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处理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在内蒙古马铃薯繁育中心中旗试验基地进行肥力定位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梯度处理,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N0)、减氮2/3处理(ON1)、减氮1/3处理(ON2)、农户习惯施氮处理(FN),研究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年际变化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特征。研究表明:与FN相比,ON2的产量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同时,ON2的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高于FN,氮肥生产效率高于FN处理;ON1、ON2的耕层(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显著低于FN,而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氮素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小麦种植季。本研究初步认为:在内蒙古马铃薯-小麦轮作区氮素过量施用地区,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减施1/3可实现作物的稳产、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氮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 施氮量 产量 土壤氮素平衡


基于玉米导入系群体7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科学通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玉米导入系群体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从分子水平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控制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选用玉米自交系PHB1M为轮回亲本,性状互补的四-287自交系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四代回交及二代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构建了208个导入系为作图群体;利用70对SSR引物和64对SRAP引物进行多态性扩增,获得了793个多态性位点;采用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图谱构建,得到了长度为1917.2 cM、涵盖10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分别在和林县与呼和浩特市两个环境下进行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及百粒重7个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利用Map QTL4.0软件中MQM作图法对试验群体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两地共检测到100个QTL位点, 23个株高、16个穗位高、22个叶片数、10个穗长、16个穗粗、4个穗行数和9个百粒重QTL.其中,控制5个性状的8个QTL在两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特别是株高和穗位高的3个QTL表达稳定性较高,为基因克隆以及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不同化控剂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降低藜麦倒伏率的有效农艺措施。本研究对比5种不同化控剂(多效唑、金得乐、矮壮素、缩节胺和乙烯利)和打顶措施对藜麦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正常田间栽培的藜麦对照(CK)相比,喷施多效唑和矮壮素能够有效降低植株株高,提高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2)喷施矮壮素和打顶措施能增加藜麦单株叶面积,分别较CK高18.2%和9.7%,缩节胺处理抑制植株叶面积的增长,较CK处理降低12.1%。化控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矮壮素效果最佳;3)打顶能显著促进一级分枝数的增加,但侧枝折断率较高,喷施矮壮素显著降低一级分枝数和侧枝折断率;喷施化控剂能促进植株茎秆增粗,且金得乐和缩节胺处理茎秆增粗效果优于其他处理;4)化控处理显著增加单株籽粒重和产量,以矮壮素处理下产量最高,较对照高114.7%;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打顶措施能显著提高藜麦千粒重。因此,喷施矮壮素能够显著控制株高,降低侧枝折断率,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可作为藜麦高产栽培适宜的化控抗倒伏措施应用。


腐植酸对重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可溶性糖组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腐植酸(HA)对重度干旱胁迫燕麦叶片糖组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以白燕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设置不同水分和喷施腐植酸4个处理(正常供水,正常供水喷施腐植酸,重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喷施腐植酸),利用高效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燕麦叶片可溶性糖和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1)在燕麦叶片中检测到单糖和衍生物11种,低聚糖5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木糖、核糖、松三糖、葡萄糖、蔗糖和岩藻糖的含量。重度干旱胁迫喷施HA主要影响的是核糖和蔗糖,与CK相比,重度干旱胁迫核糖含量增加5.78%,蔗糖含量增加83.08%,差异显著(P<0.05,下同),重度干旱胁迫下喷施HA后,核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下降。2)与对照相比,重度干旱胁迫下,内源酸性激素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显著升高,生长素(IAA)含量显著降低,重度干旱胁迫下喷施HA后ABA、JA和SA含量显著降低。3)蔗糖含量与ABA、IAA含量显著相关,JA含量与细胞结构物质木糖、岩藻糖和核糖等戊糖含量均显著正相关,SA、ABA含量与糖信号物质果糖、葡萄糖含量显著负相关。可见,HA可以通过调控糖组分和内源激素缓解重度干旱胁迫伤害。


