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花蒿提取物对奶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菊科植物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瘤胃中乙酸、丙酸、丁酸等发酵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CLA合成的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B.fibrisolvens)和蛋白溶解梭菌Clostridium proteoclasticum(C.proteoclasticum)的影响,旨在阐明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作用,并从瘤胃层次探明其对牛奶中CLA合成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5头体重为(600±29)kg、胎次2-3、泌乳期(158±3)d及泌乳量(22.8±1.8)kg·d-1相近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试验牛统一管理,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每天饲喂2次、挤奶2次(早上4:30、下午16:30).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每组5头牛.试验1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的添加量为96 g/(d·头),试验2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的添加量为160 g/(d·头).试验期40 d,前9 d为预饲期,10-40 d为正式期.[结果]奶牛日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可以增加瘤胃中pH值,其中两个试验组pH值分别增加了2.63%和8.61%,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均降低了瘤胃中VFA的含量,除异戊酸和戊酸低剂量黄花蒿乙醇提取物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乙酸、丙酸、丁酸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均增加了瘤胃液相和瘤胃液混合物中B.fibrisolvens的相对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降低了瘤胃固相中B.fibrisolvens的相对百分比,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均降低了瘤胃液相和瘤胃固相中C.proteoclasticum的相对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增加了瘤胃液混合物中C.proteoclasticum的相对百分比,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日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影响瘤胃发酵,对瘤胃不同内容物中B.fibrisolvens和C.proteoclasticum影响不同,总体趋势是增加瘤胃中B.fibrisolvens的相对百分比,降低瘤胃中C.proteoclasticum的相对百分比,有利于调控CLA的生成.
关键词: 黄花蒿乙醇提取物 奶牛 瘤胃 溶纤维丁酸弧菌 蛋白溶解梭菌


培养条件下添加有机废弃物对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废弃物配施化肥对不同肥力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通过室内恒温恒湿好气培养试验,监测了施用不同有机废弃物(猪粪、秸秆、木本泥炭和糖蜜)并配施无机肥料对不同土壤肥力(低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培试验90d后,土壤肥力和有机废弃物类别均表现出对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影响,其中化肥配施有机废弃物可以显著提高低肥力土壤的总氮含量,提高比例可达25.78%~63.92%,但仅有施用化肥+木本泥炭和化肥+糖蜜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高肥力土壤的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7.18%、53.53%和24.04%、56.15%,且高肥力土壤更易于将氮素转化为硝态氮存留在土壤中,木本泥炭和糖蜜对土壤氮素转化和磷素活化的效果较优,低、高肥力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分别提高了65.98%、130.13%和50.25%、74.84%。由此可知,对于不同土壤肥力应采用不同的养分管理策略,采用有机废弃物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并活化土壤自身养分,其中木本泥炭和糖蜜的效果最佳。


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择体况、产奶量、泌乳天数和胎次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草药添加剂组,每组10头奶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中草药添加剂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头奶牛补充200 g/d的中草药添加剂,试验共6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式期为50 d。试验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比对照组奶牛高19.93%(P<0.05)。中草药添加剂显著改善了瘤胃内环境,中草药添加剂组奶牛瘤胃液pH比对照组奶牛高2.19%,瘤胃液NH3-N浓度比对照组奶牛低8.42%,瘤胃液微生物蛋白浓度比对照组高13.59%。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改善瘤胃内环境,有利于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提高瘤胃微生物菌群数量,降低NH3-N浓度,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基于RNA-Seq技术挖掘绵羊背最长肌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通过对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挖掘影响两种绵羊肉质性状的关键基因。分别选取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各3只,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其背最长肌转录组文库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影响两者肉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发现,6个样品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后共得到120Gb的有效数据,共筛选出33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2个,下调基因有251个。GO功能富集与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了6个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PDK4、MYF6、PPARGC1A、SLCO4A1、FABP4、LEP。试验通过对比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转录组数据,筛选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丰富了绵羊基因组信息,为进一步阐述不同品种绵羊肉质性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RNA-Seq 肉质性状 转录组 小尾寒羊 巴美肉羊 背最长肌


施钾量对膜下滴灌甜菜光合性能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膜下滴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冷凉干旱地区的甜菜生产中。为探明施钾量对膜下滴灌甜菜光合生理特性和产质量的影响及其适宜钾肥用量,于2014—2015年在内蒙古凉城县设K_2O 0、90、180、270和360 kg hm~(–2) 5个施肥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钾素能够提高甜菜的光合性能,如促进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的增加;施钾肥180、270和360kghm~(–2)显著提高了叶丛快速生长期甜菜的净光合速率,影响净光合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是RuBPCase活性,其次是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与甜菜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宜的钾肥用量有利于块根、叶柄和叶片干重的增加及产量增加,但施钾过量,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含糖率下降,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与甜菜含糖率呈显著正相关。施钾量270 kg hm~(–2)时产量最高, 90 kg hm~(–2)时含糖率最高,当施钾量大于180 kg hm~(–2)时,块根中K~+、Na~+含量增加,大于270 kg hm~(–2)时,块根中α-氨基酸含量增加,施钾量180 kg hm~(–2)时产糖量最高。综合考虑施钾量对膜下滴灌甜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内蒙古甜菜种植优势区域的钾肥推荐施用量为180 kg hm~(–2)。


