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环境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州市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室内毒力,评估褐飞虱对其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广州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LC50分别为0.2857mg/L和0.5022mg/L,分别是敏感品系LC50的2.67倍和1.06倍,仍属敏感水平。室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过30代的连续筛选后,噻虫嗪的抗性上升829.80倍,达到极高抗性水平,烯啶虫胺的抗性上升31.70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表明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存在抗性风险的可能。根据试验结果,对褐飞虱噻虫嗪和烯啶虫胺抗性的预防治理提出了应用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不同时期水稻主栽品种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广东不同时期水稻主栽品种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多态性变化,利用3对RGA标记分析了广东20世纪50年代初地方品种及1972、1980、1994和2008年主栽品种。按供试品种RGA-PCR指纹聚类,以相似系数0.81为标准,将171份品种分为20个类群。这五类品种分别分布于11、7、4、8和11个类群中,它们的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0.801、0.682、0.493、0.603和0.527。相对于地方品种,1972、1980和1994年品种RGA多态性低是由于品种类群少及品种在各类群中分布均衡性差,2008年品种RGA多态性低是由于该年大多数品种属于同一类群,品种在各类群中分布均衡性差。因此保持品种抗性多样性,既要保证丰富类群,又要确保品种在各类群中分布均衡。近年来品种抗性背景趋同化是广东抗性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今后在新品种的选育上应均衡利用不同抗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场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剖析
《猪业科学 》 2013
摘要:1猪场职业经理人的产生猪场职业经理人的产生是规模化猪场的产物。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规模化养猪场不断产生,许多投资者先锋选择一些有经验、懂技术,而且自己信得过的从业者帮助管理猪场,这就是猪场职业经理人的雏形。进入本世纪后,养猪业经历了多次价格的波动。由于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次价格的大起大落均牵动着政府与老百姓敏感的神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将会逐渐地退出个体散养团队,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生猪养殖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甜玉米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系统开展"3414"试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甜玉米相对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建立了三元二次回归方程:Y=591.48+14.03N-0.26P+9.06K-0.37N2+8.49P2-0.19K2-0.06NP-0.04NK+0.05PK(R2=0.92)。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P<0.05,表明甜玉米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回归关系。同时还详细探讨了肥料增产效应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钾肥的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成正比,磷肥施用量过高会出现负收益现象。最后在综合单、双因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广东地区甜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提出广东地区甜玉米每667 m2理论产量900 kg的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4、8、20 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消灭牛瘟的历程及兽医科研的历史概况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3
摘要:广东解放前乃至沦陷日军前,没有任何兽医科研机构及兽用生物药品生产。由于牛瘟严重流行,广东建设厅农林局计划筹建一个牛瘟血清厂,厂地设在广州东山区湛塘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厂长为中国第一代兽医专家罗清生(著有《家畜传染病学》一书)。不久,广州沦陷,此事便告吹,农林局迁往曲江马坝,局长乃刘荣基,刘当时乃中山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迁往粤北一带,省长为李汉魂,此时各地牛瘟流行不断报到农林局,筹建牛瘟血清厂的事情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来,决定在连县选址设厂,负责筹建血清厂的是刘荣基局长的学生黄耀苍和何建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