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低温下核桃枝条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快山西省核桃抗寒育种的进程,深入挖掘核桃抗寒资源,为核桃生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省主要推广的核桃品种‘礼品1号’、‘礼品2号’、‘中林1号’、‘中林5号’、‘辽核1号’、‘辽核3号’和‘晋龙1号’7个品种为试材,对其被迫休眠期1年生枝条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等部分抗寒性生理生化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所测指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酶活性呈现"降—升—降"的变化。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SOD酶活性的变化幅度不大。‘礼品1号’和‘礼品2号’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推测其抗寒性强弱顺序:‘礼品2号’最强,‘礼品1号’次之,‘辽核3号’和‘中林5号’抗寒性居中,‘晋龙1号’、‘中林1号’、‘辽核1号’依次降低。


东方山羊豆GoMIPS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家畜生态学报 》 2013
摘要:从东方山羊豆(Galega.orientalis L.)中克隆出的GoMIPS(肌醇-1-磷酸合成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带有NcoI和SpeI酶切位点的引物,用RT-PCR方法从东方山羊豆幼嫩叶片总RNA中扩增出GoMIPS基因的cDNA序列,经纯化后,克隆至pMD19-T载体上,构建pMD-MIPS的中间载体,测序鉴定。然后用NcoI和SpeI限制性酶对含有目的基因的pMD-MIPS和pCAMBIA1302空载体进行双酶切,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已成功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驱动GFP报告基因的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MIPS。
鲜食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玫瑰香味表型的遗传倾向初报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3
摘要:葡萄果实的玫瑰香味是葡萄的一个优良经济性状,通过对9个鲜食葡萄杂交组合后代果实玫瑰香味表型连续3年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香味浓的与香味浓的杂交组合(瑰宝×玫瑰香、玫瑰香×瑰宝)后代有香味的比例较大,后代变异系数较小,组合遗传力较大;双亲均具有玫瑰香味的杂交组合后代有玫瑰香味平均比例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大于单亲具有玫瑰香味的。玫瑰香味在杂种F1代表现出明显减弱的趋势,为选育出有玫瑰香味的葡萄新品种,最好用有玫瑰香味的品种杂交,或亲本之一必须是浓香型的。


金薄香核桃新品种枝条抗寒性综合鉴定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金薄香核桃新品种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经20多年实生选育的系列新品种。为了进一步推广核桃的种植区域,加快核桃抗寒品种选育进程,以金薄香1~8号、金薄丰1号、优株181为试材,在常温、-15℃和-25℃条件下,分别测定其1年生枝条的组织结构和膜脂相变、膜脂过氧化、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以及保护性酶活性等指标,综合分析其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枝条的组织结构与抗寒性有密切关系:木质部所占比例越大,品种的抗寒性越强,不同核桃品种1年生枝条的组织结构有较大差异;低温胁迫处理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SOD,POD活性表现出"低—高"的趋势,与相对电导率变化显著相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但不同品种间的变化幅度较大。运用SA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初步得出10个核桃品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金薄香4号、金薄香6号、优株181、金薄丰1号、金薄香2号、金薄香7号、金薄香3号、金薄香1号、金薄香5号、金薄香8号。


八倍体小偃麦营养品质及主要品质特性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5个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2、中3、中4、中5和高蛋白优质小麦品种晋麦67的营养品质与几个主要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偃麦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均显著高于对照晋麦67,并且其加工品质较好,例如中2面团稳定时间达到17.2 min时,面包评分达90.5分,可制作优质面包,克服了营养品质提高,加工品质下降的矛盾。中1和中2具有1,7+8,5+10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中3、中4、中5具有2*,7+9,5+10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基因工程菌去除镉离子的数学模型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米-门方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因工程菌去除镉离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用lgnCF(CF.Colony-Forming活菌计数)表示菌浓度,能直接从重金属离子浓度得出它和基因工程菌pGEX-ZjMT-B[1]生长率的定量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对拟合的方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米-门方程可以直接反应镉离子浓度和基因工程菌pGEX-ZjMT-B生长率的定量关系,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效率。


小麦种衣剂配方筛选及包膜后田间效果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小麦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从可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和杀菌剂中筛选出吡虫啉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作为有效组成成分,进行吡.农抗悬浮种衣剂的研制,并进行田间应用效果研究。筛选出对小麦苗期安全影响最小的种衣剂配方,并确定其最佳配比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7.5 g∶4 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包衣处理种子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分蘖数、次生根数和茎长,对小麦白粉病和蚜虫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衣剂A处理后比对照增产19.3%~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