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牙鲆胚胎低温处理下内参基因筛选及CIRP和Hsp70基因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主要的海水经济养殖鱼类,在胚胎冷冻保存方面已获得了超低温冷冻保存成功的案例,但在分子水平上对牙鲆胚胎在低温状态下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至今还未见报导。本研究首先收集了牙鲆的3个胚胎时期(肌节期、尾芽期和心跳期),分别在0℃及16.5℃进行处理培养,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个内参基因18S rRNA、ACTB、GAPDH及EF1α的表达水平,并用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对其的稳定性进行排序分析。Ge Norm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8S rRNA和EF1α的稳定性最好,稳定性最差的为GAPDH;Norm Find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8S rRNA的稳定性最好。综合两个软件的分析结果,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低温处理的牙鲆胚胎中,18S rRNA表达量相对稳定,较其他3个基因更适合作为内参基因。为探究牙鲆胚胎在低温处理下分子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选取了对温度适应性较强的尾芽期胚胎为实验材料,分别在低温0℃和正常培养温度16.5℃下进行培养,并选取与应激反应相关的热休克蛋白基因(heat shock protein,Hsp)70和冷诱导RNA结合蛋白基因(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P)进行表达量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CIRP的表达量在0℃处理30 min之内逐渐下降,在30 min时达到最低值,30~120 min内上升,并在120 min时达到峰值,之后回落,在180 min时,其表达量回落到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而Hsp70在低温处理的前30分钟表达量下降,后回升,120 min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现象,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说明低温会导致CIRP及Hsp70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先下降后升高再回落的趋势也说明了机体内对低温应激产生了保护反应,为探索牙鲆胚胎在低温下调节和适应的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牙鲆 胚胎 内参基因 热休克蛋白基因70(Hsp70)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基因(CIR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UVB辐射对粉叶马尾藻过氧化损伤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粉叶马尾藻(Sargassum glaucescens)是台湾地区潮间带的重要大型藻类,其对紫外线增强的生理响应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关注粉叶马尾藻在急性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下的生理指标变化,探索了粉叶马尾藻在急性UVB辐照下抗氧化系统的瞬时反应过程。结果表明:低强度组[0.5W/(m2·s)]藻体在24h内未出现显著氧化损伤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但是细胞活力在辐照12h后显著降低,藻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随辐照时间延长而降低,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呈现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酶活性没有出现显著降低;高强度组[2W/(m2·s)]藻体在辐照3h后藻体出现明显氧化损伤,6h后细胞活力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藻体SOD酶活性随辐照时间延长而降低,CAT和APX酶活性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辐射12h后即显著降低。低强度UVB辐射对粉叶马尾藻的影响相对较小,表明粉叶马尾藻对UVB辐射具有一定耐受性;而高强度UVB辐射的影响较为显著,意味着UVB辐射的持续增强将超出粉叶马尾藻的耐受限度,进而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粉叶马尾藻对于急性UVB辐射的增强的生理响应特征,为进一步研究UVB辐射增强的生态学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 粉叶马尾藻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型单元式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在高原地区的运用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

摘要:近年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大了对生态养殖系统的研究,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援藏的"高原单元型循环水养殖关键技术及实控示范"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原单元式循环水产养殖系统"研发成功。从该单元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出发,对其系统原理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在的高原地区的应用对策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单元式循环 高原地区 养殖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

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关键词: 长江口 月变化 斑尾刺虾虎鱼 饵料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海洋再分析产品的研究现状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海洋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日益丰富,以及海洋数值模式与数据同化方法的不断发展,利用同化系统将海洋数值模式和历史观测资料结合起来,对重构海洋过去的演变以形成再分析资料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著。再分析产品为人们深入了解多时空尺度的海洋运动和探究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基础。受海洋模式与数据同化方法的发展水平和庞大的计算资源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全球海洋再分析产品主要由海洋科技强国制作与发布。就当前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全球海洋再分析计划及其产品进行分析,对各产品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最后对全球海洋再分析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 全球海洋再分析产品 再分析资料比较计划 资料同化 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年春、夏季黄海35°N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海 浒苔 绿潮 马尾藻 金潮 赤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船舶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及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贸易量也在快速增长,作为传统运输业的水路运输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承担了更多的物资运输任务。船舶作为水路运输的载体,也在应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船舶的技术水平,使船舶速度更快、更安全。与此同时,船舶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也迅速成长起来,不断完善发展。本文以某船舶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目标,对船舶信息系统的优化、发展和建设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船舶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 船舶管理 信息系统 实施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圳大鹏澳海域翡翠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特征及生物相关因子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

摘要:为了调查深圳大鹏澳海域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污染特征,探析翡翠贻贝中PSP含量与水体中产毒藻种类的关联情况,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每月在大鹏澳海域采集翡翠贻贝和浮游植物样品。贝类样品经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3种PSP,初步调查了PSP的污染水平及产PSP藻类的种类与丰度。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样品中均未检出PSP,而翡翠贻贝样品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共检出GTX2、GTX3、GTX5、dc GTX2、dc GTX3、NEO、C1和C2等8种毒素,每种毒素的质量浓度为2. 12~354. 55μg/kg,各个样品PSP的含量为0. 93~220. 90μg/kg(以STX计)。水体中优势藻均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Cleve)和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等硅藻,占浮游植物样品总量的90%以上,其他藻类种类少,丰度低。甲藻检出较多的有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等。2017年12月翡翠贻贝体内检出的PSP含量最高,之后迅速降至较低水平,而浮游植物中产PSP甲藻的比例未发现明显增加。大鹏澳翡翠贻贝中检出的PSP种类多,但大多为毒性较低的毒素种类。尽管深圳大鹏澳翡翠贻贝中PSP的含量低于欧盟的限量标准,但冬季仍有必要加强监测翡翠贻贝中PSP的污染状况。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翡翠贻贝 浮游植物 大鹏澳 甲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工作通讯 2018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绩效管理理念热潮的带动下,我国一些科研机构逐步开展了绩效管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本文对农业农村部直属的三家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管理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农业科研创新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发展建议,旨在促进农业科研机构更好地利用绩效管理工具,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壳类水产品氨基脲残留来源研究进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8

摘要:【目的】厘清甲壳动物体内氨基脲(SEM)物质来源途径及其为内源性物质提法的科学验证现状,以便修订或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方法】综述了甲壳类水产品中SEM来源途径及验证研究。【结果】甲壳类水产品不同组织普遍存在SEM成分,除养殖过程人为非法使用呋喃西林药物外,甲壳类水产品中SEM可能通过产品加工过程次氯酸盐消毒处理,含有偶氮二甲酰胺的面粉裹粉处理,养殖水体和沉积物环境以及水体中藻类及饲料中引入。有关SEM是水生甲壳动物内源性物质的科学提法目前缺乏直接、有效的科学实验证据。【结论】在判定甲壳动物养殖过程是否非法使用硝基呋喃监管过程中,要求产品中SEM不得检出的判定标准过于严格,亟需深入开展甲壳类水产品中SEM来源途径与内源性SEM验证的科学研究,为甲壳类水产品SEM残留限量标准的修订和采样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虾类 蟹类 甲壳类水产品 内源性物质 氨基脲 硝基呋喃类 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