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7条记录
氮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氮和锌含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裂区设计,主因素设置0、9.60 kg/hm2 2个施锌处理,副因素为0、240 kg/hm2 2个施氮处理,将小麦籽粒从外到内依次分为种皮、糊粉层、次糊粉层、3层淀粉胚乳过渡层和淀粉胚乳中心层等7层(F1—F7),研究不同氮锌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不同层的氮、锌含量及分配比例,以期为进一步实现小麦籽粒胚乳的锌生物强化和氮锌肥的优化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氮、锌在籽粒中分布不均匀,F2和F3层氮含量较高,籽粒从外到内锌含量逐渐下降,氮、锌在F7层中的分配比例均最高,分别是40.40%、26.20%,F1、F6层分配比例分别达最低。施锌对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籽粒不同部位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籽粒锌含量49.3%,以F5层增幅最大,各层次锌累积量显著提高了50.1%~63.6%,以F7层增幅最大,籽粒各层锌分配比例无明显变化。施氮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籽粒不同部位氮含量和累积量,其中籽粒各部位以F3层增幅最高,F3层氮分配比例也明显提高,F1和F7层分配比例下降;施氮还显著提高籽粒及各层锌含量,其中F7层锌含量提高24.9%,并提高F7层锌分配比例14.3%,其他层锌分配比例均有所下降(F2层除外)。F7层锌含量与籽粒、F1和F5层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F7层锌含量与F1层氮含量之间的回归关系也达显著水平。综上,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锌肥配施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籽粒的锌含量尤其是淀粉胚乳中心层锌的累积与分配比例,是提高小麦籽粒胚乳锌营养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氮锌配施 产量 籽粒 籽粒分层 氮、锌含量 氮、锌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主要小麦产区伴生麦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调查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伴生麦在我国中东部主要小麦产区的分布及生物学特征,采用7级目测法对河南、河北和山西等七省麦区42个调查样点进行伴生麦的调查,通过形态学观察明确伴生麦的特征.通过对伴生麦发生率和侵害值评估,不同省份伴生麦的发生频率为50.3%~92.1%,所调查42个样点的平均侵害值为16.3%~51.0%.伴生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伴生麦麦穗分为短芒、长芒和无芒型,伴生麦的籽粒颜色以暗红色为主,籽粒大小小于栽培小麦,伴生麦幼苗的茎秆颜色为红色和紫色.伴生麦的株高比栽培小麦高30.0%~135.7%,大部分伴生麦的穗长小于栽培小麦,分蘖数和穗粒数与栽培小麦不同,千粒质量较栽培小麦减少22.6%~42.4%,茎粗明显小于小麦.伴生麦的入侵严重影响栽培小麦的生长,对伴生麦的调查将有助于对其控制和提高栽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伴生麦 侵害值 栽培小麦 株高 籽粒大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关键词: 甲基硫菌灵 百菌清 浸苗 甘薯黑斑病 甘薯长喙壳菌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地区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黄淮海地区主推或有望在未来玉米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1个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设置225 kg/hm2(正常施氮量)和180 kg/hm2(减氮20%)2个施氮水平,研究各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和氮效率,并对其进行产量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筛选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为玉米生产减氮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均以京科999产量最高,中玉303也表现较好。正常施氮量下以省原96产量最低,为8.74 t/hm2;减氮20%下,以陇单639产量最低,为7.68 t/hm2。聚类分析表明,京科999和中玉303属于高产品种。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氮效率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根据玉米氮效率类型划分结果,筛选出京科999和中玉303等17个双高效型(高氮低氮高效型)品种,登海1717和优迪919等5个高氮高效型品种,郑单958和京农科728等5个低氮高效型品种。综合考虑氮效率和产量表现,京科999和中玉303可以作为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 玉米品种 高产 氮高效 筛选 黄淮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顶三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谷子从早期品系到育成品种过程中顶三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41份育种品种和30份早期品系,在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分析育成品种和早期品系顶三叶性状的差异,以及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育成品种顶三叶长度、宽度和面积总体上高于早期品系,而变异幅度低于早期品系;育成品种顶三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早期品系,而顶三叶与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低于早期品系;育成品种产量与顶三叶大小显著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叶片较大的品种中,而在叶片较小的品种中并不存在。本研究结果为谷子品种选育中对顶三叶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谷子 顶三叶 育成品种 早期品系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啶·啶虫脒对花椒蚜虫生物活性配比筛选及防效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花椒蚜虫高效安全药剂,明确其最佳配比及制剂用药量。[方法]开展室内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虫酰胺与啶虫脒的质量配比为1.5:1时,LC50值为5.9380 mg/L,联合作用系数为139.2536时最大,增效作用最明显。田间药效结果表明:施药7 d后各处理防效达到93.5%~99.1%;施药14 d后各处理防效达到93.3%~98.5%,7~14 d的防效相当,说明持效期长,防效好。[结论]50%氟啶·啶虫脒防治花椒蚜虫,推荐其有效成分用药量为38.5~57.5 mg/L。

