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小黄鱼上的应用进展

海洋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6种方法在海洋鱼类种群划分上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各自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并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归纳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上述方法开展小黄鱼种群研究的脉络,剖析了我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特别是黄海南部种群)划分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研究效果,指出基于钙质组织中元素指纹的方法在鱼类种群判别研究中将具有更大优势。最后,展望了海洋鱼类种群研究方向,以及在今后小黄鱼种群划分研究中上述方法的应用特征。

关键词: 种群划分 研究方法 海洋鱼类 小黄鱼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砻江硬刺松潘裸鲤的胚胎及仔鱼发育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硬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firmispin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发育规律,为松潘裸鲤的亚种分化研究、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松潘裸鲤亲鱼采自雅砻江支流安宁河流域。雌鱼6~13龄,全长12.1~24.2cm,体重16.1~115.8g;雄鱼3~9龄,全长8.2~14.5cm,体重5.2~23.8g。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2.82±0.10)mm;水温(16±1)℃下,硬刺松潘裸鲤的胚胎发育历时183h45min,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共8个阶段、31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7.82±0.19)mm;出膜10d后,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13d后卵黄囊消失,全长(14.33±0.51)mm;出膜40d后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硬刺松潘裸鲤为地区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雅砻江中游各大干支流中,在形态和生态上形成一系列的适应性,早期发育过程与其栖息的环境同样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关键词: 硬刺松潘裸鲤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雅砻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大口黑鲈驯食相关SNP开发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口黑鲈为肉食性鱼类,传统养殖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冰鲜鱼为饵料,冰鲜鱼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多余的冰鲜鱼残饵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并降低养殖成本必须减少冰鲜鱼的使用量,本实验以选育适合人工配合饲料饲喂大口黑鲈为研究目标,用人工配合饲料作为饵料驯化大口黑鲈幼鱼,在驯食后14和16 d,测定其体质量、全长、体高等生长指标。同时在大口黑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的SNP位点中,选择其所在序列的基因功能与能量代谢有相关性的7个SNP位点进行SNaPshot分型,用SPSS 19.0进行卡方分析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序列Unigene031044中的C1332G位点、Unigene085384中的A741G位点和Unigene022319中的A284G位点在体质量、全长及体高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这3个SNP位点所在的基因经预测分别与雌二醇17β脱氢酶12B (hsd17b12b)基因、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家族成员1(acsl1)基因和琥珀酸脱氢酶组装因子2(sdhaf2)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上述3个SNP位点的变异可能影响了基因表达产物对脂肪酸代谢或三羧酸循环的调节功能,与大口黑鲈对人工配合饲料的利用能力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筛选得到的与驯食相关的SNP位点为大口黑鲈功能基因多态性的进一步研究,及加快大口黑鲈食性改良与驯化育种的遗传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单核苷酸多态(SNPs) 转录组测序(RNA-Seq) 人工配合饲料 驯食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7—8月(夏季)和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对南海北部陆坡海域(111°00′E~120°00′E,18°00′N~22°00′N)的中层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的夏季和冬季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夏、冬季共出现渔业生物273种,其中鱼类205种,甲壳类50种,头足类18种。相对性重要指数(IRI)分析表明,尾明角灯鱼(Ceratoseopelus warmingii)和典型刺虾(Oplphorus typus)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IRI≥500);主要种为条带眶灯鱼(Diaphus brachycephalus)、菲氏眶灯鱼(D.Phillipis)、短距眶灯鱼(D.mollis)、马来眶灯鱼(D.malayanus)、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和天纽珍灯鱼(Lampanyctus tenuiformis)(100≤IRI<500)。夏季和冬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4.34和5.26,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3.41和4.03,Pei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79,冬季各多样性特征指数均大于夏季。多样性特征指数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说明该海域群落多样性分布存在一定的环境梯度特征。

