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采后复合肥、中微量元素配施对蜂糖李根际土壤、叶片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采后复合肥、中微量元素配施对蜂糖李果园土壤、叶片养分、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蜂糖李施肥提供依据。选择5年生、生长正常、树势一致的蜂糖李,设3个处理:采后施平衡型复合肥(15-15-15)+中微量元素(处理A)、采后施高钾(16-8-21)复合肥+中微量元素(处理B)、采后不施肥(CK),研究采后施肥对蜂糖李果园土壤、叶片养分、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采后施肥,蜂糖李园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在24%、141%以上,采后施用平衡型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采后施肥可显著提高叶片氮、钾含量,增幅分别在5.6%、36.3%以上,对叶片磷含量影响不大;采后施肥显著提高果实钾含量,增幅在31.9%以上,并显著提高蜂糖李果实产量、单果质量,增幅在126%、9.6%以上。但采后施肥造成果实成熟推迟,相较同期对照果实,因未充分成熟,品质显著下降;采后施肥降低果实色度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增加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从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叶片营养,以及增加产量、单果质量方面考虑,采后施用高钾复合肥效果均最佳。较之三元平衡肥(15-15-15),采后施用高氮高钾复合肥(16-8-21)产量最高、单果质量最大,综合增产效果更佳。
关键词: 蜂糖李 采后施肥 土壤养分 叶片养分 果实产量 果实品质


黑老虎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分析
《广西植物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根际土壤和组织内生真菌菌群的组成及其生态功能,该研究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成熟黑老虎(根、茎、叶)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12个样品中共获得2 241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涉及10门、41纲、95目、212科、367属,内生真菌(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真菌OTU数分别为386、536、258、1 435个,其中共有的OTU为18个。在门水平上,黑老虎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群落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其中子囊菌门在叶和茎中占比分别高达96.99%和95.37%;在属水平上,黑老虎根际土壤真菌中腐生真菌被孢霉属占比较高(为13.5%),叶和茎等生长旺盛的组织中子囊菌门未分类属和痂囊腔菌属占比较高。(2)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黑老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内生真菌,茎中内生真菌丰度显著高于根和叶,而根、茎和叶组织间内生真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CoA分析结果显示,叶和茎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更高。(3)利用FUNGuild数据库进行的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黑老虎根际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含有大量的未分类菌群;功能已分类菌群中,病理寄生型功能群在生长旺盛的组织中占比较高。该研究结果为黑老虎优异功能菌的筛选和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老虎 高通量测序 ITS 内生真菌 根际土壤真菌 多样性 FUNGuild


红和绿香椿芽贮藏过程中花青素和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低温贮藏对香椿芽品质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织金县板桥镇红光村种植的红和绿香椿芽为材料,在4 ℃低温黑暗贮藏过程中对其叶片和叶柄进行外观形态和组织细胞学观察,花青素、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合成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红香椿芽贮藏3 d后色泽保持较好,而绿香椿芽贮藏1 d后开始出现黑色斑点,且黑色斑点的数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红香椿芽叶脉和叶柄木质部细胞比相应绿香椿芽小且数量少;红、绿香椿芽贮藏过程中次生细胞壁均逐渐增厚,且绿香椿芽叶脉和叶柄细胞染色程度较深;(3)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红、绿香椿芽花青素含量均降低,木质素含量均升高,红香椿芽花青素含量始终高于绿香椿芽,而其木质素含量始终低于绿香椿芽,且红香椿芽升降幅度较小;(4)在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香椿芽叶片和叶柄中花青素和木质素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花青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红、绿香椿芽贮藏过程中均发生了木质化和蒸腾失水,花青素含量降低,但绿香椿芽的变化更明显;香椿芽花青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差异与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香椿芽 低温 贮藏 细胞学观察 木质素含量 花青素含量 基因表达


