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农学学报 》 2013
摘要:为了加强中国绿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研究,为培育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提供理想亲本,对37份绿豆种质根据形态综合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性状和种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个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8.4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22;前8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94.7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有一定相关性,从中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7个性状,综合反映了经济性状和质量性状;37份材料按遗传距离远近划分为五大组群,各组群特征表现各异,说明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该实验结果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利用形态指标评定绿豆品种及根据分类结果更好的利用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拓宽育种亲本的选配范围。


浅论当前土地产品需求的变化及其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13
摘要:区域内土地产品的供给和社会的需求应该基本平衡。当前,我国大宗农产品供给不足,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持续升高;工业产品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城镇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供给过剩。而人口高峰和人口城镇化高峰即将到来,再加上经济增长率放缓,对土地需求的压力减缓,工矿用地和城镇化用地增长有限且内部尚有潜力;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和财政的中央地方均衡分享机制可能松动,地方政府重复建设的冲动降低。反映在耕地保护政策上,依然需要严格保护耕地,但是可能以比较优雅的方式来保护耕地。


转型中的山西贫困地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特征方面,介绍了山西贫困地区分布状况。从经济与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城乡经济发展,分析了山西贫困地区推进"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统筹推进"三化"的途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拓展农业功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着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以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挥贫困区资源优势,增强经济实力。提出了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对策: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用政策导向加快贫困区整体脱贫致富;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关键词: 山西贫困地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


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及趋势,完善高产高效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传统耕种方式为对照,于2010—2011年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播期[秋耕早播和正常播种(对照)]、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2010年(遭遇"卡脖旱")秋耕早播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9.0%、7.1%和6.4%(P<0.01),百粒重(P<0.01)和出籽率(P<0.05)显著大于对照。2011年(丰水年)增幅明显增加,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3.1%、8.8%和8.5%(P<0.01),穗粒数(P<0.05)和百粒重(P<0.01)显著大于对照。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都呈增加趋势,但2010年秋耕早播过量施肥造成明显减产,2011年施肥处理经济产量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而不同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秋耕早播较低的施肥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2010年玉米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型,秋耕早播获得最高经济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 2,该年型秋耕早播可通过适当增密获得高产,而对照增密会造成严重减产。2011年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增加到7.5万株·hm 2时经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受旱年份秋耕早播较对照缩小了密度效应,为增产奠定了一定基础,且施肥和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而丰水年互作效应不明显。对照该生态区目前的玉米栽培措施,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减少肥料用量和适当增密是该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方向。
关键词: 播期 施肥量 种植密度 早熟区 旱地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我国典型半湿润偏干旱的山西寿阳试验区,通过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会增加土壤氮素盈余,提高硝态氮淋失的风险;各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主要集中于0~200 cm区域,在80 cm土层以下出现了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峰;由于秸秆过腹还田处理氮素盈余最多,所以硝态氮累积量最高,在80~100 cm处和200~220 cm处出现了2个硝态氮累积峰,土壤下层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高,被淋失的风险增大;秸秆覆盖还田虽然累积量最少,但其在200~300 cm的累积量却占总累积量的25.63%,硝态氮淋失风险最高。


日光温室与露地红玛瑙甜樱桃光合特性比较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甜樱桃品种红玛瑙为试材,在日光温室内和露地条件下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与露地栽培红玛瑙的光补偿点分别为29.6,32.97μmol(/m2.s),光饱和点分别为2 200,2 283.3μmol(/m2.s),说明温室红玛瑙对光强的适应范围变小了,但对弱光的光能利用率却增强了;日光温室与露地栽培红玛瑙的CO2补偿点分别为51.88,60.61μmol/mol,饱和点分别为1 933,1 822μmol/mol;这说明温室与大田比较,红玛瑙光合利用CO2浓度的范围较大,较高浓度CO2有利于温室红玛瑙的光合作用;日光温室与露地栽培红玛瑙樱桃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且温室红玛瑙日变化2次高峰值均低于露地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