关键词: 中层鱼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黄斑篮子鱼胚胎发育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深水抗风浪网箱培育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亲鱼,选取性腺成熟的1+龄亲鱼进行打针催产并人工干法授精,将获得的受精卵在实验室孵化,观察并记录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网箱培育的黄斑篮子鱼亲鱼捕捞回室内水泥池,打针催产后其排卵授精行为仍具有严格的月历节律性;黄斑篮子鱼受精卵为沉性黏性卵,圆球形、卵膜光滑、卵质透明、多油球。卵径(584.6±8.64)μm,油球多个,大小不一,大油球直径(146.54±7.46)μm;在水温23.2~24.5℃、盐度32.5和p H 8.2的环境下,第39小时20分钟第一尾仔鱼孵化,第42小时10分钟全部受精卵孵化出仔鱼,积温925.28~996.45℃·h,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等7个阶段,包括26个发育时相。初孵仔鱼全长(1 912.54±105.25)μm,2.5日龄(孵化后第56小时)仔鱼开口,全长(3 030.36±80.97)μm。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网箱养殖 胚胎发育 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趋化因子CCL4和CCL19基因的克隆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其组织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低分子量(8~10 ku)蛋白质,在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克隆了剑尾鱼2个趋化因子基因(CCL4、CCL19)c DNA序列,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健康组织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肝、脾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剑尾鱼CCL4和CCL19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294和333 bp,分别编码97和110个氨基酸,推导氨基酸序列均含有趋化因子CC家族标志性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与其他物种尼罗罗非鱼、鼠、狗、人、鸡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CCL4相似度分别为71.1%、33%、33%、31%、23.5%;CCL19相似度分别为62%、26.9%、24.5%、26.6%、27.8%。在检测的健康剑尾鱼8个组织中,CCL4和CCL19均有表达,其中CCL4和CCL19均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CCL4在肌肉和肠中表达量较低,而CCL19则在心脏中表达量较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CCL4在剑尾鱼头肾中12 h表达量达到最高,在肝脏中24 h表达量最高;CCL19在头肾和肝脏中均在24 h时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趋化因子CCL4和CCL19可能参与剑尾鱼机体免疫调节反应,在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剑尾鱼 CCL4 CCL19 嗜水气单胞菌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鲚属鱼类Cyt b和D-loop序列的比较及其判别早期生活史个体的潜力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mtDNA作为分子标记,基于1022 bp和1322 bp左右的部分序列分析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成鱼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刀鲚和湖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6±0.0008和0.0038±0.0008,凤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15±0.0111、0.1228±0.0111(Cyt b)和0.1075±0.0108、0.1067±0.0107(D-loop),七丝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42±0.0056、0.0351±0.0057(Cyt b)和0.0527±0.0069、0.0529±0.0070(D-loop),七丝鲚和凤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8±0.0111和0.1123±0.0111。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2种序列的NJ分子系统树均显示,湖鲚和刀鲚不能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七丝鲚和凤鲚则形成另外2个分支。首先根据采样点不同可初步断定未知仔幼鱼为刀鲚,稚鱼为湖鲚,而后对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和刀、凤鲚鱼卵的2种序列的分析发现,不同采集点内部的这些早期生活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4~0.0032和0.0025~0.0082。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刀鲚鱼卵与刀鲚、湖鲚聚为一类,凤鲚鱼卵与凤鲚聚为一支。由此可见,Cyt b基因序列和D-loop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虽然可以区分刀鲚、凤鲚以及七丝鲚的仔幼、稚鱼及鱼卵,但不能有效区分湖鲚和刀鲚的早期生活个体。

关键词: 鲚属 早期生活史 Cyt b基因 D-loop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幼鱼形态特征及其同工酶电泳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

摘要:为了解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测定样品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30尾达氏鲟4种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达氏鲟幼鱼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头较小呈楔形,口下位,背部、体侧及腹部共具骨板5行,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鳍式为背鳍D. 43~45和臀鳍A. 25~39;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24~43; 2)达氏鲟幼鱼的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和肝脏中的LDH酶带条数分别为7~9、2~6、4~7和7条; MDH酶带数均为5条,未检测到苹果酸脱氢酶酶带(s-MDH)。达氏鲟的2种同工酶系统具有组织特异性,眼睛晶状体组织MDH可作为鉴定达氏鲟种质的特征生化遗传参数。本研究可为达氏鲟增殖放流中种质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达氏鲟 形态特征 乳酸脱氢酶 苹果酸脱氢酶 种质鉴定 特征生化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桁杆虾拖网40mm方目分离网片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桁杆虾拖网40 mm方目分离网片对渔获物的分隔效果和选择性,作者采用"套网法"于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近海渔场进行了试验。计算分离网片对主要渔获物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运用极大似然估算法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虾拖网的目标种类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优势副渔获为丽叶鲹(Caranx(Atule)kalla);刀额新对虾和周氏新对虾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90%;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80%的种类有: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高体若鲹(Carangoides equula)和卵鳎(Solea ovata Richardson);丽叶鲹和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60%;周氏新对虾、脊突猛虾姑、丽叶鲹和黄斑蓝子鱼对分离网片的接触率分别为0.51、0.69、0.41和0.39,其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7.96±2.07、69.62±2.13、68.19±0.49和73.12 mm±1.26 mm。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南海桁杆虾拖网的选择性积累数据,为缓解其对渔业资源补充群体的不良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虾拖网 分离网片 分隔率 选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化池塘序批式养殖系统构建技术与应用效果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摘要:为了提高池塘养殖系统的效益,构建设施化池塘序批式养殖系统,并从养殖结果、水质状况、经济效益等方面总结其应用效果,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序批式养殖系统 设施化池塘 构建技术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