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菜丛根病抗性差异性状及蛋白胶点鉴定比较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菜抗病和感病材料为试验材料,对田间产量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蛋白质垂直电泳图谱,比较了TCA/丙酮沉淀法、可溶性蛋白提取法和酚提取法3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水培进行病毒胁迫处理后,通过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Trial 5. 0软件分析,扣除差异蛋白点,进行胶内蛋白质鉴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中的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效果较好。田间产质量比较显示,抗病材料在苗期及生长后期长势要优于感病材料,收获后块根产量和含糖量也要高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表现良好。蛋白质双向电泳后通过软件分析,扣除具有明显差异的蛋白点78个,总共鉴定出了34个有效蛋白质ID,通过NCBI和The Beta vulgaris Resource数据库Blast比对发现,病1和病2主要表达的功能蛋白以光合作用、糖代谢、呼吸抗氧化作用、信号转导、脂代谢及一些未知蛋白为主,而病5和病6主要表达光合作用蛋白和呼吸抗氧化蛋白,即自身应激反应所表达的蛋白质。


优质高产谷子品种敖谷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敖谷1号是从农家品种黄金谷变异株5代系选育成的谷子品种。2008—2009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的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该品种适应性较好,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较为突出,在9个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4 530.6kg/hm2,排名第4位,较对照赤谷6号增产11.2%;在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3 831.00kg/hm2,较对照赤谷6号增产4.1%,2010年5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谷子品种认定。适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呼和浩特市≥10℃活动积温2 600℃以上地区种植。


家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一种研究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家畜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大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被标识,GWAS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家畜重要性状的研究领域中,在动物遗传育种中,通过对家畜基因组进行GWAS分析研究,找到控制家畜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SNPs,从而挖掘重要经济性状的候选基因。作者详细综述了GWAS的分析方法及其在重要家畜育种中的研究进展。GWAS分析方法包括基因组控制法(genommic control)、分层分析法(stratification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AC)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法(mixed-linear-model association,MLMA),通路分析方法包括非核算法(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分层贝叶斯优取(hierarchical Bayes prioritization,HBP))和核算法。依据不同的目标性状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提高GWAS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利用GWAS分析各种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合理的借鉴。
关键词: 家畜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统计方法 通路分析


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我国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对生鲜乳主产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山东、上海、河北5省(市、自治区)共247批次患乳房炎病牛乳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从247份乳样中分离到细菌175株,大肠埃希菌65株,占37.14%;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占17.14%;粪肠球菌21株,占12.00%;克雷伯菌18株,占10.29%;链球菌13株,占7.43%;柠檬酸杆菌12株,占6.86%;腐生葡萄球菌5株,占2.86%;变形杆菌4株,占2.29%;黏质沙雷菌3株,占1.71%;表皮葡萄球菌2株,占1.14%;产色葡萄球菌1株,占0.57%;乡间布丘菌1株,占0.57%。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得到革兰阳性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达到了100%,其次为青霉素(80.56%)、氧氟沙星(43.06%)、头孢西丁(43.06%)及美罗培南(41.67%)耐药率均高于40%;耐药率低于10%的为万古霉素(全部敏感)、苯唑西林(全部敏感)、利奈唑胺(全部敏感)、奥格门汀(全部敏感)、复方新诺明(2.78%)、环丙沙星(6.94%)及氨苄西林(9.72%)。所分离得到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达到了83.50%,其次为氟苯尼考44.66%和四环素43.69%,耐药率均高于40%;耐药率低于10%的有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头孢西丁(5.83%)和氨曲南(9.71%)。该结果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下丘脑控制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是调节小型哺乳动物体温的重要组织,具有产热效应[1],在体温调节过程的作用不可小视。脑神经元回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BAT产热,多数控制BAT生热的神经元回路在能量平衡调节中发挥积极作用,BAT产热控制被众多脑系统调节,主要是下丘脑和脑干,以确保BAT的自主控制[2]。本文概述了机体产热及能量平衡系统的体温调节通路及


