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网上银行在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中的应用

财会学习 2018

摘要:随着网上银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预算单位运用网上银行处理零余额账户业务,包括财政授权支付、公务卡报销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针对网上银行在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网上银行 预算单位 零余额账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天冬氨酸和丙氨酸为起始原料合成2-甲基-3-羟基吡啶

中国海洋药物 2018 CSCD

摘要:目的获得2-甲基-3-羟基吡啶合成方法,降低2-甲基-3-羟基吡啶的合成成本,为常山酮等药物的合成提供了廉价原料。方法分别以天冬氨酸和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噁唑中间体,利用Diels-Alder反应,最后脱羧获得2-甲基-3-羟基吡啶,总收率7.4%和30.3%。结果提供了1种合成2-甲基-3-羟基吡啶的方法,丙氨酸为原料的方法更适合工业化生产,且合成方法简单、原料价格低廉,极大降低了2-甲基-3-羟基吡啶的合成成本,为常山酮等药物的合成提供了廉价原料。

关键词: 丙氨酸 天冬氨酸 2-甲基-3-羟基吡啶 噁唑环 Diels-Alder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海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现状及展望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

摘要:深海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可以对深海海底地质剖面结构进行全海深、高效率、高穿透力的走航式观测,为海底科学探索、海洋工程、航道测量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首先介绍了浅地层剖面探测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然后系统介绍了EdgeTech、Teledyne(原ATLAS)、SyQwest、Kongsberg和Innomar等公司的6款典型商业化深海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对声源频率、安装方式、波束宽度、工作水深、探测精度、穿透性、声源级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简要分析了国内发展情况。最后,结合深海调查的实际需求,展望了深海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高效的参量阵声源、全海深探测、近海底探测和智能底质分类。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深海 3300-HM ParaSound P35/P70 Bathy2010 SBP120 TOPAS PS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方法]通过分析2015年11月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的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等结构特征。[结果]大鹏半岛海域渔业资源资源量略有下降,可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其中位于北部海域的区域资源密度最高,但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最低;位于南部海域的区域具有较低的资源密度及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中部海域的区系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应针对各群落特点进行生态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大鹏半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深圳大鹏半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

科学通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生代期间,华北与华南地块受西太平洋的板块俯冲过程、东亚大陆边缘深浅部过程的影响,其构造、岩浆、成矿、地貌演化趋势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存在显著差异,其动力机制一般认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致,但是它们是如何关联的,长期未得到解决,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存在巨大争论.本文系统评述了近十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变形分析、岩浆岩年代学、层析成像等多学科成就,简要探讨了前燕山期的中国陆块的最终聚合、统一陆缘的形成,随后主要侧重综述侏罗纪、白垩纪东亚洋陆过渡带燕山期地质过程的新认识.本文将浅部构造变形规律、岩浆岩年龄分带和迁移、地形巨大反转,与深部过程紧密结合,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总体受深部岩石圈早幕向西的分层回卷拆沉、减薄制约,导致早期构造、岩浆作用伴随西迁,中幕多向拆沉,晚幕拆沉向东回撤;同时,北部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南部班公湖-怒江俯冲系统的同期联合作用使得东亚洋陆过渡带总体处于挤压背景下,且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跃迁,带动岩石圈不断向东、幕式、交替性伸展和挤压.华南深部早期则经历了向西平板俯冲,导致变形和岩浆作用西迁;后期发生两幕拆沉,导致构造-岩浆作用向东跃迁.总之,华北与华南构造-岩浆差异的内因是深部过程,外因是东亚大汇聚的差异所致.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古太平洋板块 东亚 燕山期 大陆边缘 俯冲后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区域菲律宾蛤仔的生态贡献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marina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测定了菲律宾蛤仔个体水平的摄食、代谢生理,围隔实验法探讨了种群水平蛤仔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海区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为(572.00±20.23) ind./m~2,大(壳长为3.50~4.10 cm)、中(壳长为3.00~3.50cm)、小(壳长为2.00~3.00cm)规格各占9.01%、43.60%和47.38%。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耗氧率、滤水率、摄食率分别为(0.44±0.15)~(1.40±0.35)μmol/(ind.·h)、(0.21±0.02)~(0.33±0.08) mg/(ind.·h)、(0.69±0.38)~(0.83±0.66) L/(ind.·h)和(2.57±0.41)~(3.41±0.68) mg/(ind.·h),且都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围隔实验设有3个实验组(蛤仔组、大叶藻组和大叶藻+蛤仔组),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大叶藻30茎枝左右、蛤仔15个左右),实验进行4 h。研究表明,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和大叶藻组间的溶氧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与其他3组的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与空白组的水体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藻组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P>0.05)。桑沟湾楮岛海区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约为0.5 km~2,蛤仔每天可以过滤46 t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为大叶藻提供0.4 t的氨氮。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大叶藻海区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大叶藻 菲律宾蛤仔 摄食生理 代谢生理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江一级支流梧桐河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水产学杂志 2018

