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节对虾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氨氮胁迫对其时空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谷氨酸脱氢酶基因(PmGDH)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238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677 bp,3'非编码区(UTR)为688 bp,包括含有27个碱基的poly(A)尾,5'非编码区(UTR)为21 bp。ORF可编码55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61.837 k D,理论等电点为6.57。序列含有ELFV dehydrog N与NAD bind 1 Glu DH两个保守结构域,37个磷酸化位点,3个糖基化位点。通过同源性、相似性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斑节对虾的GDH基因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GDH基因的同源性和相似性最高,并与其聚为一支。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PmGDH基因在斑节对虾不同组织、氨氮胁迫过程中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mGDH的m RNA在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眼柄神经,在血淋巴与肠组织中表达量最低。96 h氨氮胁迫后,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PmGDH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表明PmGDH在氨氮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斑节对虾机体的急性氨氮胁迫应答反应。
关键词: 斑节对虾 谷氨酸脱氢酶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色双冠丽鱼TYR基因的克隆及其发育时序和组织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是动物体内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起关键性作用的限速酶,黑色素生成的速度和种类取决于TYR基因的表达量和活性水平。为了解色素相关基因与体色变化的关系,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TYR基因cDNA全序列,并利用qRT-PCR分析了橘色双冠丽鱼体色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TYR基因的表达差异。实验获得c DNA全长序列2 683 bp,其中阅读框1 620 bp,编码540个氨基酸,5'UTR区246 bp,3'UTR区817 bp。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相比与脊椎动物间的保守性,TYR蛋白序列在鱼类间的保守性更高。qRT-PCR结果表明,TYR基因在胚胎各期均有表达,受精期表达量最低,血液循环期开始急速上升;在"黑色-灰色-亮黄色"三个典型体色褪黑过程中,各组织TYR基因表达量均在黑色期呈现最高值,显著高于灰色和亮黄色期,灰色到亮黄色时期鳞片和尾鳍的TYR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皮肤组织的TYR基因表达量在三个体色褪黑期均显著降低(P<0.05);亮黄色时期,TYR基因在心、肾、脑、鳔、性腺、尾鳍和眼等组织均有表达,其中眼部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鳔和尾鳍,皮肤和性腺表达量最低。橘色双冠丽鱼TYR基因在三个典型体色褪黑期表达逐渐降低,可能与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逐渐增多以及黑色素细胞数量和分布比例发生变化相关。本研究通过了解体色变异的分子基础,为鱼类体色遗传和体色改良研究积累资料。
关键词: 橘色双冠丽鱼 酪氨酸酶基因(TYR) qRT-PCR 黑色素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5组等氮等能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水飞蓟素[0(对照组)、100、200、400和800 mg/kg],饲喂初始体质量为(8.17±0.31)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9周,测定实验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随饲料中水飞蓟素添加水平增加,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各指标均在100mg/kg实验组达到最大,100mg/kg实验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显著降低了实验鱼肝体比和脏体比。100mg/kg实验组全鱼、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水飞蓟素水平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分别在200和100 mg/kg实验组达到最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中的脂蛋白脂酶和总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脂肪酶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200 mg/kg实验组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后,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mg/kg实验组罗非鱼的肝细胞界限清晰,无核偏移,空泡较少。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水飞蓟素提高了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调节了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对防治肝脏细胞损伤有积极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推荐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水飞蓟素添加水平为100 mg/kg。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水飞蓟素 生长性能 肝脏代谢酶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污水处理厂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特征、迁移及负荷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典型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多溴联苯醚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泥样品中都有PBDEs检出,PBDEs浓度范围在4226.76~9204.14 ng·g-1之间.其中,BDE-209是主导同系物,所占平均比例为83.16%(范围为75.75%~89.48%).该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样品中溶解态PBDEs总浓度为183.11 ng·L-1,而出水样品中溶解态PBDEs浓度则降至7.07 ng·L-1,PBDEs的去除率达到96%以上.所有污水样品中BDE-209都是最主要的同系物,所占比例在75.75%~85.68%之间,BDE-99和BDE-47是仅次于BDE-209的另外2种主要同系物.通过对污水处理流程中PBDEs的溶解态和颗粒态分配系数的研究得出,溶解性颗粒物对疏水性有机物在整个污水处理流程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影响.该污水厂的日均PBDEs负荷量为21311.2 mg·d-1,污水经初沉池和二沉池处理之后分别有58.07%和39.91%的PBDEs被去除,即一共有97.98%的PBDEs被去除了,最后在出水中只剩2.02%的PBDEs.该污水厂通过出水的日均排放PBDEs的量为430.8 mg,通过脱水污泥日均排放PBDEs的量高达20880.4 mg.土壤在污泥农用之后PBDEs浓度年增加量为25.4μg·kg-1,污泥农用需要百年以上才能达到欧盟的规定限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海藻多糖热解机理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选取海藻内2种主要的多糖分子:条浒苔硫酸多糖和羊栖菜褐藻糖胶,采用Py-GC/MS、TG-MS宏观试验和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海藻多糖热解过程及其热解主要产物的形成机理,Py-GC/MS试验表明条浒苔多糖的热解产物以呋喃类物质为主,典型产物为5-甲基-糠醛,而羊栖菜多糖的热解产物以酸酯类物质为主。