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对影响辣椒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材料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培养基、培养条件等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辣椒小孢子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人FcγRⅡ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人FcγRⅡ(human Fc gamma receptor Ⅱ,huFcγRⅡ)的真核细胞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白细胞合成FcγRⅡcDNA,构建huFcγRⅡ表达质粒pcDNA3-huFcγRⅡ,经酶切和PCR鉴定后,将pcDNA3-huFcγRⅡ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COS7细胞,并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uFcγRⅡ的细胞克隆。采用免疫荧光法和玫瑰花环试验检测huFcγRⅡ的表达。结果:构建的pcDNA3-huFcγRⅡ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与预期一致,稳定转入COS7细胞后,经免疫荧光染色,约90%的转染细胞可见荧光,而未转染的COS7对照细胞未见荧光。结论:成功构建pcDNA3-huFcγRⅡ真核表达质粒,建立了稳定表达huFcγRⅡ的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huFcγRⅡ受体 COS7细胞 免疫荧光检测 玫瑰花环试验


PAM对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0.4%,PAM均可促进3种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3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差分析表明,PAM改良3种土壤结构的机理是一致的,将<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聚合为更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PAM改良黑垆土、黄绵土和风沙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达到显著水平时的浓度也不相同,其适宜浓度分别为0.2%~0.4%,0.05%,0.05%。3种土壤的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影响PAM对不同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应用活体骨髓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用活体骨髓瘤细胞SP2/0做融合提高融合率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效果。方法:将SP2/0细胞打到8周龄的SPF级BALB/c小鼠皮下,待实体瘤生长到直径达2~3cm时无菌解剖取实体瘤,分离出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同时用培养基培养SP2/0细胞进行融合做比较,分两组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融合率以及两种方法制备出来的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结果:做了6次融合,实体瘤融合组融合率为70.4%,常规法融合组44.6%,两种方法制备单抗的相对亲和力均达到1∶100000以上。结论:利用活体实体瘤细胞进行融合能明显提高细胞融合率。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MAb)SP2/0细胞 活体骨髓瘤细胞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