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233条记录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转运趋势基本一致,花后15d的茎鞘和叶片氮含量最高,随后迅速向籽粒转运,叶片是氮同化转运最主要的器官。与7∶1∶2施氮模式相比,5∶2∶3的施氮模式提高了花后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施氮模式间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参数、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差异不显著。与宁麦9号相比,宁麦14号有较高的氮同化转运能力,其花后各时期的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NR活性均高于宁麦9号。宁麦14号的淀粉糊化参数和面筋强度显著高于宁麦9号,但饼干直径显著低于宁麦9号。说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小麦淀粉品质、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均显著受品种影响,而施氮模式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产量和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模式 氮素转运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统猪舍的发酵床养殖设施改造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发酵床养殖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新建大量的发酵床猪舍对中小规模猪场的成本投入、养殖管理和防疫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传统旧猪舍进行发酵床猪舍改造成为推广发酵床养殖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天蓬猪场发酵床猪舍改造为例,从生猪行为习性、动物福利以及环境系统角度,对传统水泥地面猪舍进行发酵床养殖设施改造,分别论述了发酵床养殖的内环境特点、主要内环境参数、舍内通风降温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的选择等,进而确定发酵床猪舍改造的主要内容,选择猪舍的最佳改造设计模式。为今后的发酵床猪舍改造建设提供模式借鉴和参考,为发酵床饲养模式在江苏地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发酵床 猪舍改造 通风降温设计 配套设施设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脂氧合酶酶学特性及热失活动力学

核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甜玉米脂氧合酶(LOX)的酶学特性及热失活动力学性质,考察了温度、pH值、金属离子及其络合剂浓度对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LOX酶促反应动力学及热失活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脂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在pH值为6的环境中,LOX活性保持相对稳定;Ca2+、K+、Mn2+对LOX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Fe3+、Cu2+、金属离子络合剂及巯基试剂对LOX活性具有抑制作用;LOX催化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其K m为4.37mmol·L-1,V max为13.00U·min-1;LOX的热失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活化能为116.39±0.52 kJ·mol-1,该试验为甜玉米加工贮藏中的LOX活性控制提供了关键参数。

关键词: 甜玉米 脂氧合酶 特性 热失活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进稻田农药利用效率的表面活性剂筛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有机硅、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氮酮3类10种表面活性剂中筛选出能促进稻田农药利用效率的表面活性剂。【方法】分别采用国家标准GB 5549-1990和表面张力法测定10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以表面张力降低的效率、初始接触角以及微量称重法测定的最大稳定持留量为依据筛选出适宜稻田喷雾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结果】PTS和NP-15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的溶液表面张力大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初始接触角均大于100°,不能粘附和润湿稻叶;GSS、KNS和GJZ可在稻叶上润湿,但初始接触角均大于90°,难以瞬间地粘附稻叶,易滚落或流失;其余5种表面活性剂适宜浓度下均可在稻田喷雾使用,其中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的粘附、润湿效果好,其在30°、45°和60°倾角稻叶上的流失点((14.33±0.27)、(12.44±0.58)和(10.27±0.40)mg.cm-2)和最大稳定持留量((7.98±0.37)、(6.84±0.40)和(5.23±0.23)mg.cm-2)的最大值均显著高于TX-10。在水和3种常用药剂(毒死蜱、井冈霉素和吡虫啉)推荐浓度的药液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25.0 mg.L-1的Silwet 408,均能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至20.77—23.12 mN.m-1,初始接触角降至28.4°—67.1°,除毒死蜱推荐浓度外最大稳定持留量均显著增加。【结论】10种供试表面活性剂中的5种适宜浓度下可用于稻田喷雾,其中以Silwet 408最适宜用于稻田喷雾,其最佳添加浓度为125.0 mg.L-1。

