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近30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渤海 鱼卵仔稚鱼 早期补充 群聚特性 结构更替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DNA条形码数据信息系统是规范管理DNA条形码数据和实现数据共享的有效解决方案。项目在采集我国重要渔业生物的凭证标本及相应DNA条形码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提交数据的规范格式,实现物种、凭证标本和DNA条形码的三级关联,构建了中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http://www.fishery-barcode.cn)。该平台数据信息由物种名录数据库、凭证标本数据库和DNA条形码数据库组成,涵盖6020种渔业生物的凭证信息和DNA条形码资源。平台能够提供方便的网络查询,实现未知渔业生物样本的DNA条形码物种鉴定。研究首次构建涵盖我国重要渔业生物的DNA条形码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国内外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为渔业生物分类、种质资源利用、濒危物种保护和水产品物种物种鉴定提供重要数据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的柔鱼亚科系统进化关系探讨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柔鱼亚科(Ommastrephinae)中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发光柔鱼(Eucleoteuthis luminosa)的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 Bank中获得的玻璃乌贼(Hyaloteuthis pelagica)、鸟柔鱼(Ornithoteuthis volatilis)、大西洋鸟柔鱼(Ornithoteuthis antillarum)的同源序列,以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为外群,运用贝叶斯法(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同时联合了2个基因片段序列,运用贝叶斯联合模型综合探讨了柔鱼亚科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发现,除16S rRNA基因外,COI基因片段和联合模型所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结合形态学资料,发现玻璃乌贼、发光乌贼和鸢柔鱼亲缘关系较近,且形态上都出现了外套膜大型发光器,是柔鱼亚科中分化较晚的种类;其次茎柔鱼、柔鱼与其它种类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形态上丢失了内脏和眼球发光器,可能预示着柔鱼亚科种类一个新的进化方向;鸟柔鱼属两个种为柔鱼亚科中最原始种类,且为褶柔鱼亚科向柔鱼亚科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及砷甜菜碱大鼠喂养试验安全性观察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8
摘要:目的采用动物实验对南极磷虾油及其砷甜菜碱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其食用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80只Wistar健康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分别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大豆油、南极磷虾油、添加100mg/kg砷甜菜碱的磷虾油、添加1 000 mg/kg砷甜菜碱的磷虾油,灌胃剂量2.625g/kg,进行30d喂养试验和毒理学评价。结果喂养30d后,各组均未有实验动物出现中毒或死亡现象。与大豆油对照组相比较,南极磷虾油组及各剂量砷甜菜碱添加组大鼠体质量和喂养期间的总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鼠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等血液学指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总蛋白和清蛋白等生化指标,以及脏器质量和脏器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切片未见异常。结论南极磷虾油所含有的砷甜菜碱食用安全,南极磷虾油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原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统计数据的内容与服务设计方向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渔业统计为渔民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为生产者和公共大众提供信息,便于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本文对渔业统计数据的内容、分类、特点及未来服务设计方向进行了探讨。渔业统计数据涵盖了渔业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各方面的内容,其特点在于综合反映渔业经济情况和渔民生活情况,需要依托于对统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发挥作用。渔业统计数据未来提供分析服务的方向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两个方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交通灯方法的小黄鱼资源承载力诊断与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交通灯方法是用来诊断并评价渔业种群的资源现状和风险水平的技术程序,有助于资源管理和养护。本文介绍了交通灯方法的构建过程,应用模糊逻辑处理阈值和观测值的不确定性问题,将交通灯中的红灯、黄灯和绿灯定义为超载、临界超载和可载。以2000年~2015年东海小黄鱼种群为示例对象,从表征资源禀赋的丰度和生产力两个属性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补充量、亲体量和开捕期资源丰度的年际变化和承载状态,并集成为复合交通灯体系,以红灯比例超过30%为"严重"强度划分标准。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1年,补充量的红灯比例超过30%,呈严重超载状态;亲体量严重超载年份为2002年、2003年和2012年;开捕期资源丰度严重超载年份为2002~2004、2006年。