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辣椒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选取3种不同果实颜色的辣椒品系(紫晶、淡紫、水晶)为试材,提取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qRT-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CHS、CHI、F3H、F3'5'H、DFR、ANS、UFGT、ANP、GST)在不同辣椒材料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HS、CHI在3种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都很少且无规律可循,F3H在淡紫、紫晶中表达量较高,且在果实发育的第15~20天时出现较大峰值,与之相比在水晶中的表达量可以忽略不计。F3'5'H、ANP、GST、DFR、UFGT在3种材料中相对表达量随着果实的发育分别呈现同步变化,且F3'5'H、ANP、GST在材料紫晶果实发育的第15天相对表达量出现较大峰值,ANS在3种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没有一定规律可循。F3H、F3'5'H、ANP、GST是辣椒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岛棉的一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染色体步移获得了海岛棉的一个受体蛋白基因Gb Vdr1,其开放阅读框为3 387个核苷酸,编码1 12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1.249×105,等电点为5.86。Gb Vdr1与陆地棉抗病材料常抗棉和感病材料渝棉1号中的同源基因Gh Vdr1和Gh Vdr1-1的相似度高达99.85%。Gbvdr1具有信号肽、跨膜区、LRR重复区、蛋白质降解相关的PEST结构域以及内吞信号。Gb Vdr1在根茎中的表达量高于叶片,其对非落叶型黄萎病菌株BP2的反应较落叶型菌株V991的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差异在茎和根中更为明显。Gb Vdr1定位于细胞膜上。PCR鉴定共获得Gb Vdr1过表达转基因株系23株,对目的基因表达量最高的株系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对BP2的抗性显著增强,但是对V991没有抗性。转基因株系接种黄萎病后防卫反应(PR)相关基因PR1、PR5、EDS1以及GST1的表达量较野生型显著增加。对于Gb Vdr1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其参与了棉花对BP2的抗性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D70/Kasalath RIL群体定位水稻穗部主要性状的QTL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穗部性状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经单粒传法获得的240个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穗长、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进行鉴定,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141个SSR标记对粒型性状进行QTL检测。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性状的QTL 23个,其中控制穗长的5个QTL、每穗总粒数的8个QTL、着粒密度的10个QTL,分布在第2、3、4、6、7、8、9和10染色体上,LOD值范围为2.5~9.3,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4.0%~20.8%之间。第2染色体的RM5699-RM424、第3染色体的RM489-RM1278、第4染色体的RM3367-RM1018和第6染色体的RM3343-RM412区间,都检测到同时影响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的QTL,2年均被检测到的QTL共有6个QTL,分别是控制穗长的qPL3、每穗总粒数的qTSP4、qTSP6-2、qTSP7、着粒密度的qGD3-2、qGD7。其中qPL3、qTSP6-2、qGD3-2和qGD7为主效QTL。除穗长性状5个位点均有报道外,其余2个性状中均发现新的位点,共有16个QTL可能是新的位点,单个QTL贡献率为4.0%~9.5%。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这些粒型QTL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薄膜包装对鲜莲蓬褐变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薄膜包装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的影响,文中以鲜莲蓬为实验材料,研究了2种不同规格薄膜包装(12.75μm打孔聚乙烯袋-CK,15.55μm聚乙烯袋-P1,32.70μm聚乙烯袋-P2)对鲜莲蓬低温[(5±1)℃]贮藏过程中褐变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薄膜包装处理均可降低鲜莲蓬的褐变指数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不大;P2处理可显著延缓采后鲜莲蓬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并维持其较高的总酚含量,显著降低PPO活性,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总体看来,P2处理的整体效果显著的优于P1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乙酰羟基酸合酶基因BnAHAS1的克隆及其重组蛋白质的原核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宁油16号(Brassica napus L.)中克隆到乙酰羟基酸合酶基因BnAHAS1的cDNA序列,该序列含有1个1 9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质65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104,预测等电点为6.16。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I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正确的重组质粒pCold IIBnAHAS1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在15℃下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诱导12 h后,获得预期大小的重组蛋白质His-BnAHAS1,并用Western blot确定此重组蛋白质为目的蛋白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时相遥感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大面积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监测,多时相遥感监测可克服单时相遥感监测的不足,利于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变化的动态监测。以江苏省大丰市为研究区域,选用拔节期和抽穗期两景环境(HJ)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不同地物光谱信息识别与种植面积提取研究。首先,在分析两景HJ星影像植被光谱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出各自影像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影像,并对两景NDVI影像分别进行加运算和减运算,得到另外两景NDVI合成影像。其次,通过对提取到的四景NDVI影像光谱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植被光谱信息特征较为明显的加运算合成影像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最后,基于影像不同地物的NDVI阈值划分,并叠加GPS样点信息校正,提取到大丰市冬小麦种植面积数据及其空间分布信息。结果显示,大丰市遥感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为78 712.13 hm2,精度为92.51%。在该市20个乡镇(或农场)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精度中,精度大于95%有9个乡镇(或农场),精度在90%至95%之间的有7个乡镇(或农场),仅有4个乡镇(或农场)提取精度在80%至90%之间。说明,利用不同时相遥感合成运算方法得到的合成影像,能明显增强冬小麦光谱信息与其他植被信息特征区别,有利于实现高精度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