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当前禁止秸秆焚烧与有效利用问题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而"如何还下去"是秸秆还田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江苏省内相关资料,综述了切碎旋耕(翻埋)还田、留高茬麦套稻全量还田、沟埋还田与覆盖还田等4种主要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还田机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秸秆直接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直接还田、禁止秸秆焚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槲皮素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机制初探
《现代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单体普遍具有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产生的活性,而槲皮素的抑毒活性要高于等浓度下儿茶素类茶多酚。为了解槲皮素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分子机制,对黄曲霉菌的抗氧化系统、毒素产生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能后降低黄曲霉菌内的ROS水平,降低MDA含量。RT-PCR结果证实槲皮素能够激活抗氧化系统转录因子Yap1,导致黄曲霉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增加,POD、CAT、SOD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很可能是槲皮素抑制AFB1产生的关键因素;槲皮素能同时下调AflR与AflS的表达,而AflS能够通过结合AflR调控产毒基因的表达,这很可能是槲皮素抑制AFB1产生的核心分子机制,这种机制也与其激活抗氧化系统缓解菌体内氧化胁迫的作用相对应。以上结果表明槲皮素作为一种高效的黄曲霉毒素合成抑制剂,将对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2型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的鉴定和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扩增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SS2-1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STP)的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质rSsSTP。重组蛋白质经His蛋白质层析柱纯化后,利用pNPP分析rSsSTP的酶活性。结果显示rSsSTP为Mn2+依赖的磷酸酶,最适离子浓度为2 mmol/L,最佳反应温度为37℃,最佳pH值为8.0。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秸中吡虫啉和三环唑的降解动态及其残留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是水稻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水稻秸秆中的农药残留可能会影响动物饲喂安全。吡虫啉和三环唑是水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本研究选用南粳5055和镇稻10号的水稻秸秆为试验材料,利用乙腈提取水稻秸秆中的吡虫啉和三环唑,经ENVI-18小柱和分散固相吸附剂PSA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水稻秸秆中的农药残留量及其变化趋势,为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吡虫啉和三环唑的添加回收率为88.36%~119.98%,变异系数为1.83%~12.38%,吡虫啉和三环唑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00×10-9g和1.25×10-10g。吡虫啉在南粳5055和镇稻10号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82 d和1.905 d,三环唑在南粳5055和镇稻10号的半衰期分别为6.086 d和5.660 d。吡虫啉喷施30 d后,残留量小于0.307 0 mg/kg,三环唑喷施35 d后,残留量小于0.056 1 mg/kg,供试水稻秸秆可安全用作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粒小麦宁0726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黑粒小麦种皮颜色的遗传特性,以普通小麦苏2051与郑麦9023杂交组合中筛选获得的种皮颜色为深紫色的突变体小麦品系宁0726为材料,分别与3个红粒小麦和2个白粒小麦配制了10个正反交组合,观察F1、F2及F2∶3代种皮颜色,并分析其遗传。结果显示,小麦种皮紫色性状表现为母性影响,由细胞核基因所决定,紫色对红色和白色呈显性。宁0726与红粒及白粒小麦杂交的F2∶3代种皮颜色,均符合9(紫):7(红或白)分离规律,说明紫色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同一组合的F2∶3代各紫粒单株间紫色有深浅之分,说明这2对显性互补基因还具有剂量效应。利用黑粒小麦与红粒或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可以创制黑粒小麦新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对鲤鱼免疫力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低聚木糖调控鲤鱼免疫力及生长性能的机理,以450尾平均体质量(4.93±0.03)g的健康鲤鱼为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对鲤鱼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以不加低聚木糖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试验组为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低聚木糖组、0.2%低聚木糖组、0.4%低聚木糖组和0.6%低聚木糖组。试验结果表明,低聚木糖可提高鲤鱼血清溶菌酶活性,但对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无影响,0.6%低聚木糖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头肾的5种免疫相关基因,低聚木糖可上调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的基因表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表达,而对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2%低聚木糖组、0.6%低聚木糖组的白细胞介素-1β与0.2%低聚木糖组的白细胞介素-10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所有试验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生长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鲤鱼的生长性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6%低聚木糖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低聚木糖 鲤鱼 溶菌酶 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 免疫相关基因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1-2012年)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太湖地区典型蔬菜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单茬蔬菜种植季可产生4~9次径流过程,累计径流水量可达1 800~3 528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常规施肥(T1)条件下,菜地TN径流流失量可达38.55~71.79kg/hm2,T2(常规有机肥)和T3(优化施肥)处理可减少TN径流流失量达2.87%~4.0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时,可显著降低氮素径流流失系数达22.93%~31.25%。蔬菜地氮素径流流失主要集中在夏秋茬蔬菜雨季和冬春茬蔬菜越冬期,且以NO-3-N形态流失为主,各处理条件下,其流失量占氮素径流流失总量的48.42%~52.53%。同时,夏秋茬蔬菜种植季氮素径流流失量较冬春茬增加51.87%,但其流失系数显著低于冬春茬蔬菜种植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山药黄酮醇合成酶DaFLS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酮醇在紫山药中的合成特点,利用3'-和5'-RACE技术从紫山药中分离到黄酮醇合成酶Da FLS1基因编码序列(Gen Bank登录号:KJ022640)。Da FLS1基因编码序列全长为1 113 bp,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Da FLS1蛋白质属于水溶性胞质不稳定蛋白质,无跨膜区和信号肽结构。保守区域分析结果显示,Da FLS1蛋白质属于α-酮戊二酸和二价铁离子依赖型的加氧酶家族[2OG-Fe(II)Oxygenase superfamily];Da FLS1氨基酸序列与水仙(AFS63900)同源性最近(75%),其次是洋葱(AAT68476,74%),与金鱼草(ABB53382)的同源性仅为6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紫山药与其他作物亲缘关系较远。Da FLS1在紫山药幼嫩叶片中表达水平最高,并且在紫山药幼叶中的表达有2个高峰期,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极低或不表达,即Da FLS1在紫山药中的表达情况符合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的特征。上述结果说明,得到的基因为紫山药黄酮醇合成酶基因Da FLS1,具有FL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和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甘蓝型油菜柱头特异表达基因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野生型(宁油10号)及其柱头授粉功能缺失突变体FS-M1为材料,使用油菜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甘蓝型油菜柱头特异表达基因。在含有16 540个基因的油菜基因表达谱芯片中(43 803探针),获得了4 410条差异表达探针,选择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所得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相吻合。其中,野生型较FS-M1显著上调且获得209个功能注释的探针,对应198个基因,这些特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水解酶、转移酶、氧化还原酶和转录因子中;涉及较大的基因家族包括:细胞色素P450基因、GDSL脂肪酶/水解酶基因、ABC转运蛋白基因、myb转录因子基因、bHLH转录因子基因、过氧化物酶家族和受体激酶基因等。推测这些基因与甘蓝型油菜柱头发育及授粉功能有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基因表达谱 基因芯片 实时定量PCR 柱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