放牧强度对无芒隐子草小尺度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空间分布在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斑块特征,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条件下,选择2m×2m的代表性样方,记录无芒隐子草株丛的相对坐标,然后划分不同尺度并计算密度,再重新建立相对坐标并采用地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随着空间取样单元尺度的增加其缀块性减弱,CK区斑块主要在10cm×10cm尺度上,LG和HG区斑块主要呈现在20cm×20cm尺度上,而MG区在25cm×25cm尺度上的斑块性依然强烈;在LG和MG区,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比较复杂,空间异质性强烈;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主导,整体表现出随放牧强度增加异质性减弱的变化趋势。


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效果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光控增绒即利用增绒专用棚圈控制光照强弱与时间长短,刺激产绒动物松果体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使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产绒的技术。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光控增绒处理,研究非产绒季节光控增绒技术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将66只2周岁母羊随机分为控制光照增绒试验组和自然光照放牧对照组,每组33只,每月按时称量体重并采集绒毛混合样,分析试验期间绒伸直长度、细度、产绒量等产绒性状及体重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光控增绒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羊绒平均细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山羊羊绒伸直长度为3.20cm,试验组为7.85cm,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山羊平均产绒量比对照组高56.5%~68.2%,差异极显著(P<0.01);光控增绒前后,两组绒山羊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非生绒期通过光控增绒可促进羊绒生长,显著提高了个体产绒量;绒纤维长度增加,但绒细度没有明显变化。
关键词: 光控增绒 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 非产绒季 产绒性能


利用体外发酵技术研究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生长期牧草瘤胃内甲烷产生规律
《家畜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锡林郭勒地区典型草原夏季不同月份(7、8、9月),单一和混合牧草瘤胃体外发酵甲烷、氢气、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估测放牧绵羊甲烷排放及其减排策略制定奠定基础依据。体外发酵瘤胃液供体选择2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湘东黑山羊。通过48h体外模拟发酵试验,测定总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和甲烷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7、8、9三个月试验期间,随着牧草生长成熟,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和甲烷产量都有所下降,其中8、9两个月份混合牧草甲烷产量与7月份相比,下降显著(P<0.05)。单一牧草同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干物质消失率表现为羊草的平均干物质消失率最高,针茅的平均干物质消失率最低,随月份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混合牧草的乙酸、丙酸和乙酸/丙酸比值随月份增加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9月份和7月份相比,差异显著(P<0.05)。单一牧草的乙酸、丙酸和乙酸/丙酸比值变化,随着羊草、针茅生长,下降明显。


自然放牧条件下不同月龄乌珠穆沁羊的肉品质分析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月龄对乌珠穆沁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纯种乌珠穆沁公羊对其屠宰性能、各部位物理指标、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而言,18月龄显著高于6月龄和12月龄(P<0.05),6月龄和18月龄屠宰率显著高于12月龄(P<0.05)。月龄和部位因素对肌肉p H和系水力影响较小(P>0.05),12月龄色泽有优于6月龄和18月龄的趋势,常规营养成分中,6月龄肌肉多汁性略优于12月龄和18月龄,脂肪随着月龄的增大有升高趋势,月龄因素对肌肉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6月龄和18月龄的氨基酸组成优于12月龄(P<0.05);不同部位间比较而言,股二头肌的色泽有优于背最长肌和肱三头肌的趋势,背最长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略优于股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部位因素对肌肉的多汁性和脂肪影响较小(P>0.05)。总结而言,6月龄和18月龄肉品质差异不大,略优于12月龄,背最长肌肉品质略优于股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胰淀素调控生理机能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胰淀素(Amylin)在机体能量代谢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兴奋机体饱食中枢来抑制动物摄食,Amylin的受体广泛分布于第四脑室底部最后区(AP),当受体被激活后,神经信号会通过孤束核(NTS)传至前脑,同时还可通过外侧旁核(LPBN)传至下丘脑外侧区(LHA)及下丘脑其他神经核团,Amylin信号传递必须经过NTS和LPBN,此外,Amylin也是机体发生肥胖的重要信号,肥胖动物机体Amylin的血浆浓度较正常动物显著升高,脑室注射Amylin能引起体重明显降低,而注射Amylin受体的抑制剂则使体重明显上升继而引发肥胖。Amylin是一个潜在治疗肥胖的作用靶点,本文就Amylin在调节动物摄食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