一株牛源乡间布丘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奶牛乳房炎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耐药性,本研究从奶牛乳房炎乳中分离到的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命名为HLJ-36,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木糖、ONPG、柠檬酸盐等反应呈阳性,氧化酶、吲哚、尿素酶等反应呈阴性。理化特性与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均显示,分离株与乡间布丘菌特征相符,与人源乡间布丘菌肠道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NR_041968.1)同源性最高,达99%。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72h内未发生死亡,表明其致病性较弱。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噻呋、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等耐药,对头孢西丁、美罗培南、氯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敏感。结果表明,乡间布丘菌可能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一种病原菌,并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由于该菌与人源乡间布丘菌肠道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NR_041968.1)同源性最高,有通过乳及乳制品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本试验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基于SLAF-seq技术的向日葵SNP标记开发与利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向日葵基因组序列庞大及基因位点挖掘的问题,试验共收集了122份向日葵资源材料,利用SLAF-seq技术,以菊科小蓬草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酶切预测,水稻日本晴测序数据为对照进行比对,获得多态性标签,并开发大量特异性SNP。本研究共获得477.76 M Reads数据,读长范围在1 329 754~5 770 666之间,对照数据的双端比对效率为92.96%,酶切效率为95.07%,平均Q30为92.32%,平均GC含量为43.04%,每个样本平均开发171 684个SLAF标签,样本SLAF标签的平均测序深度为20.07 x,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 105 347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共有86 985个,共鉴定到414 692个群体SNP。这些SNP位点可为向日葵特异SNP标记的开发、资源鉴定分析以及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等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混合饲料对杜蒙羊屠宰性能、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肉类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3种不同混合日粮饲喂条件下的杜蒙羊背最长肌为原料,利用国标法及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气相色谱测定背最长肌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等营养成分,探究杜蒙羊在不同饲料搭配模式(全混合日粮、精料+葵花皮、精料+草颗粒)下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区别。结果表明:全混合日粮组杜蒙羊的屠宰率、熟肉率显著高于精料+葵花皮组和精料+草颗粒组(P<0.05);全混合日粮组杜蒙羊肉的剪切力显著低于精料+草颗粒组(P<0.05),但与精料+葵花皮组差异不显著(P>0.05);3种日粮对杜蒙羊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3种不同饲料搭配模式下羊肉的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必需氨基酸含量为全混合日粮组<精料+葵花皮组<精料+草颗粒组;3组羊肉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表现为全混合日粮组>精料+草颗粒组>精料+葵花皮组;精料+草颗粒组羊肉的ω-3脂肪酸(α-亚麻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于全混合日粮组(P<0.05),而精料+葵花皮组含量最低。全混合日粮组杜蒙羊的加工性能较好,而精料+草颗粒饲喂有助于提高羊肉中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含量。


61份玉米DH系的SSR标记分析及性状遗传研究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标记对由玉米自交系四-287×PHBIM组配的杂交F1经"吉高诱3号"诱导以及秋水仙素加倍后筛选所得的61份DH系进行进一步鉴定,并运用NCⅡ设计,将61份DH系与优良自交系L98与PH6WC组配成122个杂交组合,对DH系以及杂交组合的7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经SSR分子鉴定,61份DH系未发现偏分离现象;以单穗粒重、百粒重为目标,筛选出9个表现优良的DH系;以单穗粒重为目标,筛选出(M45×PH6WC、M42×PH6WC、M47×PH6WC)3个优良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可在早代选择,穗位高和秃尖长在晚代选择。


化学除草剂对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内蒙古保护性耕作燕麦田间杂草的发生规律,控制杂草生长过盛,增加燕麦产量,调查了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秃亥乡燕麦田间杂草种类并考察各类化学除草剂对其防除效果。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燕麦田分布的杂草种类分属6科13种,主要危害杂草为藜、猪毛菜和狗尾草,发生时间集中于5月中旬—6月中上旬。试验所选2,4-D丁酯、苯磺隆、草甘膦、二甲四氯、辛酰溴苯腈5种除草剂对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均有防效,单一防除效果依次为:2,4-D丁酯>10%苯磺隆>75%苯磺隆>草甘膦>二甲四氯>辛酰溴苯腈。综合防除效果以收获后900 ml·hm~(-2)草甘膦+苗期300 g·hm~(-2)二甲四氯+300 ml·hm~(-2)2,4-D丁酯处理最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6.4%左右,且鲜重防效效果显著,燕麦增产幅度超100%,每公顷纯收益最高,为6 618.0元,在农业生产中优先推荐。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燕麦田 杂草 化学除草剂 防除效果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