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3—2009年江苏省审定的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及其他相关数据,介绍该地区近27年来小麦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为该地区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年平均产量从1983—1986年的6 432.0 kg/hm2,上升到2005—2009年的7 755.65 kg/hm2,年均递增49.02 kg/hm2,年均递增率0.82%。(2)27年来产量三要素变化情况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由648.75万穗/hm2下降至581.28万穗/hm2,每穗粒数由30.75粒提高到33.39粒,千粒重由37.50 g提高到42.85 g。三要素变化提高产量的作用强弱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份类型丰富的F1及亲本甘蓝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甘蓝类型、F1及其亲本材料、供体植株的生长温度、供体植株的花期、高温热激时间、NLN培养基pH值等因素对甘蓝小孢子胚胎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为建立高效、完善的结球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叶球类型与小孢子的产胚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同栽培季节及熟性的甘蓝品种间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秋类型的早、中熟甘蓝要明显好于晚熟的越冬甘蓝;用产胚能力强与产胚能力弱的材料分别做亲本杂交,所得杂交种的出胚率介于两亲本之间,表明小孢子产胚能力是一种受基因调控的遗传性状;供体植株的生长温度对于结球甘蓝胚状体的产生并无显著影响;从胚胎发生频率及胚胎质量来说,初花后10 d内(开花初期至盛花中期)是取样的最佳花期阶段;对于大多数基因型而言,32.5℃热激预培养48 h较24 h更有利于胚胎发生,热激32.5℃48 h并结合NLN-pH6.2为最佳处理组合,比目前在甘蓝类蔬菜中常用的32.5℃24 h+NLN-pH5.8的培养体系在基因型反应范围及胚胎发生频率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玉米带壳预煮速冻工艺及其效益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青玉米速冻保鲜加工工艺存在易产生机械损伤、营养成分有一定程度损失等问题,介绍了青玉米带壳预煮速冻新工艺,分析了新工艺推广应用后的产品品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纹枯病进行了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纹枯病菌丝对1%申嗪霉素悬浮剂敏感性最强,其次是30%苯甲.丙环唑乳油和25%丙环唑乳油,而生产中大面积使用的50%井冈霉素水剂的抑制效果较差,15%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对纹枯病菌几乎没有作用。在室内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悬浮剂750 mL/hm2防效达到80.24%,25%丙环唑乳油300 mL/hm2防效为66.17%,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防效为80.79%,50%井冈霉素水剂有效成分2 250mL/hm2防效为63.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