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3—2009年江苏省审定的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及其他相关数据,介绍该地区近27年来小麦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为该地区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年平均产量从1983—1986年的6 432.0 kg/hm2,上升到2005—2009年的7 755.65 kg/hm2,年均递增49.02 kg/hm2,年均递增率0.82%。(2)27年来产量三要素变化情况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由648.75万穗/hm2下降至581.28万穗/hm2,每穗粒数由30.75粒提高到33.39粒,千粒重由37.50 g提高到42.85 g。三要素变化提高产量的作用强弱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小麦育种 现状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份类型丰富的F1及亲本甘蓝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甘蓝类型、F1及其亲本材料、供体植株的生长温度、供体植株的花期、高温热激时间、NLN培养基pH值等因素对甘蓝小孢子胚胎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为建立高效、完善的结球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叶球类型与小孢子的产胚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同栽培季节及熟性的甘蓝品种间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秋类型的早、中熟甘蓝要明显好于晚熟的越冬甘蓝;用产胚能力强与产胚能力弱的材料分别做亲本杂交,所得杂交种的出胚率介于两亲本之间,表明小孢子产胚能力是一种受基因调控的遗传性状;供体植株的生长温度对于结球甘蓝胚状体的产生并无显著影响;从胚胎发生频率及胚胎质量来说,初花后10 d内(开花初期至盛花中期)是取样的最佳花期阶段;对于大多数基因型而言,32.5℃热激预培养48 h较24 h更有利于胚胎发生,热激32.5℃48 h并结合NLN-pH6.2为最佳处理组合,比目前在甘蓝类蔬菜中常用的32.5℃24 h+NLN-pH5.8的培养体系在基因型反应范围及胚胎发生频率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 结球甘蓝 小孢子培养 技术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多抗蔬饲兼用型糯玉米单交种苏玉糯9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玉糯9号是以自选系W15为母本、W35为父本组配成的糯玉米单交种,历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苏玉糯9号高产、优质、多抗,同时还具有较高产的优质青贮用茎秆,可作为蔬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应用。

关键词: 糯玉米 单交种 苏玉糯9号 选育 兼用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杂交晚粳稻新组合苏粳优3号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粳优3号(原名V优008)是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9703A为母本、湘晴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晚粳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较抗稻瘟病等特点,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713,2009年获得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60091.5。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苏粳优3号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低油菜苏油4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苏油4号的适宜密度范围为12万~15万株/hm2;增加密度主要通过增加群体中有效角果数而提高产量;增加密度明显削弱各枝序的生长,其中对二次分枝生长的影响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的含油率逐渐提高,蛋白质含量较为稳定。

关键词: 油菜 苏油4号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玉米带壳预煮速冻工艺及其效益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青玉米速冻保鲜加工工艺存在易产生机械损伤、营养成分有一定程度损失等问题,介绍了青玉米带壳预煮速冻新工艺,分析了新工艺推广应用后的产品品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青玉米 速冻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高温还原消毒法克服草莓黄萎病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黄萎病病原属尖镰孢菌属镰刀菌,长期处于旱生条件下,对氧气有一定的喜好性。草莓采收结束后在土壤中撒施米糠,地表覆盖薄膜密闭,通过米糠发酵来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造成一个缺氧的状态,结合夏季高温处理,可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

关键词: 草莓 连作 米糠 高温还原消毒 黄萎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晚粳苏粳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要点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粳8号,原名苏3-28,组合为碧风/L鉴9//常农粳1号,为1993年配组、2002年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优质、高产、食味好、熟期适宜特点,适宜太湖稻区及上海市、苏中、苏北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

关键词: 中熟晚粳 苏粳8号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代灰飞虱发生期预测软件研制与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南通地区一代灰飞虱发生期内的历年旬平均温度,并将其分成不同气温类型,从而构建了二维数组变量,以灰飞虱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虫态历期模型为基础预测模型,以越冬代成虫始盛期为起点,通过选择一定的气温类型,采用不同虫态依次叠加预测方式和VB编程的方法,编制一代灰飞虱不同虫态发生期预测程序,构建预测软件。经2006-2009年的预测和验证,表明该预测软件操作简便,预测结果准确。

关键词: 灰飞虱 发生期 预测模型 VB编程 温度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纹枯病进行了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纹枯病菌丝对1%申嗪霉素悬浮剂敏感性最强,其次是30%苯甲.丙环唑乳油和25%丙环唑乳油,而生产中大面积使用的50%井冈霉素水剂的抑制效果较差,15%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对纹枯病菌几乎没有作用。在室内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悬浮剂750 mL/hm2防效达到80.24%,25%丙环唑乳油300 mL/hm2防效为66.17%,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防效为80.79%,50%井冈霉素水剂有效成分2 250mL/hm2防效为63.4%。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药剂筛选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