关键词: 初始接触角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最大稳定持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不同品种成熟胚的组培发育特性及其超微结构的观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籼稻成熟胚为外植体,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8+30 g/L蔗糖+8 g/L琼脂+2 mg/L 2,4-D+2 mg/L 6-BA+1 mg/L ABA+0.5 mg/L KT+1 mg/L NAA),记录其愈伤的出愈率,统计分析表明其出愈率有显著差异,并分别取接种9 d、15 d时不同材料的愈伤组织观察其不同诱导天数下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记录其愈伤过程中的褐化率.结果显示,3种水稻材料在相同的诱导时间下细胞的发育阶段不同:扬辐籼6号的愈伤组织细胞发育较快,较早地进入了成熟阶段;而恢76愈伤组织细胞则发育较慢,较长时间仍然处于分生阶段;黄华占则发育更慢.可见,不同籼稻出愈率和分化的高低主要与愈伤组织细胞发育速度的快慢、生理功能的强弱、以及其衰老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而褐化,不仅与黑色物质聚集早晚有关系,而且与愈伤组织细胞中液泡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调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类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其出愈率.

关键词: 籼稻 成熟胚 愈伤组织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延后栽培对葡萄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秋延后栽培技术对葡萄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晚熟品种白罗莎里奥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秋延后栽培对葡萄物候期、百果粒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纵与横径比、硬度、可溶性固形物、酒石酸含量、固酸比以及植株成熟枝条长度、节间长度和粗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栽培相比,秋延后栽培能明显延迟葡萄的物候期,其完熟期(2011年11月14日)比常规栽培完熟期(2011年9月5日)延后70 d;秋延后栽培完熟期采收葡萄果实的百果粒质量、果粒纵径、果粒横径、果粒纵径与横径比、酒石酸含量均低于常规栽培完熟期采收葡萄,但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均高于常规栽培葡萄;秋延后栽培完熟期采收葡萄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均高于常规栽培下延迟采收的葡萄;秋延后栽培葡萄成熟枝条的长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均极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表明,秋延后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葡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延迟葡萄的物候期,但提高果实的品质。

关键词: 葡萄 秋延后栽培 生长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粳稻 生态类型 地点 播期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不同砧木类型对持续干旱的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桃砧木品种(毛桃、毛桃2号、山桃、筑波5号、列玛格、GF305、GF43和GF1869)幼苗为材料,进行自然干旱试验,以正常浇水为对照。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增加,8个桃砧木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4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均不一致。以4种生理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将4个单项指标综合成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将8个桃砧木品种划分为3类:GF1869属强抗旱类型,筑波5号、GF43和山桃属中等抗旱类型,毛桃2号、毛桃、GF305和列玛格属弱抗旱类型。

关键词: 砧木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枝枯病病原鉴定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新发现的严重危害桃树的桃枝枯病病原种类,采集浙江和江苏两地的桃枝枯病病枝,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对真菌分离物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两地真菌分离物均为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ITS1-5.8SrDNA-ITS2序列分析表明两地真菌分离物为同一种病原菌,与GenBank中桃拟茎点霉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其ITS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分别为JX081273和JX182974)。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能使桃健康新梢产生枝枯病症状,从接种发病部位再次分离到病原菌,完成了柯赫氏法则(Koch’postulates)验证。结合其形态特征、ITS序列和致病性测定结果,浙江和江苏桃枝枯病病原确定为桃拟茎点霉。

关键词: 桃枝枯病 形态特征 致病性 ITS序列 桃拟茎点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解液出料和回流对秸秆水解产酸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秸秆两相发酵水解相水解液出料和回流对秸秆水解产酸过程的影响,以打捆麦秸为原料,在中温[(37±1)℃]条件下,采用批次进料方式,进行秸秆水解产酸实验.实验设置水解液出料量为排空、排1/2和排1/3,水解液回流频次为不回流、1d回流1次和3d回流1次.结果表明:水解液出料促进了秸秆有机物的水解溶出,水解液出料后秸秆中有机物大量水解溶出,水解液COD、SCOD浓度迅速回升,pH值迅速降低,TVFAs先增加后降低;水解液大出料量更有利于秸秆有机物水解溶出,水解液排空的处理累积COD获得量、TS损失率、半纤维素损失率和纤维素损失率较排1/3的处理分别提高44.45%、25.97%、30.23%和43.34%,排空的处理单位秸秆水解获得COD质量达0.33g COD/g秸秆;水解液回流对秸秆有机物水解溶出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验后期对日产气量及产气中甲烷含量影响明显,3d回流1次的处理累积产气量和产气中甲烷含量均高于不回流和1d回流1次的处理.

关键词: 打捆麦秸 水解液 出料量 回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