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及动力学分析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温度对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的影响,利用多孔平板技术获得5、15、25℃和33℃条件下其生长动态,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构建动力学模型,获取动力学参数,结合孔平均颜色变化率及利用面积,探究其碳源利用效果。结果表明,25℃时最大比生长速率(μ_(max))最大,迟滞期(λ)最小,总体碳源利用能力和活性最强,15℃时次之,5℃时活性降至约25℃的1/6,33℃时最弱;5~25℃范围内,温度和μ~(1/2)、(1/λ)~(1/2)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5~33℃时糖类和羧酸类利用率较高,比例分别为30%、29%。糖类(糊精、D-麦芽糖、α-D-葡萄糖、D-阿拉伯醇、水苏糖)、羧酸类(L-苹果酸、L-乳酸、乙酰乙酸)、氨基酸类(L-丝氨酸、氨基乙酰-L-脯氨酸、L-天冬氨酸和L-谷氨酸)和胺/酰胺类、脂肪酸/脂类和其他类中(明胶、丙酮酸甲酯、吐温40、L-组胺)利用较好。通过对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分析,通过对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和动力学分析,可为深入其代谢活性与水产品营养相关性等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永暑礁泻湖鱼卵鉴定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海珊瑚礁鱼类的产卵时间、产卵地点和种类分布,本研究以南海永暑礁泻湖鱼卵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学特征和DNA条形码序列信息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分析。71个鱼卵样品根据形态学特征分为圆形和椭圆形2种类型,圆形鱼卵44个,椭圆形鱼卵27个。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测序获得了30个鱼卵样品的线粒体COI条形码序列,经BOLD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30个鱼卵样品均可鉴定到种,分属于1个目,7个科,13个种。双斑栉齿刺尾鱼有10个鱼卵,白尾栉齿刺尾鱼有4个鱼卵,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其余各种类均为1~2个鱼卵。根据线粒体COI序列计算种内的K2P(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为0.002,同一个属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132,而同一个科不同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117~0.185。该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可以作为鉴定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卵的有效方法,能被广泛应用于南沙群岛珊瑚海区域鱼卵和仔稚鱼的鉴定工作。
关键词: 南沙群岛 珊瑚礁 鱼卵 线粒体COI DNA条形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62个等位基因,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_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3~44个和2~29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8~0.964。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52和0.810,1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个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计算P值确定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情况,Fis结果显示,共有11个群体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Shannon指数(H)分别为2.786和2.399。2个群体的N_ei′s无偏遗传距离(u D)和无偏遗传相似度(u I)分别为0.177和0.838,遗传分化指数为0.017(P=0.001),表明群体发生了弱遗传分化。遗传变异来源分析显示,只有7.50%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其余遗传变异均来自于个体间。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的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第10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仍具有很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作为选育材料。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 野生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热杀菌技术在虾类保鲜与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与发酵科技 》 2018
摘要:水产品因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虾类是广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然而虾类在加工、流通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微生物、酶和外界环境因子影响产生腐败变质,导致虾类的营养、品质及风味受到破坏。本文综述了高密度CO_2杀菌技术、超高压技术、臭氧杀菌技术、微酸性电解水及生物杀菌技术的特性、杀菌机理及其在虾类保鲜及加工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在虾类加工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密度CO_2超高压 臭氧微酸性电解水 生物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斑马鱼bco1基因与bco1l基因
