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野生葡萄松散型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继代保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福建野生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株系,并以此无菌株系小苗的茎段或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增殖和长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以MS+BA 2.0mg·L-1+NAA 0.2mg·L-1+蔗糖30g.L-1培养基最佳,诱导率可达100%;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以MS+2,4-D 1.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最佳,可以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松散型愈伤组织;采用MS+2,4-D 1.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继代培养几代后转到MS+2,4-D 1.0mg·L-1+KT 0.5mg·L-1+AgNO35.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上培养1代,如此交替进行,同时在光照条件下,可长期继代保持野生葡萄愈伤组织,并可保持其旺盛的生长能力。


河田鸡体重、体尺及屠宰性状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河田鸡体重、体尺与屠宰性状的相关关系,为河田鸡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对120日龄河田鸡的体重、体尺和屠宰性状进行测定,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体重、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和胫围在公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体重与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胫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腹脂重、皮脂重、腿肌率和腹脂率在公母之间存极显著差异(P<0.01);宰前体重与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皮脂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雏番鸭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不同配比椰子壳粉和菌糠制作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的理化性质及养殖效果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椰子壳和菌糠为配比基材,以传统垫料配方谷壳∶锯末=1∶1为对照,检测其堆积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电导率、盐度、微生物量等理化参数的变化,初步分析并确定菌糠和椰子壳粉制作养猪垫料的优势配比;然后结合实际养猪试验,比较不同配比垫料的感观品质和猪肉品质,确定制作垫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2号处理椰子壳粉∶菌糠=2∶1(体积比)配置垫料的温度、pH值、电导率、盐度、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变化趋势均与对照相似,在聚类分析λ=1.5时,与对照归为1类;3号处理椰子壳粉∶菌糠=1∶1(体积比)配置垫料的温度、pH、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相似,在聚类分析λ=8.75时,与对照、2号处理归为1类。两个配比垫料养猪试验发现,2、3号处理的垫料感官品质及饲养猪肉品质均好于对照。总结分析表明,椰子壳粉和菌糠制作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的最佳配比为椰子壳粉∶菌糠=2∶1,其次是椰子壳粉∶菌糠=1∶1。


提高福建茶园土壤肥力质量的技术途径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总结福建省茶园土壤肥力现状和施肥效应得出:由于化肥特别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全省茶园已基本不存在缺氮现象,部分地区含量大大超过环境临界值;磷、钾的缺乏也有所减轻,但缺钾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茶园土壤Pb、Hg含量稍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部分地区茶园有效锰、有效铜较欠缺;茶园施N量185.0~350kg.km-2,N∶P∶K比例以2∶1∶1为宜,配合施用适量有机肥效果最佳。针对福建省茶园土壤肥力条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施肥效应,从推行合理科学耕作技术、合理设置排灌工程和铺草覆盖、农用废弃有机物还茶、茶园绿肥种植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技术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