对各指标评价结果集成为复合交通灯,12个年份存在超载状态,2002年~2004年、2006年为严重超载;9个年份出现可载状态;临界超载在各年份均有出现,且占据主导地位,变化幅度在29.14%~91.56%。本文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以丰富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为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生长期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细胞衰老、性状分化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探讨生长期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不同性别、不同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差异,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技术,选取12对特异性引物,检测分析了雌、雄金乌贼肌肉、心脏、胰脏和性腺4种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结果显示,生长期金乌贼基因组DNA总甲基化水平为23.97%~39.70%,在水产无脊椎动物中处于较高水平;金乌贼4种组织中,肌肉的总甲基化水平最高,这可能与金乌贼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且在生长期运动器官优先发育有关;金乌贼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存在性别差异,雌性金乌贼肌肉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雄性,心脏和胰脏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却显著高于雄性;此外,雌性金乌贼肌肉组织全甲基化水平对总甲基化水平贡献最大,与之不同的是,雌性其他组织、雄性金乌贼各组织中半甲基化水平和全甲基化水平差异不大,说明金乌贼DNA甲基化的水平和模式具有性别和组织差异。上述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金乌贼生长发育、组织分化和衰老死亡等生命过程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金乌贼 生长期 DNA甲基化 F-MSAP 组织差异性 性别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6个黄鳝群体遗传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我国主要养殖区域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对来源于湖北、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山东的6个黄鳝群体共187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6 bp的COI基因序列在6个群体的碱基含量基本相同,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30.7%,24.5%和17.1%,包括61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位点突变16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变异位点以C/T间的转换为主。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3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094,群体整体遗传多样性高,湖北和山东群体遗传多样性都较高(Hd>0.8),湖南群体和江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次之(Hd>0.5),而安徽和重庆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低(Hd<0.5)。6个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贫乏(Nm<1)。群体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6个黄鳝地理种群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树显示湖南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远。重庆群体可能由单一或很少几个群体进化而来的,起源比较单一。就目前而言,黄鳝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苗种频繁流动和人工养殖尚未对其种群结构造成较大影响,仍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育种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收获体质量大规模家系选择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补充凡纳滨对虾核心育种群收获体质量的遗传进展工作,设计了包括10个家系数量梯度(100~1 000)和11个家系内测试个体数梯度(100~5 000)的育种方案,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执行家系间(留种50%家系)和家系内选择(留种1雄、2雌),连续选择19次,比较核心育种群与扩繁群收获体质量育种值和群体近交系数的变化,为进一步优化大规模家系选育提供基础参数。结果显示,与对照方案(家系数量100个、家系内测试个体数100个、体质量遗传力0.35)相比,增加参与测试的家系内个体数,选择强度不断提高,核心育种群收获体质量育种值均值增加了48%(62.75~92.87 g),但增加幅度在不断降低(100~2 500:40.60%;2 500~5 000:7.40%);核心育种群收获体质量育种值标准差降低了2.90%(1.38~1.34 g)。受限于选择强度,随着家系数量的扩大,核心育种群收获体质量育种值仅增加了1.88%(62.75~63.93 g),育种值标准差增加了4.35%。扩繁群收获体质量育种值随家系规模变化的趋势同核心育种群,但在家系水平上的提高幅度更大(63.63~65.48 g,2.91%)。随着家系数量的增加,核心育种群的近交系数降低了90.32%(0.093~0.009),下降幅度不断减少(100~500:79.57%;500~1 000:10.75%);家系数量为200个的育种群体,连续选择19次后,每代平均近交率为0.25%。增加参与测试的家系内个体数,不影响核心育种群的近交水平。研究表明,扩大家系内测试个体数,可以进一步提高核心育种群与扩繁群收获体质量的遗传进展。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家系内选择 家系间选择 育种值 近交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