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灌溉方式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
《节水灌溉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人工控水条件下小白龙常规灌溉(X)与滴灌(D)不同灌水量(X1、D1:15 mm;X2、D2:30 mm;X3、D3:45 mm)夏玉米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土壤耗水量、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吸水逐渐加深.在拔节期,均以0~20 cm土层的水分贡献率最大,达60%以上.在D1和D2条件下,60~80 cm和20~40 cm土层的贡献率分别占21.4%和23.8%.到灌浆期,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条件下更利于促进根系对40 cm以下土层水分的利用,从而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随生育期的推进与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日耗水量明显增加,滴灌低于传统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D2处理更利于提高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滴灌处理明显提高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最终,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降低了玉米总的耗水量,产量提高了5.3%~21.7%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2%~26.8%,均以D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拔节期20~40 cm和灌浆期60~80 cm土层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拔节期60~80 cm和80~100 cm土层的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滴灌 灌溉方式 控制灌水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分贡献率 水分运移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红花表型性状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规律,为红花节肥增效提供技术参考。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方法,分别对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记载,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并采用DTOPSIS法评比红花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规律。结果表明,盛花期的单株根鲜重、开花果球数、总果球数、单株鲜重、分枝高度、果球总鲜重、主根长等7个性状,成熟期的果球总干重、单株干重、顶果球着粒数和根干重等4个性状,随着不同氮磷钾施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异系数均高于10%,占所测表型性状的53.8%和50.0%。13个盛花期性状和8个成熟期性状对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规律,但各性状间相互协调,部分性状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盛花期4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84.61%的变异;成熟期3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85.70%的变异,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可通过改变产量相关性状为红花花冠和籽粒高产奠定基础。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对氮磷的需求量较高,因此,适期适量追施氮磷肥利于红花高产形成。
关键词: 红花 氮磷钾肥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DTOPSIS法


水晶3号在豫南稻区的直播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 》 2023
摘要:水晶3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粳稻品种,2002年审定(豫审稻2002001)。该品种食味品质好,2018年在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获金奖,是河南省区试食味品质品评对照品种,深得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稻米加工企业的青睐,是稻米开发企业订单品种,并已销往全国。鉴于当前水晶3号在豫南稻区种植面积较大,且直播栽培是以后生产的主流,本文总结水晶3号在豫南稻区直播配套栽培技术,以促进优质稻产业发展。


2005-2020年转Bt基因棉花抗虫性变化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转Bt基因棉花在科研和生产上多世代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以转Bt基因棉花品种银山8号为试验材料,从2005年开始,连续16年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世代的增加,生物测定银山8号第2~4代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铃期叶片和铃期小铃杀虫蛋白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线性上升趋势,同时皮棉产量线性回归也呈增长趋势;苗期叶片、蕾期叶片和蕾期小蕾杀虫蛋白表达量呈线性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抗虫棉的抗虫性与皮棉产量间均呈正相关,株铃数和衣分是构成皮棉产量的重要因子,与皮棉产量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外源Bt基因转入棉花后能稳定遗传给后代,通过卡那霉素鉴定和系统选择可以持续保持转Bt基因棉花多世代的抗虫性,甚至通过提纯复壮逐年优选,可实现转Bt基因抗虫棉特定生育时期或部分棉花器官抗虫性的提高。


施用石灰与生物炭对酸性土壤花生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石灰与生物炭对酸化土壤改良及花生氮营养的作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石灰、生物炭单施与配施对酸化土壤性质、花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交换性钙含量,花生植株氮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显著增加13.1%和4.6%,花生生物量和产量显著提高11.7%和16.1%;单施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但对花生氮吸收量、生物量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表明酸性土壤明显抑制了花生生长,单施石灰促进花生生长及氮高效利用效果优于生物炭。石灰与生物炭配施后,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含量及碳氮比更协调,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利用率、生物量和产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有处理中,4500 kg/hm~2生物炭配施450 kg/hm~2石灰处理的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收获指数、氮利用率、生物量及产量最高,分别比CK增加30.7%、8.7%、5.7%、27.6%和35.8%。因此,4500 kg/hm~2石灰和450 kg/hm~2生物炭配施是酸性土壤改良、氮素高效及花生高产栽培的有效手段。


“农”墨重彩结硕果 农业科技谱新篇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丰产优质育种创新团队
《农业科技管理 》 2023
摘要:首席专家雷振生,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全国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秘书长、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012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5年评选为河南省"中原学者",2018年入选"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20年获"河南省杰出贡献奖".曾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员 工程实验室 产业技术体系 专业技术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国农学会 科技工作者 小麦丰产


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新乡市,选用5个不同基因型的谷子品种('济谷20'、'中谷5号'、'冀谷31'、'豫谷18'和'豫谷28'),设置4个施氮(尿素)时期,分别为T0(不施氮)、T1(播种期施氮)、T2(拔节期施氮)、T3(开花期施氮),测定谷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5个不同基因型谷子品种在4个不同施氮时期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3>T2>T1>T0;谷子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0>T1>T2>T3;脂肪、膳食纤维、氮素利用效率在拔节期施氮(T2)下最高,显著高于T0和T1,但与T3无显著差异,蛋白质、直链淀粉、灰分、碳水化合物和食味氨基酸含量在开花期施氮(T3)下最高,显著高于T0、T1和T2,其中'豫谷28'表现最为突出.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施氮(T2)处理谷子的生物量、单穗重、千粒重与营养和食味品质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播种期(T1)与开花期(T3)施氮处理.综上,谷子在拔节期施氮(T2)和开花期施氮(T3)处理可以兼顾高产和优质,而且拔节期施氮(T2)是品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佳施氮时期.


药用菊花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地理来源的 64 份药用菊花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 80 条 SCoT引物中共筛选出 20 条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 SCoT引物,20 条引物在 64 份种质间共检测出 129 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引物可检测 6.45 个,变化范围为 3~9 个,其中 SCoT29 和 SCoT8 标记等位基因数量最多;PIC 值变化范围为 0.571~0.866,其中有 18 条 SCoT标记的PIC值大于 0.700.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 1.418~1.774,均值为 1.583;Nei's 多样性指数为 0.344~0.427,平均值为 0.278,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 0.641~0.892,平均值为 0.440.群体遗传多样性显示,江苏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河南次之,山西最低.群体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河北与河南、江苏和安徽、山西和江西亲缘关系较近.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当K=4 时,ΔK 最高,群体间存在基因交流现象,基因交流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4 份材料在 0.6 处被划分为四大类群,类群间的菊花种质来源地并没有明显地分开.该研究明确了 64 份药用菊花种质的亲缘关系,为指导亲本选配和高效育种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