干旱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对玉米苗期叶片的生理生化调节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对玉米苗期叶片的生理调节作用,通过对干旱与正常水分下玉米根部接种R9-1、R59、R60等3种不同植物根际的枯草芽孢杆菌及R59+R60组合菌种,测定玉米苗期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细胞渗透物质、细胞膜氧化产物、H2O2、内源激素、相对含水量等生理生化调节物质以及叶片的K、P、N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发现接种枯草芽孢杆菌主要影响玉米苗期叶片的可溶性糖、脱落酸(ABA)、磷(P)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其中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其他生理表现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干旱胁迫下,接种枯草芽孢杆菌的玉米苗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细胞渗透调节物质、P、N含量显著降低.接种R9-1、R59降低H2O2与ABA含量,接种R60、R59+R60提高ABA含量,接种R59、R60、R59+R60降低吲哚乙酸含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枯草芽孢杆菌对玉米的调节作用排名为:正常情况下R60>R59>R9-1>R59+R60>CK1;干旱胁迫下 R60>R59+R60>R59>R9-1>CK2.综上所述,接种枯草芽孢杆菌玉米苗期叶片的生理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细胞渗透调节物质、P、N含量显著降低,同时R59、R60、R59+R60均有效提升玉米苗期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说明接种枯草芽孢杆菌玉米苗期受干旱胁迫影响程度较小,所以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提升玉米苗期适应干旱胁迫的调节能力,从而保证自身的生长发育.


酿酒高粱籽粒理化品质及蒸煮特性分析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高粱籽粒理化品质与蒸煮特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主要影响高粱蒸煮特性的理化指标。文章系统对16个高粱品种(品系)籽粒理化品质和蒸煮特性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科学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同性质和不同性质淀粉结构高粱的理化品质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粳性高粱籽粒千粒重大于糯性高粱;支链淀粉含量糯性高粱大于粳性高粱;蒸煮特性方面大部分粳高粱的膨胀率和裂口率要显著高于糯高粱。(2)高粱籽粒膨胀率与裂口率和直涟淀粉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支链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籽粒裂口率与籽粒千粒重和直涟淀粉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与籽粒外果皮厚度、种皮厚度和支链淀粉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3)回归结果得出千粒重每增加1 g,膨胀率和裂口率分别增加5.5487%和0.9061%;种皮厚度每增加1μm,膨胀率和裂口率分别降低7.3572%和1.3582%;直链淀粉含量每增加1%,膨胀率和裂口率分别增加5.3296%和0.7299%;支链淀粉含量每增加1%,膨胀率和裂口率分别降低4.5788%和0.6276%。(4)通过欧氏平均聚类分析法最终将16个品种蒸煮特性分为4类,即强耐蒸煮型、耐蒸煮型、耐蒸煮能力较差型和不耐蒸煮型。该研究明确了影响高粱籽粒蒸煮特性的籽粒品质为千粒重、种皮厚度、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弄清了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筛选出了强耐蒸煮型高粱,对今后酿酒高粱品种的选育及酒企酿造原料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抗菌肽cp1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在巴氏杀菌乳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抗菌肽 cp1 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抗菌肽 cp1 在巴氏杀菌乳中的应用.方法 以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DIZ)、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评价抗菌肽cp1 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分析生长曲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膜电位、内容物渗出和细胞形态的变化,来揭示可能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并探究抗菌肽cp1 在巴氏杀菌乳贮藏中的应用.结果 当抗菌肽cp1 质量浓度为 10 μg/mL时,其对蜡样芽胞杆菌的DIZ为(16.19±1.29)mm;抗菌肽cp1 对蜡样芽孢杆菌的MIC、MBC分别为 4 μg/mL和 8 μg/mL;当抗菌肽cp1 质量浓度为 2 MIC时,蜡样芽胞杆菌几乎不生长;抗菌肽 cp1 导致细胞内 ATP 含量降低,细胞膜超极化,细胞液(包括核酸和蛋白质)漏出,细胞形态破坏;在巴氏杀菌乳中添加 1 MIC 抗菌肽 cp1 对乳感官均无显著影响,且 4℃条件下抗菌肽cp1 可有效抑制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将其保质期至少延长到 12 d.结论 抗菌肽cp1 对蜡样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具有延长巴氏杀菌乳货架期的潜力.