对海藻多糖模型化合物的热解过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热解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温阶段,温度升高到420 K时,开始有羟基断裂;温度升高到500 K时,糖苷键开始断裂,环状单体内部化学键相继分解成各种分子碎片,由于其成分差异,热解产物也不尽相同,模拟分析的热解规律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文还结合TG-MS试验结果推导其热解过程中主要气体产物H2O、CO2、SO2的形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区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渤海区分布的硬骨鱼类鱼卵几乎涵盖了所有鱼卵生态类型。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对近年来黄、渤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期间采集的15种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以阐明其亚显微结构并总结提炼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的特征,同时将相应鱼种产卵场环境因子引入到卵膜形态特征的认识中,以揭示其生境适应性。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或不同鱼种卵膜形态不尽相同,浮性鱼卵和口含鱼卵卵膜较薄,沉性鱼卵和具卵膜丝鱼卵卵膜较厚;浮性鱼卵卵膜表面壁孔密度、卵膜外表面呈现的蚀刻或特殊结构以及受精孔形状类型,沉性鱼卵卵膜黏膜层表面结构、受精孔形状类型,具卵膜丝鱼卵卵膜丝数量、着生位置及受精孔形状类型,口含鱼卵受精孔区形状及周边附着丝数量等均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结构差异与鱼种系统分类地位、产卵场环境和地理分布区相关联。鱼卵卵膜表面结构可以作为区分鱼类科或属的性状,卵膜壁孔密度、表面呈现的蚀刻或奇异结构是鱼卵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受精孔结构则一般具有物种特异性。卵膜结构与厚度可反映鱼卵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而卵膜表面的许多特殊结构和装饰被认为是鱼卵应对产卵场环境的保护和适应性策略。本研究将为黄、渤海区硬骨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个体发生和鱼卵形态分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关键词: 鱼卵 卵膜 受精孔 亚显微形态 生态类型 生境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国外引进品系凡纳滨对虾养殖效果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从国外引进的Kona Bay、OI、SIS和环球4种品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1代虾苗的养殖效果进行评估,分别在150、300尾/m2两种养殖密度下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对各品系的养殖参数,包括存活率、总增重、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养殖密度下,Kona Bay品系综合养殖效果最好,低、高养殖密度养殖皆宜;环球品系与OI品系在高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存活率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条件下(P<0.05),且养殖密度增加对其总增重影响不明显(P>0.05),OI品系甚至出现负增长,表明两者不适合高密度养殖;高养殖密度对SIS品系成活率、总增重、饵料系数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高养殖密度有利于其养殖后质量变异系数的降低,SIS品系比较适合高密度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中的功能,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斑节对虾PCNA基因(PmPCNA)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978 bp,包括135 bp的5′非编码区(5′UTR)、60 bp的3′UTR和编码260个氨基酸的78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mPCNA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的蛋白同源性。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mPCNA在所监测的各组织中为组成性表达,其中在卵巢和脑中表达量较高;卵巢发育不同阶段基因的表达分析则表明PmPCNA在Ⅲ期表达量最高,是其他各期表达量的2倍;注射五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后,PmPCNA在卵巢中表达量明显上升,其中在48 h表达量升高幅度最大,是对照组的5倍左右。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PCNA的体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重组蛋白为PCNA蛋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mPCNA蛋白是斑节对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斑节对虾卵巢发育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卵巢发育 实时荧光定量PCR 5-羟色胺(5-HT)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蛋白(glycoprotein,G)是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是病毒检测及疫苗研制的主要靶基因。为了对其进行酵母表面展示,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含有IHNV-Sn1203毒株G基因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富含抗原表位的糖蛋白基因片段后,连接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 YD1,构建重组质粒p YD1-G。将p YD1-G转化酿酒酵母EBY100细胞后,利用半乳糖诱导G蛋白的表达。利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酵母表面G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化了p YD1-G重组质粒的酵母细胞表面呈现出特异性荧光;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半乳糖诱导后G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半乳糖诱导时间的增加,G蛋白的表达量随之增加,并在诱导48 h时达到峰值。以上研究表明G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本研究为以酵母为活载体的新型口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 糖蛋白 真核表达 酵母表面展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月龄草鱼种免疫器官组织学及其免疫后免疫基因的转录差异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处于同一时期但养殖条件不同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鱼体规格与发育状态间是否具有一致性,观察压塘3月龄草鱼与普通3月龄草鱼头肾、中肾、肠道和脾脏的显微结构,并对压塘3月龄草鱼与普通3月龄草鱼进行腹腔注射疫苗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7 d后、14 d后各期草鱼头肾、中肾、肠道和脾脏中IgM与MHCⅠ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压塘3月龄草鱼各组织发育较普通3月龄草鱼迟缓。压塘3月龄草鱼与普通3月龄草鱼在免疫后,头肾、中肾、肠道与脾脏中IgM和MHCⅠ的表达量均有上升,且IgM与MHCⅠ的相对表达量峰值均出现在普通3月龄草鱼免疫14 d后的中肾中(IgM为74.51倍;MHCⅠ为56.02倍。结果表明,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可以增强草鱼头肾、中肾、肠道和脾脏中IgM和MHCⅠ的表达,且在3月龄时期进行注射免疫效果最佳。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免疫器官组织学 疫苗免疫 IgM MHC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