摘要:2017年5—7月,采用自捕和聘请渔民用刺网、地笼、方笼、圈网和电捕等方法捕捞鱼类样本,调查松花江一级支流——梧桐河的鱼类资源现状。在梧桐河中共采集到鱼类41种,隶属于6目10科31属,但以前采集到的部分鱼类在此次调查中却没有采集到,其中哲罗鱼Hucho taimen、银鲫Carassius aurat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鲤Cyprinus carpio、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兴凯鱊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油鳌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和鲇Silurus asotus等9种鱼类为梧桐河的优势种。结果表明,梧桐河鱼类种类相对丰富,但过度捕捞和涉水活动导致鱼类资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减。

关键词: 松花江 梧桐河 渔业资源 优势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复合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_1h_2~(7-4)小层为例,遵循河口坝构型模式和增生体发育模式,对河口坝复合体内不同类型夹层进行识别并统计坝体发育规模。根据相似准则设计河口坝复合体试验模型,开展水驱油物理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水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在河口坝复合体内部四级界面对应的稳定隔层以及单一河口坝内部三级界面对应的不稳定夹层附近富集;顶部或底部具封隔能力的夹层比中部夹层更有利于剩余油富集;夹层发育规模越大,倾角越大,阻碍流体运动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剩余油富集;隔、夹层相交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剩余油富集。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河口坝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陆梁油田 准噶尔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8 CSCD

摘要:目的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内皂苷类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研究纯化皂苷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以鲜仿刺参为原材料,选用60%的乙醇溶液从海参中提取出海参皂苷,然后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大孔树脂法、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海参皂苷,采用LTQ Orbitrap XL质谱、Jeol JNM-ECP 600核磁技术对得到的海参皂苷进行结构鉴定,以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腺癌细胞(NCI-H1975)和正常肝细胞(L-02)为对象对纯化皂苷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从鲜仿刺参同时得到3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Holotoxin D、Holotoxin B1和Holotoxin A1。3种皂苷的细胞毒活性具有一致性,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率,抑制率均随皂苷单体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到达一定浓度后趋于稳定,均呈现弱效抑制作用。结论从鲜仿刺参中同时纯化得到Holotoxin D,Holotoxin B1和Holotoxin A1,比例为1∶7.97∶14.94。3种皂苷单体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Holotoxin D抗肿瘤活性为首次报道,本研究为以后的肿瘤药物的筛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仿刺参 海参皂苷 分离鉴定 细胞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SPE-HPLC-ESI-Q-TOF-MS检测海水中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溶解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作用巨大,但因缺乏适合的分离提取方法而严重阻碍了对其不同组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探索。固相萃取法对富集提取海水DOM十分有效,在用其提取海水DOM时,海水pH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很大,但目前针对海水的这种影响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天然近海海水作为基质,探究不同pH条件下用亲水-疏水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balanced,HLB)固相萃取小柱萃取海水中活性分子的提取效率,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负离子(ESI-)模式下检测解析提取物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海水样品pH为中性和强酸性时都能获得较好的提取效率,随着pH的降低,提取物质谱的整体响应值降低,但可识别的谱峰数目增加,提取出有机物的分子量和性质差异都更广泛。分析提取物分子在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图和质荷比-氢碳比(m/z-H/C)图上的分布发现,中性条件适合提取饱和度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带有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及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在强酸性提取条件时提取效果和分辨率更好。综合提取效率、有效峰数目和分子组成特征考虑,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近海海水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时,将海水样品pH调节为2较为适宜。

关键词: 有机小分子活性物质 固相萃取分离 海水pH影响 HPLC-ESI-Q-TOF-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