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瓜菜作物富硒栽培的研究意义与进展

长江蔬菜 2024

摘要:富硒农产品在人体补硒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硒的生理功能、硒对瓜菜作物生长发育及逆境抗性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瓜菜作物富硒栽培的研究意义,简述了植物中硒元素吸收转化、瓜菜作物富硒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富硒瓜菜未来栽培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瓜菜作物 富硒栽培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基于H所调研数据的分析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4

摘要: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内控相关政策,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做好内控建设工作,并对科研管理提出“放、管、服”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H所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所当前内控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分析其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与监督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提高内控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形势 科研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薄壳山核桃复合栽培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林下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疏植薄壳山核桃+牡丹(RPP)、密植薄壳山核桃+牡丹(DPP)、疏植薄壳山核桃+芍药(RPHP)、密植薄壳山核桃+芍药(DPHP)4种复合经营模式和薄壳山核桃纯林(CK)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林下作物的叶片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提升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其中DPHP处理条件下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DPP处理下土壤电导率变化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相比对照提高14.29%,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pH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复合模式下的全氮、全磷含量相比对照有明显提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复合栽培模式下密度与土壤全钾含量存在正相关,DPP、DPHP处理模式下土壤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相比CK处理分别提高11.58%、12.11%。叶片厚度与叶片面积成反比,叶片厚度越小,叶面积越大。不同处理对林下作物叶片鲜重、干重、含水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密度模式下,林下种植牡丹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DPP处理下叶绿素含量相比RPP处理提高32.80%。不同密度条件下芍药的种子数量和单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牡丹的种子数量和单粒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比于RPP处理,DPP处理种子数量增加14.25%,单粒重降低13.64%。综上,复合栽培模式相比纯林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效果明显,其中DPP、DPHP处理效果较好,不同复合模式对林下作物的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指标有影响,林下种植牡丹较优。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复合模式 土壤性质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粮谷中7种真菌毒素

生物加工过程 2024 CSCD

摘要:QuEChER是一种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和safe, QuEChER),本文构建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检测粮谷中7种真菌毒素残留的方法。样品经过乙腈-水-甲酸(体积比为84?15.5?0.5)溶液提取,提取液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UPLC-MS/MS法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0.15~250μg/L时,7种真菌毒素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02~13.22μg/L,定量限为0.08~39.55μg/L,小麦中7种毒素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44%~103.12%,RSD小于10%;利用该方法检测大米、豆类和花生等多种粮谷作物中7种真菌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均大于82%。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高,能满足粮谷中7种毒素的分析。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粮谷 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的主要困境、逻辑基础和路径构建

环境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当前,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进入"去存量"阶段,"源头治理—养分回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链条治理成为缓解化肥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虽然面临污染特性、农户分散经营特征和政策碎片化等方面的制约,但在治理技术、治理主体、治理载体等方面具有可行性.本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路径,即在国家、省、市层面加大全链条治理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在县级层面探索全链条治理服务模式和数字化管理模式;在社区层面引导生产者参与全链条治理、对接第三方主体提供全链条治理服务、构建全链条治理资金集成投入机制、依托社区组织营造良好氛围等.

关键词: 化肥面源污染 全链条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逻辑基础 治理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鼻支原体临床分离株体外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猪鼻支原体(Mhr)临床分离株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种临床常见支原体病治疗用抗生素对本实验室2010—2021年间分离得到的31株Mhr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Mhr临床分离菌株对泰妙菌素最为敏感,其MIC50为0.030μg/m L,MIC90为0.125μg/m L;对多西环素与环丙沙星也较为敏感,MIC50和MIC90值均为0.50和1.00μg/m L;对泰乐菌素和泰万菌素的MIC呈现双峰分布;对替米考星和林可霉素的MIC90值均达到≥128μg/m L,分别有29%和32%的菌株MIC≥128μg/m L,出现了明显的耐药趋势。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Mhr临床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数据,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撑及合理指导。

关键词: 猪鼻支原体 临床分离株 药物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假禾谷镰孢毒素化学型快速鉴定及在分析黄淮麦区分离物中的应用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之一,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定其毒素化学型,本研究检验了4种已报道的镰孢菌毒素化学型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该菌上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均不能有效区分它的三种化学型.基于此,本研究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能用于F.pseudograminearum毒素化学型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对从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采集的479株F.pseudograminearum的化学型进行了鉴定,发现这些菌株中只有极少数为NIV型,其余均为DON型.河北、山东和河南的F.pseudograminearum以15-ADON化学型为主,而江苏的菌株中3-ADON化学型则占多数.F.pseudograminearum的3-ADON和15-ADON化学型的地理分布与禾谷镰孢复合种相似.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毒素化学型 特异性引物 3-ADON 15-ADON NI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步法制备磁性PEI-Fe3O4/La(OH)3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磷的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浓度磷的深度去除是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Fe3O4/La(OH)3磁性除磷剂,研究发现该材料对磷酸根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87.09 mg·g-1.Fe3O4/La(OH)3在竞争性离子(SO42-、Cl-和NO3-)存在下对磷酸根仍具有特异吸附能力.通过磁铁对吸附剂进行回收再利用,5次吸附-脱附循环过程中磷酸盐去除率维持在90%以上.同时,在实际微污染水体(PO43-浓度<1 mg·L-1)的处理中体现出良好的净化效果.蒙特卡洛模型计算显示,PEI-Fe3O4/La(OH)3经济成本较低且环境友好.综上所述,PEI-Fe3O4/La(OH)3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除磷材料.

关键词: 微污染水体 磷酸盐 氢氧化镧 四氧化三铁 聚乙烯亚胺 吸附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1-2021年中国湿地碳汇研究进展与热点趋势分析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

摘要:明确湿地碳汇研究进展对于寻找突破点和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2001-2021年湿地碳含量研究的1 183条文献进行了发文量、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的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湿地碳汇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5年后发文量显著增长,2017年达到顶峰后呈波动增加趋势;2)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湿地碳汇研究的主要机构;3)我国湿地碳汇研究从湿地—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起步,发展到湿地土壤修复模式的探究,现阶段主要为碳中和背景下湿地固碳植物的选育与驯化;4)我国湿地碳汇研究稳步发展,但仍存在湿地碳汇计算综合评价体系缺乏、较少从湿地修复与保护双角度出发去考虑湿地碳库在"碳中和"中的相关影响问题.本研究指出了加强区域合作,结合本土化数据构建我国湿地碳汇参数库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湿地 碳汇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对甘薯薯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组合对甘薯生长增产的效果,以'烟薯25'为试验材料,开展甘薯苗期与田间药效试验.苗期试验中,167 mg/kg的0.02%二氢卟吩铁SP分别与50 mg/kg的NAA、IBA和IAA进行复配处理,3个复配处理组甘薯的发根数及根鲜重高于清水对照,其中0.02%二氢卟吩铁SP与NAA复配表现最佳,发根数与清水对照呈显著性差异.田间试验中,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处理的甘薯产量均高于清水对照,其中0.02%二氢卟吩铁SP分别和IBA、NAA的复配处理小区平均产量高于对照药剂(50mg/kg60%氯化胆碱AS),与清水对照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12.2%和21.3%.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处理后,甘薯的大薯率和中薯率均高于清水对照,植物生长调节的施用加快了薯块膨大速度,这可能是甘薯产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田间施用各处理药剂均无药害发生,各处理裂薯率为5.3%~6.7%,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167 mg/kg的0.02%二氢卟吩铁SP与50 mg/kg的NAA复配对甘薯的生长增产促进效果最佳.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 甘薯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