.农田氮磷淋溶年际间变化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总氮淋溶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尤其前一年无淋溶事件发生背景下,下一年的淋溶量会急剧增加.空间尺度上,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蔬菜种植面积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表现出较高的氮磷淋溶风险.综上,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以氮为主,磷的淋溶风险也不容忽视.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区域尺度上,氮磷淋溶主要来自粮田,但菜田面积越大,氮磷淋溶风险越高.


西瓜叶片防御酶活性变化与病毒病抗性的关系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西瓜防御酶活性变化与病毒病抗性之间的关系,以高抗、抗、感3种不同抗性的西瓜品系为材料,采用人工摩擦接种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测定接种后西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3种不同抗性西瓜品系叶片SOD、POD、PAL、CAT、PPO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对照(不接种ZYMV);高抗和抗性品系的叶片SOD、POD、CAT、PAL活性分别在接种后第4、4、4、2天达到峰值,均较感病品系提前2 d,且峰值期高抗品系酶活性较其对照增幅分别为29.80%、63.44%、55.62%、31.63%,抗性品系酶活性较其对照增幅分别为23.72%、58.13%、43.98%、19.35%,且均高于感病品系(14.29%、50.42%、39.78%、15.91%);叶片PPO活性增幅和峰值出现时间在3种不同抗感性品系间无明显规律。可见,SOD、POD、PAL、CAT、PPO活性越高,西瓜品系的抗ZYMV能力越强;SOD、POD、PAL、CAT活性变化与西瓜病毒病抗性密切相关,在抗病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4种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增幅大小可作为西瓜ZYMV抗性筛选的重要生理指标。


不同品种类型芝麻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中国油脂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分析不同品种类型芝麻的品质性状及其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筛选294个代表性芝麻品种资源,通过多点种植和测定籽粒脂肪、蛋白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对不同品种类型芝麻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并对品质性状之间和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94个芝麻品种脂肪、蛋白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平均含量分别为52.77%、20.41%、3.10 mg/g和1.92 mg/g。不同株型芝麻,单秆型品种脂肪、芝麻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分枝型品种,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分枝型品种,芝麻林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叶腋花数芝麻,单花型品种脂肪、芝麻素含量极显著低于三花型品种,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三花型品种,芝麻林素含量显著低于三花型品种。不同品种芝麻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芝麻素与芝麻林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生育期、籽粒颜色L*值、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长度、宽度、长宽比和籽粒颜色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籽粒颜色L*值及b*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颜色a*值相关性不显著;芝麻素含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长宽比、籽粒颜色L*值及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宽度、颜色a*值相关性不显著;芝麻林素含量与生育期、籽粒颜色a*值及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长度、籽粒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长宽比、籽粒颜色L*值相关性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