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形势下科研院所科研助理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分析
《人才资源开发 》 2023
摘要:在新形势背景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有关人才建设的政策方针,推动科研院所科研助理岗位科学发展,有助于科研助理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22年国家出台了《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科研助理岗位通知》),对科研助理岗位的发展建设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为今后科研院所合理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加强科研助理岗位人才培养明确了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此,科研院所必须创新科研助理人才管理工作,积极转变观念,响应相关政策,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YB-1503菌株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根结线虫是一种全球性的植物寄生线虫,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为了挖掘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高效生防菌株,利用平板稀释法从严重发生根结线虫病的番茄根结中分离出24株细菌,并根据不同菌株的培养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活性及其盆栽防治效果筛选生防菌。结果显示菌株YB-1503培养液对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最高,处理48 h时达70.0%,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盆栽防治效果最好,为65.8%,同时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YB-1503鉴定为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firmus。此外,菌株YB-1503发酵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的过氧化氢酶、羧酸脂酶和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并降低线虫的抗氧化能力,增加线虫活性氧含量,从而导致线虫死亡。由此可见,菌株YB-1503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基于TPA法对十四种香菇质地的研究与评价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14种香菇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研究了不同种类香菇质地特点,并对7个质地指标进行评价,以期为香菇分级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优质香菇的研究和选育提供基础。结果表明:第11种香菇具有最大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与其它种类具有差异。对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75%,其中主成分1(PC 1)占40.92%,主成分2(PC 2)占23.79%,硬度与PC 1呈正相关关系。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咀嚼性与弹性之间具有最高正相关性,硬度具有最大范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用硬度指标来反映14种香菇的质地特性,第11种香菇同时具有最大咀嚼性、硬度1、硬度2和弹性值,是较佳的食用类型。
关键词: 香菇 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 评价


甜瓜根系与叶片协同衰老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瓜“锦绣脆玉”为试材,测定了坐果期至成熟期根系活力与叶片SPAD值、根系和叶片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探讨甜瓜根系与叶片协同衰老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其生育后期早衰的合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坐果期到成熟期,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坐果后10~20 d(果实膨大前期)达到最大值,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持续上升。从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的相互关系上来看,叶片3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始终高于同期根系,而MDA含量却始终低于同期根系,且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根系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整体上均大于叶片。综上所述,在甜瓜生育后期,根系代谢能力下降和叶片光合产物亏缺,保护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降低,加重了脂膜过氧化程度,最终导致植株衰老;整体上来看,根系和叶片衰老具有密切相关性,且根系衰老速度相对较快,其衰老加剧了叶片衰老。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抑菌活性成分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菌株47M-1对多种芝麻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本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菌株47M-1培养48、96和144h时的代谢物,并分析上调差异代谢物在HMDB数据库的分类情况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情况,进一步锁定潜在的活性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部分上调代谢物的抑菌活性。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105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素和聚酮类化合物超类中富集最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辅因子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ABC转运体等通路。通过含药平板法对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进行验证,其中柚皮素、原儿茶酸、D-(-)-奎宁酸、橙皮素、3-(3-羟基苯基)丙酸、3, 4-二羟苯基丙酸、4’, 5, 7-三羟黄烷酮、迷迭香酸、佛手苷内酯和圣草酚,对芝麻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明确了菌株47M-1产生的潜在抑菌活性代谢物的主要类群和关键代谢通路,并验证了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为菌株47M-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拜赖青霉 代谢组 抑菌活性物质 苯丙素和聚酮类 代谢途径


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细菌性病原的调查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23
摘要:为了掌握河南规模化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主要细菌性病原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了临床有明显呼吸道症状猪的肺脏或气管分泌物病料样品284份,采用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PCR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感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432株病原菌,其中猪链球菌132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145株,副猪嗜血杆菌129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16株,分别占30.6%、33.6%、29.8%、2.3%和3.7%.单一细菌感染为147份,占52%;混合感染为137份,占48%.分离菌株对14种常用抗生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结果表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临床病例中细菌感染非常严重,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比较普遍,分离菌株耐药明显.该结果为今后规模化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猪链球菌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基于Lab颜色空间的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快速、准确监测小麦成熟度,合理制订收割时间,本研究以不同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在灌浆中后期获取试验区无人机RGB影像和多光谱影像.对RGB图像进行Lab空间转换,提取a分量值,分析小麦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末期、籽粒形成期倒伏和乳熟期倒伏不同状态下小麦a值的变化特征,对小麦从籽粒形成期到乳熟期的a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构建成熟度监测指标MCI.通过多光谱影像分析不同成熟度小麦的光谱特征变化规律,基于优选波段特征,选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作为反演MCI的自变量,构建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NDVI构建的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18 7,拟合效果良好.研究采用2021年和2022年RGB影像和多光谱影像对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进行了验证,MCI预测值和参考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2021年为0.029 8,2022年为0.040 5,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构建的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反演小麦成熟度空间分布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高空遥感大范围监测小麦成熟度,确定小麦适收顺序提供依据.
关键词: 无人机 小麦 成熟度 监测 RGB影像 多光谱影像


芹菜新品种豫园皇后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豫园皇后芹菜是由河南开封1例实心芹农家品种优良变异株按照系谱选择方法选育而成的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河南地区采用秋季设施栽培方式从定植到采收65 d左右,株型直立紧凑,叶色浅绿,叶柄黄绿且平滑有光泽。平均株高75 cm,株幅37 cm,叶柄数12个,叶柄第1节长48 cm、厚度1.4 cm、宽度1.8 cm,植株基部粗3.9 cm,单株质量380 g。平均667 m~2产量7 200.3 kg。维生素C含量(w,后同)22.2 mg·100 g-1,粗纤维含量0.6%,可溶性总糖含量1.38%,蛋白质含量0.80%。高抗斑枯病、软腐病和病毒病。适宜河南省及相邻同一类型生态区冬春、秋延后设施栽培及秋露地栽培。2022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


紫花苜蓿田春季阔叶杂草除草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适用于紫花苜蓿田防除春季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了对紫花苜蓿安全且对春季阔叶杂草防效好的除草剂。室内试验表明,供试的11种除草剂中仅有唑草酮、吡草醚、乙羧氟草醚等3种除草剂对紫花苜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发现,40%唑草酮WG 30~66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和10%乙羧氟草醚ME 75~90 g/hm~2处理对春季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为83.68%~97.32%,鲜重防效为73.18%~95.62%,且对紫花苜蓿有较好的安全性,增产12%以上。综上所述,在紫花苜蓿返青期进行唑草酮和乙羧氟草醚处理可用于紫花苜蓿田春季阔叶杂草防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杂草防除 紫花苜蓿 春季阔叶杂草 除草剂 安全性 防效


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 郭予元 吸浆虫 小麦蚜虫 发生期和程度预测 小麦穗期保护 复合防治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