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定向改良武运粳7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武运粳7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粳稻新种质。以日本优质粳稻品种关东194为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的供体,采用定向回交育种策略,改良高产、感病品种武运粳7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在连续回交和自交过程中,利用与Stv-bi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进行跟踪检测,并结合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的系统选择,将抗性基因Stv-bi转移到武运粳7号中。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BC3F3世代中筛选出14个具有Stv-bi纯合基因型的改良株系。其综合性状与武运粳7号十分相近,有的性状甚至优于武运粳7号。利用定向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可显著提高抗性改良的预见性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新育成的武运粳7号抗性改良系,为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关键词: 水稻 条纹叶枯病 Stv-bi基因 回交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混合菌种制备发酵鱼肉香肠的研究
《中国调味品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制备发酵鱼肉香肠的加工工艺。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混合菌种和配比(杆菌B265∶球菌C116∶酵母菌0408为1∶2∶2),并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发酵鱼肉香肠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和优化,得出发酵鱼肉香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含量2%、糖含量2%、玉米淀粉含量8%、发酵温度37℃。文章进一步研究了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产品质量的影响,与未发酵的鱼肉香肠相比,发酵鱼肉香肠的油脂氧化和腐败变质得到延缓,鱼肉中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增加,表明本发酵工艺有助于提高鱼肉香肠的营养价值和保藏性能。


菜地追施猪粪沼液后NH_3和N_2O排放特征及氮损失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厌氧发酵残留物作为肥料还田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国内外对其还田后氨气(NH3)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及氮素利用率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微区试验,探讨了冬季和夏季大棚菜地追施猪粪沼液(DPS)后NH3和N2O的排放速率及氮素损失率。结果发现,追施DPS后菜地NH3挥发激增,通常发生在施肥后的48 h内;而N2O排放量在第一次施肥后大幅增加,随后逐步趋于稳定。追施DPS的处理其NH3和N2O的排放量均显著高于施用化肥的处理,冬季和夏季二者的损失量分别占肥料总量的16.4%~23.2%和24.7%~27.5%。土壤温度、水分和pH对沼液中氮素以NH3和N2O的形式损失的影响较大。


以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扩散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扩散和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基础分析,指出目前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扩散,以此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功能。


适宜戈壁荒漠地区的番茄栽培基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基质代替土壤是戈壁荒漠等环境较为恶劣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为筛选适合戈壁荒漠地区番茄栽培基质,选用4种堆肥与黄沙以不同质量比混匀配制人工基质,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人工基质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基质中蘑菇渣堆肥基质效果最好,牛粪堆肥基质和中药渣堆肥基质次之,醋糟堆肥基质效果最差。同一基质中堆肥与黄沙的配比越高越不利于番茄生长。蘑菇渣堆肥与黄沙以1∶5比例混合最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其株高,地上部干重,氮、磷、钾累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5%,228.0%,226.0%、811.0%和650.0%。基质pH在5.0~7.0之间时与番茄成活率、株高、地上部干重以及氮、钾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


日光温室甘薯立柱式无土育苗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一种日光温室甘薯立柱式无土育苗技术,将薯块插嵌在立体管中,形成甘薯育苗的立体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解决了土传病害、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从栽培槽的制备到无土栽培管理,着重说明甘薯立柱式无土育苗的关键技术。


辣椒新品种‘苏椒17号’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椒17号’是以母本‘06X354’与父本‘06X28’配制的早熟辣椒一代杂种。果实长灯笼形,青果绿色,成熟果红色,果长10~11 cm,平均单果质量44.2 g,产量47 263.9 kg·hm-2,质脆微辣,耐贮运,耐低温,高抗炭疽病,中抗病毒病,适合在江淮、黄淮流域保护地栽培。


氮素水平对茶树新梢叶片代谢谱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叶片中含有丰富的代谢产物,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本文结合基于1H-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非靶标分析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定量靶标分析两种方法,比较白天和夜晚所取不同施氮水平的茶树新梢第2叶的代谢产物差异,探讨了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茶叶品质成分形成机理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白天和夜晚所取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差异较大,可以显著分离,区分两个样本的主要组分为茶氨酸、葡萄糖和蔗糖,而不同施氮水平下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没有显著差异。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主要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均有影响,且存在昼夜差别。
兔补体C3d基因cDNA的克隆、鉴定及原核表达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兔肝脏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巢式RT-PCR扩增出C3dcDNA,克隆测序后将其连接至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E.coli BL21,用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并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表达的蛋白为C3d。本研究为开发利用兔C3d奠定了基础。


福美双与噻菌灵混配对食用菌木霉和疣孢霉的协同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噻菌灵和福美双混配对木霉和疣孢霉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增效系数法测定了噻菌灵、福美双及其混剂对木霉和疣孢霉的室内毒力及增效系数。结果表明,噻菌灵和福美双对木霉和疣孢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木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2.429 9、3.640 8 mg/L,对疣孢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5.590 9、6.285 0 mg/L。噻菌灵与福美双配比1∶1、1∶1.5、1∶2、1∶2.5、1∶3等5个处理对木霉的增效系数均大于1.5,起增效作用;对疣孢霉的增效系数均大于0.5而小于1.5,起相加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