谷子F_(1:2)代植株真实性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合理利用谷子杂种F_(1:2)代单株,以低直链淀粉含量×糯质杂交组合亲本及其F_(1:2)代植株为材料,利用形态学和SSR分子标记鉴定F_(1:2)代植株的真实性。结果表明,2015(07)组合的母本为圆锥形紧穗,父本为猫爪形松穗;2015(07)-1至2015(07)-4等4个F_(1:2)代单株仅2015(07)-4为猫爪形、紧穗,SSR标记呈现父母本的互补型条带,为真杂种,其余3个单株株形、穗型上与母本相同,SSR带型与母本相同为假杂种。2015(13)组合双亲均为圆锥形穗,茎、叶深绿,F_(1:2)代植株形态上不易识别;2015(13)组合从4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双亲间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7对,采用这17对引物对2015(13)-1至2015(13)-13等13个F_(1:2)代单株基因组DNA扩增检测表明,仅2015(13)-6和2015(13)-9的SSR带型与母本相同为假杂种,其余11个单株均为互补型条带,为真杂种。组合2015(07)和2015(13)杂种F_(1:2)代当选单株的真实性频率分别为25.0%和84.6%。本研究通过田间观测结合SSR分子标记,对谷子F_1代当选单株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为F2:3代群体种植及其单株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垄膜集雨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全覆膜垄膜沟播、半覆膜垄膜沟播和不覆膜平作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旱作向日葵农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补充完善垄膜集雨和旱作农业丰产栽培理论。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有效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全覆膜垄膜沟播>半覆膜垄膜沟播>不覆膜平作,其数量各处理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降低趋势。试验认为全覆膜垄膜沟播可增加向日葵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并提升土壤养分,可以为植株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创造良好微环境。


基于纹理特征与MODIS-NDVI时间序列的耕地面积提取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通过对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分析和提取,讨论了在大尺度条件下的耕地面积提取的可行方法,以期为当地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规划与布局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域,选择MOD13Q1为数据源,采用Savizky-Golay滤波方法对MODIS-NDVI时间序列进行滤波处理,并分析各地物间的时间变化特征,最后结合纹理特征信息进行CART决策树分类的结果比较。[结果](1) MODIS-NDVI时间序列能较好的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2) Savizky-Golay滤波降噪能够明显提高分类精度;(3)纹理特征的加入进一步反映地物间差异性;(4)该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3. 72%,Kappa系数为0. 789,其中耕地的提取准确度为86. 33%。[结论]纹理特征使数据像元间的灰度相关性更加丰富,并通过提高像元之间的差异改善结果的精度。该文结果为进一步利用MODIS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信息与农业资源调查提取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 粮食安全 MODIS数据 纹理特征 Savizky-Golay滤波 决策树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捕食马圆线虫幼虫动态观察
《动物医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在捕食线虫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如捕食器的形成过程,捕获虫体前后的变化等,利用线虫三期幼虫作为诱导物,在玻片培养基中刺激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然后对其捕食线虫过程进行了适时动态的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有较强活力的线虫三期幼虫2h后捕食器,即菌环开始形成,而后联合形成菌网;4h后虫体被捕食器捕获,24h后线虫即被完全致死;5d后,虫体发生皱缩直至完全消解。D.flagrans还可以自发产生捕食器(菌环),显示了其较强的捕食线虫的效率和能力。本研究为阐明捕食性真菌捕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捕食线虫真菌 Duddingtonia flagrans 马圆线虫3期幼虫 生物防治 捕食器


阿拉善型绒山羊精液稀释液配方的筛选与优化
《家畜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高阿拉善型绒山羊优质种公羊利用率,首先对生产中常规精液稀释液配方进行比较试验,分别用4种常用稀释液对3只配种公羊的精液4倍稀释后进行常温稀释保存试验,对精子活率进行检测,从中筛选出最优配方,再进行不同pH及不同蔗糖浓度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常用精液稀释液中,A2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保存时间为60h;保存精液的最适pH为B3组的6.3,在12h~24h之间及48h~60h之间B3组精子活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组;在改进后的精液稀释液配方中,最适蔗糖浓度为C2组的12mg/mL和C3组的18mg/mL,两组精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保存时间为78h。这有利于在内蒙古草原上长距离进行精液运输,有利于优质种公羊的利用率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