《生态毒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β-carotene-15,15'-momoxygenase 1,bco1)是β-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过程中的关键酶,bco1与bco1l是编码此酶的主要基因。本实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的与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编码相关的基因bco1与bco1l,以便深入开展对斑马鱼bco1的功能研究。分别在斑马鱼bco1与bco1l基因2号外显子选取sg RNA识别位点,体外转录制备sg RNA并与Cas9 m RNA混合对斑马鱼Ⅰ细胞期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24 h后收集部分胚胎进行PCR检测并将PCR产物进行单克隆测序确定sg RNA的有效性,构建首建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PCR检测、凝胶电泳及测序筛选可遗传突变体。本研究分别获得了bco1基因突变与bco1l基因突变,分析表明这些缺失和插入均可导致编码序列的移码,为研究鱼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相关发育过程等后续研究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 斑马鱼 CRISPR/Cas9技术 基因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生殖群体生物学特征及消化酶活力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途中渔获规格、性腺成熟度及消化能力的差异特征,于2014年洄游汛期内(10—11月)在长江下游8个断面采集样本并进行生物学调查及消化酶活力测定。共随机采集样本261只,其中雌蟹127只、雄蟹134只。壳宽变幅为44. 46~96. 06 mm,均值为(64. 28±9. 45) mm;体质量变幅为34. 9~312. 9 g,均值为(131. 65±57. 79) g。壳宽和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雌蟹关系式为y=0. 000 8x~(2. 859 6)(R~2=0. 951 2),雄蟹关系式为y=0. 000 4x~(3. 031 5)(R~2=0. 960 1)。性腺指数(GSI)变幅为0. 71~10. 84,均值为4. 94±2. 59;肝胰腺指数(HSI)变幅为2. 46~20. 04,均值为7. 92±1. 89。淀粉酶比活力变幅为0. 02~5. 45 U/mg prot,均值为(0. 84±0. 76) U/mg prot;脂肪酶比活力变幅为0. 28~1. 13 U/g prot,均值为(0. 68±0. 14) U/g prot;胰蛋白酶活力变幅为117. 21~78 897. 26 U/mg prot,均值为(10 947. 64±12 663. 57)U/mg prot;纤维素酶比活力变幅为0. 74~2. 59 U/g prot,均值为(1. 32±0. 27) U/g prot。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洄游途中较少摄食,洄游早期主要由肝胰腺中贮备的脂肪供能,后期摄食强度则逐渐增大。在其生殖洄游通道上,渔获规格呈递减趋势,且雄蟹总体大于雌蟹;肝胰腺指数与性腺指数表现为消长的变化特征;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呈递降趋势,纤维素酶活性变幅较小,而脂肪酶活性则逐渐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医蛭水肿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敏感性试验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发病的病因并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为新渔药研究提供新思路,采用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细菌进行了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棋盘式微量稀释试验测定了该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的联合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对妥布霉素、 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头孢拉定、 阿莫西林、 恩诺沙星等药物耐药.联合药敏试验发现恩诺沙星与异土木香内酯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抑菌作用(FICI<0.5).结果表明,分离株JZ15062301是对日本医蛭具有致病性的多重耐药维氏气单胞菌,异土木香内酯和恩诺沙星联合用药为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 恩诺沙星 天然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中国典型对虾养殖区WSSV流行株高变异区序列的分析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流行变异特征,本研究对2015年4~10月期间在山东、江苏、天津、浙江、海南和广东6省市采集到的57份WSSV阳性的样本,通过特异性的扩增目的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分离株之间在ORF14/15、ORF23/24上的缺失变异情况,以及ORF75、ORF94和ORF125上的重复单元(Repeat unit,RU)数目差异。结果显示,在ORF14/15扩增中,分别有6530、5908和5725 bp的片段缺失,而在ORF23/24扩增中均有12070 bp大片段的缺失,ORF75的45 bp的RU数目分别为1、2和3,102 bp的RU数目均为1,而ORF94的RU数目分别为4、5、10和12不等,ORF125的RU数目为3、5和6。结果表明,WSSV在部分开放型阅读框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异差异,而在某些开放型阅读框上的缺失情况则有显著的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瑞鲤β-catenin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catenin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参与调控性腺发育和分化.本研究首次克隆得到福瑞鲤(Cyprinus carpio)β-catenin2的c DNA全长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β-catenin2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注射外源性激素对福瑞鲤β-catenin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β-catenin2 c DNA全长3 411 bp,编码78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85. 52 ku;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β-catenin2 mRNA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性腺和脾脏;且β-catenin2 mRNA表达量在福瑞鲤性腺发育早期,随着性腺发育的成熟而升高.睾丸甾酮(T)处理后发现:卵巢中β-catenin2 mRNA表达量在10μg/g 24 h处理组显著升高(P <0. 05),精巢中β-catenin2 mRNA表达量在10μg/g和50μg/g 24 h、48 h处理组显著降低(P <0. 05).17β-雌二醇(E2)处理后发现:精巢和卵巢中β-catenin2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 0. 05);以上结果表明,β-catenin2在福瑞鲤性腺发育早期是必需的.
关键词: 福瑞鲤 β-catenin2 克隆 表达 睾丸甾酮 17β-雌二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