关键词: 氟啶虫酰胺 啶虫脒 配比 防效 蚜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光谱估算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素作为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首要元素,约占作物体干重的0.3%~5.0%,有生命元素之称。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粮食作物的1/3左右,小麦氮素含量估算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密切相关,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作物氮素含量对制定合理施肥策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光谱估算的原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目前氮素含量估算采用的数据类型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小麦冠层氮素光谱估算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小麦冠层氮素光谱快速估算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氮素 小麦 近地光谱 机载光谱 星载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对设施番茄和辣椒菜田氮淋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低设施菜田的氮素淋溶对于缓解菜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研究了设施番茄和辣椒农田氮素淋溶变化特征。试验设置:化肥(HF)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TDN)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节水30%(TDN+J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监测年度不同蔬菜季所有处理淋溶液硝态氮平均浓度为70.4~202.4 mg/L。一个番茄辣椒轮作周期HF、TDN和TDN+JS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分别为130.9、116.2和97.2 kg/hm2。TDN处理硝态氮淋溶量比HF处理平均降低11.4%。TDN+JS处理硝态氮淋溶量比HF处理显著降低25.9%。硝态氮淋溶是氮淋溶的主体,占总氮淋溶的69.1%~73.1%,可溶性总氮占总氮淋溶的77.2%~79.3%。两季番茄产量为33.0~50.8 t/hm2,辣椒产量为17.6~19.8 t/hm2,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有机肥替代氮肥及适当节水灌溉是降低设施菜田氮素淋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氮肥 节水 氮淋溶 番茄 辣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菇培养料发酵后对霉菌抑制机制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养料发酵后栽培平菇,能够有效抑制霉菌的滋生,提高菌袋的成活率,但其抑菌机制尚不清楚。以玉米芯为主料研究发酵料浸提液对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灰绿青霉(Penicilliumglaucum)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细胞形态、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碱性磷酸酶(AK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周期内,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料浸提液对2种霉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T4时期对深绿木霉、灰绿青霉菌丝抑菌率最高,分别达到100.0%、97.9%;随发酵料浸提液体积分数的增加,抑菌率提高,菌丝生物量减少,发酵料浸提液体积分数为100%时,对深绿木霉、灰绿青霉2种霉菌菌丝的抑菌率分别为81.1%、75.9%,菌丝生物量分别减少66.2%、64.6%。显微检测发现,80%发酵料浸提液处理后,深绿木霉菌丝细胞壁、细胞膜破裂,液泡、线粒体膜破裂,核糖体分布不均匀,细胞内容物减少;灰绿青霉菌丝细胞壁边缘粗糙,隔膜断裂。随发酵料浸提液体积分数增加,培养液中深绿木霉、灰绿青霉AKP含量增加,分别高于对照333.3%、560.0%;菌丝体内SDH活性在48 h降至最低,分别为8.1、10.3 U/mg; ATP活性下降,均低于对照组,分别较对照低51.3%、55.8%。平菇培养料发酵后其浸提液破坏2种霉菌菌丝细胞壁、细胞膜,导致细胞内溶物外流,降低菌丝代谢和呼吸强度,从而抑制深绿木霉、灰绿青霉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

关键词: 发酵料 浸提液 霉菌 抑菌机制 平菇 培养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轴粗和出籽率全基因组预测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穗轴粗和出籽率均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玉米产量。全基因组选择整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的先验信息是提高性状预测准确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309份玉米自交系穗轴粗和出籽率表型和基因分型测序技术获得的基因型数据,研究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贝叶斯A(Bayes A)和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RKHS,reproducing kernel Hilbert space)模型对2种GWAS方法即固定和随机模型交替概率统一(FarmCPU,fixed and random model circulating probability unification)和压缩混合线性模型(CMLM,compressed mixed linear model)衍生的不同数量标记集、随机选择标记集和所有标记对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对于2个性状FarmCPU和CMLM衍生标记集,3个预测模型间的预测准确性差异较小,差值变异范围介于0~0.03。对于随机标记集,相比其他2个模型的预测准确性,RKHS对穗轴粗可提高3.57%~15.91%,而3个预测模型对出籽率具有相似的预测效果。除了50和100个标记,3个模型利用CMLM衍生标记对2个性状的预测效果均优于FarmCPU。相比随机标记集,穗轴粗GWAS衍生标记的预测准确性可提高15.52%~88.37%;出籽率利用衍生标记可提高1~5.89倍。所有衍生标记集的预测准确性均高于所有标记。这些结果均表明,全基因组选择整合GWAS衍生标记有利于提高穗轴粗和出籽率的预测准确性。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衍生标记 全基因组预测 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 贝叶斯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