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花生品种氮磷钾钙硫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优化施肥条件下,不同花生品种氮磷钾钙硫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旨在为豫南花生产区不同品种花生合理施用氮磷钾钙硫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花生仁中氮(N)、磷(P)、硫(S)含量最高,其中,’驻花1号’的N、’开农71’的P、’冀花13’的S含量最高,分别为5.150%、0.558%、0.277%;花生茎叶中钾(K)、钙(Ca)含量最高,其中’中花16’茎叶中K、’中花24’茎叶中Ca含量最高,分别为1.637%、0.940%。花生仁中N、P、S积累量最高,其中,’豫花40’花生仁中N、P、S积累量最高,分别为288.436、25.505、15.263 kg/hm2;花生茎叶中K、Ca积累量最高,其中’豫花37’、’中花24’茎叶中K、Ca积累量最高,分别为80.760、54.084 kg/hm2。每形成100 kg荚果需求的N、P2O5、K2O、CaO、S养分量分别3.920~5.042、0.905~1.293、1.626~2.721、0.777~1.150、0.270~0.343 kg。本试验条件下,每形成100 kg荚果’,豫花22’需求的氮最低’,中花24’需求的磷最低’,商花5号’需求的钾、钙、硫最低;’驻花1号’需求的氮最高’,开农71’需求的磷、钾、硫最高’,中花24’需求的钙最高。


玉米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在植物中可以特异性结合在应答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ARF基因家族的数量、基本特征、进化关系及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玉米ARF基因家族,分析了蛋白理化性质及系统发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了4个ZmARFs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高温、干旱、盐和脱落酸(AB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玉米36个ARFs基因随机非均匀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长度、分子量、等电点及二级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高粱、水稻、拟南芥和玉米的蛋白复合进化树显示共分为Ⅰ~Ⅳ四大类,玉米与高粱ARF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拟南芥ARF蛋白亲缘关系最远,且玉米中发生基因内和基因间复制现象。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是干旱、低温、氧化和激素类响应元件。RT-qPCR结果显示,ZmARF1、ZmARF6、ZmARF13和ZmARF22基因均在雄穗分支和胚中表达量较高,在花粉中表达量较低;4个基因(除ZmARF22)在高温、干旱、盐和ABA诱导时均显著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上述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定位于细胞核。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玉米ARF蛋白功能和挖掘玉米的抗逆基因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抗逆育种提供了分子资源。


密度及行距配置对'丰油10号'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丰油10号’在黄淮地区适宜的播种密度与行距配置。在河南省油菜主产区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方式下,‘丰油10号’的物候期、叶片叶色值(specialty products agricultural division,SPAD)及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丰油10号’的生育期随着密度和行距的增大,逐渐缩短;叶片的SPAD值在蕾薹期和开花期随密度增大逐渐降低,随行距缩小而减小;植株LAI在开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同一密度下,40 cm行距下较高;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的长度和角果数随密度的增加逐渐较小,分枝部位则升高,随行距的减小单株有效角果数下降,千粒重不受密度和行距配置的影响;籽粒产量和含油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产量在种植密度为42万株/hm2,40 cm行距下最高,为2734.6 kg/hm2,当行距缩小到20 cm,籽粒平均减产4.65%;籽粒芥酸和硫苷含量不随密度和行距改变发生变化。在其它栽培措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丰油10号’在黄淮流域的种植密度控制在34.5万~49.5万株/hm2,行距设置为40 cm。


种植翻压紫云英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讨稻田在翻压等量紫云英作绿肥的情况下化肥减量施用对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托长期种植紫云英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化肥(100%F)、紫云英配施100%、80%、60%和40%化肥(MV+100%F、MV+80%F、MV+60%F、MV+40%F)对水稻收获期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紫云英配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毛管孔隙度。翻压紫云英可以替代20%~40%氮肥;与单施化肥(100%F)和紫云英配施化肥(MV+100%F)相比,紫云英配施减量20%~60%化肥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对照不施肥相比,紫云英配施化肥可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降幅为5.5%~17.8%,并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15.0%~26.0%。单施化肥(100%F)、紫云英配施100%、80%、60%和40%化肥水稻产量较对照不施肥提高30.0%~39.6%,以紫云英配施80%化肥水稻产量最高。紫云英配施减量20%~40%化肥水稻产量较配施化肥100%增加2.7%~7.1%。分析产量主要构成发现,紫云英配施化肥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来提高产量。综合考虑土壤理化性状、水稻产量等水稻可持续发展因素,豫南稻区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时,化肥减施20%~40%均可在此地推广,以化肥减施20%为最优。


自走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参数对麦田阔叶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自走式喷雾机施药过程中采用不同型号喷头(1.5号、2号)在不同压力(0.2、0.4MPa)、不同高度(30、60 cm)下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自走式喷雾机在不同施药因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0%唑酮草酯干燥悬浮剂)下的田间喷施效果。结果表明,药后7 d,高度30 cm喷施对小麦产生一定的药害;药后14 d,药害基本恢复。药后21 d和42 d,采用1.5号或2号喷头在0.4 Mpa压力下,高度60 cm喷雾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5%。总体来说,2号喷头、0.4 MPa压力和高度60 cm处理的杂草防效优于其他处理组,且对小麦安全并能显著提高产量,其中低剂量处理药后42 d对杂草的防效可达到98%以上。可见,自走式喷雾机在最佳的施药参数下对小麦安全且杂草防效好。


