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贝莱斯芽孢杆菌YB-145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促生作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对小麦具有促生作用并高效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优良菌株,首先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YB-145对禾谷丝核菌、西瓜枯萎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芹菜早疫病菌、花生果腐病菌、禾谷镰刀菌6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然后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之后分别采用皿内水培法、盆栽法和田间试验测定菌株YB-145对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菌株YB-145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能够抑制上述6种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中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该菌株还能够产生IAA(吲哚乙酸)和铁离子载体,具有分泌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1×107、1×108cfu/mL YB-145菌悬液浸种能显著提高小麦根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和地上部高度,并且1×108cfu/mL YB-145菌悬液浸种对小麦幼苗纹枯病的防效达到73.31%。田间试验结果显示,YB-145菌液拌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高达63.37%,使小麦增产8.2%,与化学农药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药剂对照)的防治效果(73.65%)和增产率(5.8%)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贝莱斯芽孢杆菌YB-145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可用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控。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禾谷丝核菌 小麦纹枯病 促生作用 生物防治


不同密度伴生麦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伴生麦胁迫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的生理机制,以伴生麦和栽培小麦矮抗58、周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0(CK)、10、40、100、200株/m2]伴生麦胁迫对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伴生麦密度为10~200株/m2时,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在伴生麦200株/m2处理下,矮抗58和周麦26在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的SPAD值分别下降20.05%、13.79%、8.34%和15.46%、9.12%、8.65%。扬花期,在伴生麦密度为200株/m2时矮抗58和周麦26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均显著下降。灌浆期,随着伴生麦密度增加,矮抗58和周麦26的Pn、Gs、Ci、Tr、Ls、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总体上较CK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显著升高。伴生麦胁迫下矮抗58和周麦26的产量均较CK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8.92%~52.08%和8.27%~42.70%。因此,在伴生麦胁迫下,栽培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光能转化效率降低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伴生麦 栽培小麦 光合能力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能转化效率 产量


枯草芽孢杆菌J530菌株产芽孢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鸡粪氨减排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产脲酶抑制剂枯草芽孢杆菌J530菌株摇瓶发酵时的产芽孢量,并探索J530菌株制备的菌剂对鸡粪便的氨减排效果,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该菌株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将该菌剂活化后接入新鲜鸡粪,测定发酵5 d后芽孢杆菌浓度、脲酶活性、氨气释放量、氨氮含量、pH值、尿素含量、尿酸含量和总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J530菌株摇瓶发酵产芽孢的最优条件:玉米粉1.5%、黄豆饼粉1.5%、MgSO4·7H2O 0.3%、Na2HPO40.2%、KH2PO40.2%、装液量50 mL(250 mL锥形瓶)、初始pH值8.0、接种量4.0%、培养温度37℃、摇床转速150 r/min、发酵时间36 h.优化后,发酵液芽孢浓度提高了20.32倍.鸡粪应用试验中,与未接种菌剂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芽孢杆菌浓度提高了60.29倍(P<0.01);脲酶活性、氨气释放量和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80.78%(P<0.01)、67.78%(P<0.01)和48.57%(P<0.01);pH值降低了1.35(P<0.05);尿素含量、尿酸含量和总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4.79%(P<0.05)、0.91%(P>0.05)和8.53%(P>0.05).综上,研究确定了J530菌株摇瓶发酵产芽孢的最优条件,并证明J530菌剂具有显著的降低鸡粪便氨排放的效果.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条件 优化 脲酶活性 氨减排 鸡粪


