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13
摘要:为了解近期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流行病学,明确鸭疫里默氏菌的敏感药物,本研究根据鸭疫里默氏菌的gyrB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并对收集的2006~2012年间福建省及邻近省份的疑似鸭疫里默氏菌病死亡鸭、鹅,进行细菌分离,PCR鉴定,凝集试验确定血清型,纸片法分析药物敏感性。该PCR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敏感性可达102~103CFU/mL。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菌423株,分属于1、2、3、6、10、11、13、14、17型和未知型,2型、11型、1型和17型合计占所有菌株数量的86.4%。50%以上分离菌株敏感的药物有氟苯尼考、头孢拉定、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和壮观霉素。


基于能值分析的沼液不同利用方式的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的评价沼液利用的效益,通过能值研究方法,从子系统和复合系统2个层面,应用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指标和沼液能值产出率等指标评价与比较了4种不同的沼液利用方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从子系统层面看,净能值产出率分别为果园1.73、蔬菜地1.50、牧草地0.70和鱼塘2.15;环境负载率分别为果园0.66、蔬菜地0.73、牧草地0.46和鱼塘0.26;能值可持续指数分别为果园2.62、蔬菜地2.06、牧草地1.50和鱼塘8.21;而沼液能值产出率分别为果园8.31、蔬菜地5.80、牧草地1.69、鱼塘2.92。从复合系统层面看,增加利用沼液环节提高了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增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利用沼液还可增加系统的经济效益,提高产投比。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生防菌的鉴定、防病及定殖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4种茄科植株中分离得到28株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从番茄中分离的Fq7菌株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半径为8 mm;室内盆栽条件下,处理7 d后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达62.7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Fq7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Fq7菌株在番茄体内的定殖结果表明:采用涂抹叶片和浇灌土壤的方法接种于番茄,均可在番茄根、茎、叶中分离回收到细菌菌株,表明Fq7菌株可以在植株体内繁殖和传导,具有沿维管束转运的能力.
关键词: 番茄 内生细菌 分离鉴定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拮抗作用 定殖


38例鸭鸳鸯等孢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福建畜牧兽医 》 2013
摘要:鸭鸳鸯等孢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科等孢属中的鸳鸯等孢球虫(Isospora mandari Bhatia)寄生于鸭肠道导致的卡他性、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病变的一种寄生虫病.据报道,在我国的江苏省、安徽省有该病的记录[1],2011年6月,吴胜会等首次报道福建省也有该病的存在[2].


特色柚类新品种——‘黄金蜜柚’
《果农之友 》 2013
摘要:1选育过程‘黄金蜜柚’是2001年10月从平和县小溪镇内林村‘琯溪蜜柚’园中发现1株果肉呈橙黄色的变异单株,经连续观察鉴定,其果肉橙黄色性状稳定,表现优质、丰产、稳产。从2004年开始,分别在平和县小溪镇、上杭县稔田镇、南靖县和溪镇、霞浦县沙江镇、闽清县白樟镇等区域进行其无性子代的遗传稳定性、区域适应性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势强,早投产,成花容易,自花结实率高,丰产,成熟时果皮为黄色,海绵层、囊衣为白色,果


肉鸭屠宰加工企业标准体系与HACCP管理模式的建立
《福建畜牧兽医 》 2013
摘要:从肉鸭屠宰加工技术创新、产业一体化开发和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手,对如何构建肉鸭屠宰加工企业的标准体系和实施HACCP食品安全管理开展系统研究和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肉鸭屠宰加工工艺流程进行危害分析(HA),确定肉鸭屠宰加工过程潜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并将毛鸭验收、宰后检疫、高压冲洗、预冷消毒和金属探测确立为关键控制点(CCP),提出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关键限值(CL),从而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完整、适用于规模化肉鸭屠宰加工企业使用的HACCP管理体系。


大豆籽粒氨基酸组分的相关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4个籽粒产量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籽粒蛋白质氨基酸平均含量,统计分析17种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之间的简单相关性。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17种氨基酸中有13种与氨基酸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种(丙氨酸)呈负相关,天冬氨酸、胱氨酸和组氨酸等3种相关性不显著。2种含硫氨基酸(胱氨酸、蛋氨酸)之间无显著相关,其中胱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蛋氨酸仅与6种氨基酸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反,17种氨基酸中有12种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就通过育种途径提高大豆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的比例,改善其营养价值而言,氨基酸组成间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31份枇杷种质资源的果实氨基酸含量及组分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测定31份枇杷种质资源果实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TAA)最高为单边种(519.15 mg/hg),最低为新西兰白肉(228.66 mg/hg),变异系数为17.18%;31份种质均含有1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最主要的2种氨基酸;17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的变异系数最高(47.86%),甘氨酸的变异系数最低(12.71%);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94.95mg/hg,占TAA的29.10%;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144.44 mg/hg,占TAA的43.04%;药用氨基酸极高,占TAA的71.94%;野生种质人体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显著高于栽培种质;来自日本的种质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高;红肉种质与白肉种质各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