钼肥拌种量对旱薄地花生发育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旱薄地花生产量、改善品质,缓解花生种植土壤缺钼情况,通过盆栽试验,设置0(CK)、0.5、1.0、1.5 g/kg 4个钼酸铵拌种量,分析钼酸铵拌种对花生生长发育及氮素积累的影响,探讨最佳钼酸铵拌种量。结果表明,钼酸铵拌种可促进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提高花生叶片面积和光合速率,提高器官含氮量及产量,改善花生品质。其中钼酸铵拌种量为1.0~1.5 g/kg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钼酸铵拌种量1.5 g/kg处理单株开花数增加48.43朵,收获时果针数、荚果数、荚果体积提高19.46%、26.49%、16.39%,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5.20%、51.08%,单株生产力提高32.74%。可见,通过钼酸铵拌种能显著促进旱薄地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各器官氮素积累,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
关键词: 花生 钼酸铵 拌种量 旱薄地 发育 氮素积累 产量


猪细小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制备具有中和活性的抗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单克隆抗体,采用血凝试验(HA)鉴定纯化的重组PPV VP2蛋白的活性,将重组VP2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免疫3次后,小鼠血清的血凝抑制(HI)效价可达1∶216,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多轮亚克隆,经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筛选,成功获得杂交瘤细胞株5F7和11B3,能够稳定分泌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5F7和11B3的轻链型均为Kappa,重链型分别为IgG2a和IgG2b。经ELISA和IPMA检测,单克隆抗体5F7和11B3均能与重组PPV VP2蛋白和PPV病毒粒子发生特异反应,而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无交叉反应。5F7和11B3腹水针对PPV病毒反应的ELSIA效价分别为1∶10 240和1∶20 480;针对PPV感染PK15细胞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211和1∶210。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5F7和11B3均不与变性的VP2蛋白发生反应,说明2株单克隆抗体均识别重组PPV VP2蛋白的构象型表位。综上,成功制备了2株具有中和活性的抗PPV单克隆抗体。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VP2蛋白 中和性单克隆抗体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 杂交瘤细胞株


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病评价及茎秆和籽粒中毒素积累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不同抗性指标的相关性,以及茎杆和籽粒中镰刀菌毒素积累情况,在采用苗期茎基部滴注法和成株期混合播种法进行抗性鉴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小麦茎杆和籽粒中6种常见镰刀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20个小麦品种中,苗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百农207’等4个、‘郑麦7698’等7个、‘周麦18’等4个和‘矮抗58’等5个,分别占20%、35%、20%和25%。成株期表现抗病、中抗和感病的分别有‘周麦18’和‘中麦895’共2个、‘济麦23’等8个和‘矮抗58’等10个,分别占10%、40%和50%。抗性鉴定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苗期和成株期抗性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毒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中均未检测到毒素,茎秆中均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及隐蔽型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含量分别为4.03~17.65 mg·kg-1、0.09~1.28 mg·kg-1和1.93~16.82 mg·kg-1。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矮抗58’和‘郑麦7698’可作为感病和中抗对照品种。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BraA.Pb.8.4的定位及KASP标记开发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白菜1E519BC1F2和4E511BC1F2两个群体为试材,分别构建根肿病抗病和感病池,进行集团分离群体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和分析。结果发现,两个群体中检测到1个共同的根肿病抗性基因候选区间,位于A08染色体7.40~8.85 Mb,命名为BraA.Pb.8.4。该基因在物理位置上和已经报道的根肿病抗性基因Crr1、Rcr9和CRs均不同,并且Crr1和Rcr9连锁的标记在抗病和感病材料中不具有多态性,CRs连锁的4个标记中只有1个标记(Probe60)在抗病和感病材料中存在多态性,表明BraA.Pb.8.4不同于已经报道的基因,可能为1个新的根肿病抗性基因。在BraA.Pb.8.4候选区间开发了3个KASP标记(BraA.Pb.8.4-K1、BraA.Pb.8.4-K2和BraA.Pb.8.4-K3),均可以有效将纯合抗病、纯合感病和杂合抗病材料区分开,为共显性标记。利用标记BraA.Pb.8.4-K1在5个群体共257个单株中进行验证,发现各单株的基因型和抗病性表型平均一致率高达96.13%。因此,本研究鉴定的BraA.Pb.8.4基因及开发的KASP标记可以高效用于根肿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病 BraA.Pb.8.4基因 基因定位 KASP标记


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对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应对黄褐土农田土壤已经存在的酸化问题,探究合适的调控方法,以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CT)、微生物菌肥(WJ)、高量(T20,炭∶土=1∶20)和低量(T200,炭∶土=1∶200)生物质炭添加5种处理,采用桶栽试验开展玉米季土壤酸化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CT处理在玉米收获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SOM)、交换性钙离子、交换性镁离子、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常规施肥方式不利于酸化黄褐土土壤改良。而WJ、T20、T200处理土壤pH值和SOM含量均较CK显著提升,其中pH值在玉米收获后分别达到4.80、6.45、5.92,SOM含量分别达到14.5、26.5、17.3 g/kg,说明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添加可以显著缓解酸化,改善黄褐土土壤质量。同时,WJ、T20和T200处理土壤交换性钾离子、交换性钠离子、交换性钙离子和交换性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CK和CT处理,说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生物质炭可有效固持黄褐土土壤中关键盐基离子。不同处理玉米关键生长期的光合指标显示,WJ、T20和T200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灌浆期叶片Pn、Gs、Tr均显著高于CK和CT处理,说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生物质炭不仅改善了黄褐土土壤酸化问题,而且提升了玉米的光合生理指标。且T20处理玉米生长季光合指标(Pn、Gs、Ci和Tr)、土壤pH值、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干质量等指标均较T200处理显著提升,说明加大生物质炭施用量可能更有益于黄褐土土壤酸化的缓解。综上,添加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是改良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的有效手段,而加大生物质炭用量可以进一步提升改良效果。
关键词: 黄褐土 酸化 土壤改良 玉米 光合响应 生物质炭 微生物菌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