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粮中添加生物制剂对发酵床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应用生物制剂对发酵床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选取健康无病的70kg左右的苏钟猪1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生物制剂(包括植酸酶、复合酶、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预试期7d,正试期28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4.62%,料重比降低了6.53%,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中胰岛素(INS)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含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甲状腺素(T3、T4)、生长激素(GH)含量虽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发酵床育肥后期猪日粮中添加生物制剂,可提高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营养物质代谢水平,降低血清中TG的含量,并提高猪血清中IGF-Ⅰ及INS的含量,改善猪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水平,建议生产中在发酵床育肥后期猪日粮中应用由植酸酶、复合酶、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组成的生物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倍体青花菜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育途径研究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同源四倍体青花菜为试材,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胚胎诱导条件及胚胎发育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四倍体青花菜小孢子胚胎诱导率的重要因子,基因型A36的出胚率最高,达到28.5个·蕾-1;热激胁迫(32.5℃)诱导小孢子从配子体发育途径向胚胎发生途径转换,其小孢子胚胎发育途径为典型的单核期小孢子经对称分裂产生胚胎的途径(B途径);4℃低温预处理1d或2d结合32.5℃热激1 d后,对称分裂和多细胞团增加,供试基因型小孢子出胚率显著提高。本研究将有助于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其他芸薹属小孢子胚胎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对金陵黄露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套袋对鲜食黄肉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金陵黄露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白色单层袋和黄色单层袋对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套袋(对照)相比,套袋处理显著降低了果实山梨醇和苹果酸含量,显著提高了色饱和度、果皮类黄酮、总酚含量,而单果质量、糖酸比、去皮硬度、果皮叶绿素含量、总糖、蔗糖、奎尼酸、柠檬酸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套白色单层袋的果实红色饱和度、葡萄糖、果糖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而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亮度值、黄色饱和度、色调角、a/b、带皮硬度、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总酸含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黄色单层袋处理的亮度值、黄色饱和度、色调角显著高于对照,而a/b、带皮硬度、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总酸含量则相反,红色饱和度、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葡萄糖、果糖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白色单层袋可降低果皮类胡萝卜素积累,改善果实红色色泽,黄色单层袋使果实红色色泽减少,黄色色泽呈现,光洁度增加;此外,套袋还可改变果实糖酸组分,增强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金陵黄露 鲜食黄肉桃 外观品质 内在品质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绵羊边界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序列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华东地区某羊场采集定点监测的绵羊血液样品进行边界病的感染情况调查。通过RT-PCR方法检测瘟病毒5′-UTR基因,发现1只绵羊的血清样品在不同时间检测均为阳性,证实其为边界病病毒(BDV)持续性感染。将该阳性血清样品接种MDB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通过Npro基因RT-PCR扩增、电镜观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并对分离毒株5′-UTR和Npro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第8代,不发生细胞病变。RT-PCR扩增获得Npro基因预期大小片段,电镜观察以及测序分析表明成功分离出1株BDV,将其命名为JSLS12-01。设计覆盖BDV全基因组的6对引物,RT-PCR扩增并测序,该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大小为12 227bp(GenBank登录号为KC963426)。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毒株基因组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已有BDV分离株之间相似性分别为72.3%~80.4%和80.1%~89.7%。5′-UTR和Npro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BDV 3参考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最高分别为87.7%和75.8%。结果证实从绵羊血液样品中鉴定并分离到1株ncp型BDV分离株,经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DV 3亚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主要稻区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采自中国10个水稻主产省份111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产孢能力、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稻曲病菌菌株的产孢能力、菌丝生长速率及致病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111个稻曲病菌基因组DNA,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BOX、REP、ERIC对稻曲病菌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致病力与产孢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5,显著性概率为0.001;致病力与生长速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35,显著性概率为0.685。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BOX、ERIC、REP对稻曲病菌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群体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73、0.62和0.60。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DNA用BOX引物分别扩增出7—13条不等的带谱,DNA指纹相似性在0.70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种基因类群,其中第1类群为优势类型,有57个菌株,占总数的51.4%;来自安徽、四川、广西、湖北和云南的菌株主要划分在类群1和4,第2类群主要是来自江苏的菌株,有18个菌株,占总数的16.2%;第3类群是来自浙江的菌株,有8个菌株,占总数的7.2%;第5类群是来自黑龙江的菌株,有9个菌株,占总数的8.1%,第6类群是来自辽宁的菌株,有12个菌株,占总数的10.8%。稻曲病菌基因类群与地理区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致病力、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来自中国10个省份的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致病力与产孢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程度为中等;致病力与菌丝的生长速率没有相关性。根据BOX-PCR扩增的稻曲病菌菌株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的多态性进行划分的基因类群与地理区域之间显著相关,推测稻曲病菌属于局域性传播;基因类群与生物学特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关键词: 稻曲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地理区域 BOX-PCR 群体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菜用大豆—水芹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菜用大豆栽培面积5.3万hm2(79.5万亩)左右,早春在塑料大棚内种植菜用大豆,之后接茬种植夏豇豆或者菜用大豆,常年豆类蔬菜连作导致土壤连作障碍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利用早春菜用大豆7月收获后直至翌年4月的空闲时段,探索栽培水芹的可行性,通过保护地的水旱轮作,较好地解决了大棚豆类生产中的连作障碍,土壤得到了有效修复,并充分利用了地力,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低钾和钾高效型甘薯品种(系)的筛选及评价指标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植株生长和块根形成与钾营养吸收利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31份不同类型优质甘薯品种(系)为材料,利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2个钾肥水平处理(氮磷处理与氮磷钾处理),探讨耐低钾与钾高效型甘薯材料的筛选及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系)块根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供试材料的钾敏感指数变幅在0.40~0.98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经聚类分析,可分为低敏感型、适度敏感型、敏感型和高度敏感型;品种(系)两处理下钾累计量与钾浓度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磷钾处理下,块根钾利用效率与整株钾利用效率变幅分别为58.92~384.9 g g–1和42.03~165.52 g g–1,品种(系)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甘薯材料间整株总钾累积量、钾浓度、产量性状指标、钾利用效率与钾敏感性间均有一定相关性。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可用于不同钾营养效率甘薯品种(系)的筛选,块根钾利用效率与钾敏感性可作为筛选耐低钾与钾高效利用型甘薯材料的2个主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快速、简单、灵敏、有效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将玉米赤霉烯酮与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反应,合成半抗原ZEN-oxime,通过活泼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以人工抗原ZENBSA免疫BALB/C小鼠,取该鼠脾细胞与SP 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得到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玉米赤霉烯酮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3D10。3D10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M,其轻链为Kappa链。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腹水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效价在1×10-6以上。该单克隆抗体对玉米赤霉烯酮的IC50为225 ng/ml,除与玉米赤霉烯酮结构类似物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外,与其他参试真菌毒素均无交叉反应。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初筛和定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外线照射对鲜切鸡毛菜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短波紫外线(UV-C)分别照射鲜切鸡毛菜0 min、3 min、6 min、9 min,定期测定鸡毛菜失重率、黄化指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细菌菌落总数,研究紫外线照射对鲜切鸡毛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鸡毛菜9 min,可使4℃下贮藏时间由6 d延长至10~12 d;与对照相比,贮藏末期失重率、黄化指数降低,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菌落总数未超过1×105CFU/g,符合鲜切菜的卫生要求。UV-C处理对鲜切鸡毛菜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