转录组及代谢组联合解析郑单309响应花粒期高温胁迫的机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llumina HiSeqTM25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广泛靶向代谢组测序技术对玉米新品种郑单309高温胁迫7、14 d及正常生长条件下材料的穗位叶进行高通量测序,从而分析高温胁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代谢物,以期发掘玉米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及代谢物.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共检测到51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5个为上调表达基因,440个为下调表达基因;高温胁迫14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共检测到50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4个为上调表达基因,392个为下调表达基因;高温胁迫7 d与14 d对比组中检测到20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90个为上调表达基因,1260个为下调表达基因.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区、分子功能调控等GO分类.郑单309高温胁迫14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节奏过程、细胞外区等GO分类.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14 d对比组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单个有机体进程、细胞成分等GO分类.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高温胁迫14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高温胁迫7 d与14 d对比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主要分布于5、7、15个KOG/COG分类,主要注释到6、7、20个KEGG代谢途经.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654个代谢物,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检测到4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8个上调表达,32个下调表达;郑单309高温胁迫14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检测到4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4个上调表达,36个下调表达;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14 d对比组中检测到46个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17个上调表达,29个下调表达.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的4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精氨酸及脯氨酸代谢等KEGG通路.郑单309高温胁迫14 d与正常生长条件材料对比组中的4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等KEGG通路.郑单309高温胁迫7 d与14 d对比组中的46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酰tRNA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KEGG通路.
关键词: 玉米 高温胁迫 花粒期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 代谢组学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玉米和小麦对黏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温度15℃~25℃(平均18℃)、相对湿度70%、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测定黏虫在玉米和小麦上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组建黏虫在两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结果表明,与幼虫期取食小麦相比,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极显著缩短(1.168±0.337)d;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历期分别显著缩短和延长(1.063±0.435)d、(2.692±0.991)d;单雌平均产卵量增加240.533±153.965粒;蛹质量、世代存活率均明显提高。生命表参数表明,幼虫期取食玉米的黏虫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73.96、0.10和1.10,较取食小麦的高;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d)分别为66.59和7.27,较取食小麦的低。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小麦和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小麦相比,玉米更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为近年来黏虫频繁在玉米上暴发成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响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低温胁迫后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以新麦26和郑麦366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3个梯度的低温处理(分别为5℃、0℃和-5℃),处理时间均为10 h,以自然生长(10℃)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响应.结果 表明,与CK相比,低温胁迫导致小麦株高、倒一至倒三节间长、叶片SPAD值、Fv/Fm、ΦPsⅡ、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降低,且对新麦26的影响总体上大于郑麦366,其中低温胁迫后新麦26和郑麦366的单株产量分别减少29.58%~55.52%和23.65%~47.95%.此外,低温胁迫对小麦的伤害程度与温度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5℃低温胁迫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拔节期低温会影响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光合和产量形成.


《河南农业科学》近10a学术影响力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南农业科学》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在传播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影响力反映期刊发展的成就,为了解近10 a《河南农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发展动态,采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对《河南农业科学》近10 a主要被引用指标和来源指标的年度变化进行分析,并与19种其他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同类期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总被引频次、平均作者数、平均引文数均逐年增加,2011年后他引率明显提高,自2014年起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均逐年提升或者升到一定值后保持稳定;来源文献量、AR论文量均逐年降低,而AR论文比例则逐年增加;同时,存在基金论文比较低、引用半衰期较长、被引半衰期较短等问题。与19种其他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同类期刊进行对比,《河南农业科学》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在第8位,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分别排在第7、4、6位,而他引率、开放因子、基金论文比排名较靠后。综上,《河南农业科学》在最近10 a的办刊过程中,学术质量逐渐提高,但也存在对学科热点关注不够、对基金项目重视不足等问题,今后需加强相关约稿和同行评议,发表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全面提高期刊出版质量,提升《河南农业科学》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 《河南农业科学》 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影响力 文献计量


牛支原体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牛肺炎支原体临床分离菌株(HN12)与标准菌株(PG45)蛋白质差异表达情况,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在牛支原体临床分离菌株(HN12)和标准菌株(PG45)的全蛋白质中进行差异蛋白质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2 402个蛋白质,其中存在显著差异的有66个。上调蛋白质数量为25个,下调蛋白质数量为41个。鉴定出的蛋白质主要有膜蛋白、跨膜蛋白、脂蛋白、延长因子、膜脂蛋白P81、伴侣蛋白、可变表面脂蛋白和ABC转运蛋白等。
关键词: 牛支原体肺炎 牛支原体 定量蛋白质组学 差异蛋白质


玉米出籽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出籽率与玉米单穗产量密切相关,其遗传机制的解析对玉米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09份玉米自交系为关联群体,利用固定和随机模型交替概率统一(FarmCPU)、压缩混合线性模型(CMLM)和多位点混合线性模型(MLMM)对2017年和2019年河南新乡原阳、周口郸城、海南三亚以及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BLUE)的出籽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18个与出籽率显著关联的SNP(P<1.72E-05)。其中,FarmCPU、CMLM和MLMM方法分别检测到14个、5个和2个位点。S287292896利用CMLM和MLMM方法在BLUE环境和2019年原阳均检测到;在BLUE环境,S2111319193利用FarmCPU和CMLM方法均检测到;在2017年郸城,S593814060利用CMLM和MLMM方法均检测到。5个位点即S1304584425、S511751831、S593814060、S5186385476和S894354503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介于10.09%~15.43%之间,为出籽率的主效SNP。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发现,Bin1.08、Bin2.06、Bin4.09和Bin6.05可能是影响出籽率的重要区段。共挖掘32个候选基因,其中E3泛素蛋白连接酶UPL1、DEAD盒ATP依赖的RNA解旋酶RH52、蛋白激酶同源子4、SNARE互作蛋白KEULE和延伸因子EF1A等可能是影响出籽率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固定和随机模型交替概率统一 多位点混合线性模型 压缩混合线性模型 出籽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