糯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带宽配置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糯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不同带宽配置下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为糯高粱的优质高产及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1年和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以单作糯高粱为对照(CK),研究(2行)糯高粱与(1行)大豆间作模式下4种带宽配置(T1,带宽12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8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40 cm;T2,带宽13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50 cm、宽行行距8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40cm;T3,带宽14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T4,带宽15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5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对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糯高粱间作大豆不同带宽配置处理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带宽配置处理下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糯高粱处理,且均以T3表现最好.在2021年和2022年,T3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9.85和61.12 g/kg、0.84和1.08 g/kg、0.39 和 0.51 g/kg、44.61 和 46.92 g/kg、344.58 和 266.63 mg/kg、25.79 和 26.16 mg/kg、16.32 和 23.60 mg/kg,其 2 年均值较CK分别增加18.47%、13.36%、26.00%、12.18%、60.85%、43.47%和49.24%;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 207.94 和 180.27 U/g、53.43 和 70.90 U/g、150.09 和 208.64 U/g、0.43 和 0.40 U/g、48.06 和 51.38 U/g,其2年均值较CK分别增加49.37%、45.61%、76.10%、55.81%和18.89%;产量分别为6199.18和6467.28 kg/hm2,其2年均值较CK增加22.6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糯高粱间作大豆的适宜带宽配置为带宽14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


三都野生茶树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都野生茶树资源,以16份三都野生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茶树的重要生化组分,并于春季和秋季对表型性状开展观测,结合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20个描述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5.68%之间,平均值为9.94%,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95之间,平均值为0.257;9个数量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2.60%之间,平均值为12.68%,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927之间,平均值为1.077。17个生化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分别为0~400.0%和0~1.927,平均值分别为65.28%和1.320。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鉴定性状表现为子房3室、无毛、顶芽有毛。生化特征表现为高茶多酚、高C、高可可碱和低游离氨基酸、无茶氨酸、低儿茶素总量、低EGCG、低或无咖啡碱。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较统一,资源内部变异小,C和可可碱为优势特征组分。结合表型和生化特征,推测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可能为榕江茶的变种。
关键词: 三都 野生茶树 遗传多样性指数 可可碱 表型性状 生化组分


不同LED补光时长对多肉'艳日辉'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多肉植物‘艳日辉’(Aeonium decorum f. variegata)为材料,研究不同LED补光时长(2, 4和6 h)对多肉植物生长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补光时长。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相比,补充LED光源能增加‘艳日辉’植株的株高、冠幅,使植株叶片饱满、叶色更鲜艳。随着补光时长增加,Chl含量、OPC含量、SS含量、根系活力等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电导率、Pro含量、MDA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植株氮、钾元素富积较多,磷元素变化不显著。本研究基于各项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补光4 h最有利于‘艳日辉’生长及观赏品质的改善。本研究结果为多肉植物的光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积极探寻多肉植物的高效设施栽培有着重要意义。


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复合添加对高丹草青贮效果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乳酸菌互作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青贮效果的影响,将前期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brevis)按不同比例(1 ∶ 0(LP06),0 ∶ 1(LBR02),4 ∶ 1(F-1),3 ∶ 2(F-2),2 ∶ 3(F-3),1 ∶ 4(F-4),1 ∶ 1(F-5))添加至高丹草,并以添加蒸馏水为对照,青贮60 d和开窖6 d时测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主要微生物数量,开窖后记录青贮中心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青贮60 d后,F-1处理NH3-N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LBR02处理乙酸含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F-2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P<0.05);F-3处理酵母菌数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P<0.05);开窖第6天,增加短乳杆菌添加比例对减少青贮粗蛋白损耗、抑制酵母菌、霉菌生长作用显著.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植物乳杆菌LP06和短乳杆菌LBR02以2 ∶ 3比例混合添加,高丹草青贮效果表现最优.
关键词: 高丹草;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青贮品质;有氧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