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比较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养殖海水鲈鱼日本真鲈(Lateolabrax iaponcas)和淡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料特性及加工可适性,测定了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态参数、基本成分、蛋白质组成、p H值、采肉率、熟肉率、系水力、滴水损失、鱼肉色泽和质构参数,并对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体参数和色泽差异显著(P<0.05),两者的鱼头、鱼骨和内脏所占比例均较高;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口黑鲈粗脂肪含量是日本真鲈的2.70倍;粗蛋白总含量差异不大,但各种蛋白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真鲈的总基质蛋白含量高于大口黑鲈;大口黑鲈鱼肉较日本真鲈p H略低,熟肉率低,滴水损失率和失水率分别为日本真鲈的2.20倍和2.06倍;大口黑鲈和日本真鲈的质构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口黑鲈质构特性优于日本真鲈,口感较好。综合分析表明日本真鲈适合加工鱼糜等产品,而大口黑鲈适合生鱼片、鱼片等加工。两种鱼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较多,应合理利用下脚料提高其附加值。

关键词: 日本真鲈 大口黑鲈 原料特点 蛋白质组成 加工理化特性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关键词: 黄边糙鸟蛤 幼虫 单胞藻 摄食 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麻痹性贝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毒赤潮藻与其共生菌的互作关系是揭示麻痹性贝毒(PSP)产生机制的关键,而其共培养菌群的分离及其多样性解析是开展此研究的必要前提。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典型产PSP赤潮原因甲藻,为揭示其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信息,本文通过免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东海塔玛亚历山大藻(at3#)共培养菌群的种类、丰度及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其共培养菌群共有87个种与已有数据库匹配,此外尚有5%的未知种。其包含57个属,其中优势菌属5个,分别为Rhodobacteraceae、Marinobacter、Methylophaga、Nitratireductor及Phycisphaera。研究表明东海产PSP塔玛亚历山大藻(at3#)含有物种丰富的共培养菌群,且具有发掘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新种属的良好潜力。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共培养菌群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碳源及C/N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滤池模拟装置,以实际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4种常见有机碳源(葡萄糖、乙醇、红糖和淀粉)及不同碳氮比对有机物去除、硝化反应和异养反硝化作用等生物滤池主要净化过程的影响。碳源初选结果显示,同种碳源下,当C/N从0升高至6过程中,生物滤池对TAN(总氨氮)的去除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C/N较小时,各组对NO_2~--N的去除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随着C/N继续升高,NO_2~--N去除率则显著降低(P<0.05);乙醇组除外,其他3组随着C/N升高,COD_(Mn)去除率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各组NO_3~--N和TN去除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变化显著(P<0.05),当C/N=4时,分别达到最高值。碳源复选结果显示,在C/N=4条件下,分别添加有机碳源(乙醇、淀粉、红糖和葡萄糖)的4组对TAN、NO_3~--N、TN和COD_(M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NO_2~--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3.59%;添加乙醇,生物滤池对水体中TAN、NO_2~--N、NO_3~--N和TN的去除效果优于其他3种碳源。研究表明,当C/N=4时,乙醇作为外加碳源能很好地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效率。

关键词: 碳源 碳氮比 生物滤池 净化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ghr和igfbp1基因表达特征、组织分布及操作胁迫对其的影响(英文)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急性操作胁迫对银鲳生长的影响,首次克隆了3种生长调控相关基因-生长激素受体1(ghr1)、生长激素受体2(ghr2)和胰岛素样受体1(igfbp1),并对3种基因在银鲳肝脏、心脏、性腺、肌肉和肾脏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定量表达结果表明3种基因均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各个组织中,而其中肾脏、性腺和心脏中的表达量较其它组织低。在银鲳受到外界操作胁迫刺激后,3种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ghr2和igfbp1的表达下调,而ghr2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ghr2和igfbp1在银鲳生长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胁迫环境中,外界刺激可通过下调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以影响鱼体的生长。

关键词: 鱼类 基因表达 生长激素 操作胁迫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龙头鱼刺网网目选择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取南海北部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2015年1月进行了36 mm、38 mm和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目选择性研究,利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选择性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南海区龙头鱼刺网最适网目选择性曲线为Gamma曲线;根据鱼体长度确定最小网目尺寸比根据鱼体最大体周更加合适;参照东海区龙头鱼开捕规格的研究结果,计算得出南海区龙头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为38.71 mm。为了实现龙头鱼刺网的合理使用,建议严格控制最小网目尺寸的实施,合理选择作业海域和时间。

关键词: 龙头鱼刺网 最小网目尺寸 选择性曲线 极大似然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美洲鲥卵巢周年发育和血清激素变化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测量、组织化学以及酶联免疫测定等技术方法,研究了淡水池养美洲鲥卵巢发育和促性腺激素(LH和FSH)和性类固醇激素(T和E2)的年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美洲鲥产卵类型属非同步分批产卵,按组织学特点其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5个时相,依据形态特征其卵巢发育可划分为相应的5个时期。在性腺发育过程中,雌鱼性腺指数(GSI)和肝脏指数(HSI)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LH在第Ⅴ时期的表达量显著性低于第Ⅱ、Ⅲ和Ⅳ时期的表达量(p<0.05),其他各激素在不同时期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激素间的两两相关性表明血清中LH水平和FSH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3,p<0.05),FSH水平和T水平显著负相关(r=-0.605,p<0.05),LH水平和T水平显著负相关(r=-0.699,p<0.05)。Person相关系数表明卵巢性腺指数和肝脏指数同几种激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通过与野生美洲鲥以及其他一些硬骨鱼类卵巢发育规律比较表明:在目前养殖条件下美洲鲥雌鱼营养积累不足,其性腺发育调控受到影响。

关键词: 美洲鲥 卵巢发育 组织学 血清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南沙群岛灯光罩网渔场金枪鱼科渔获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4~6月在南海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灯光罩网渔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金枪鱼科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等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金枪鱼科鱼类6种,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平均渔获率最高,为58.2 ind·net-1;其次为鲔(Euthynnus yaito)和扁舵鲣(Auxis thazard),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0.12 ind·net-1和9.96 ind·net-1;而金枪鱼属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渔获率很低,仅为0.57 ind·net-1和0.02 ind·net-1,且以幼鱼为主。在上半夜(20∶00~23∶59)金枪鱼科渔获率明显低于下半夜(00∶00~06∶00),仅约是后者的10%。鲔和扁舵鲣渔获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较为类似,而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变化与鲔、圆舵鲣(Auxis rochei)和扁舵鲣呈显著负相关。在农历新月前后期(农历二十二至下月的初八)作业网次数相对较高,每天的作业次数范围为4~10次;而满月前后期(初十至十七)未进行捕捞活动。总之,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均相对较低,且仅在新月期间出现的比例较高;而其它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相对较高,波动性也较大,也以新月期间渔获率值较高。本研究为我国南海金枪鱼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关键词: 南海 灯光罩网 金枪鱼科 种类 渔获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秋季(11月-12月)南沙群岛海域18个站位浮游纤毛虫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对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共检出17种浮游纤毛虫,隶属于2目10属,砂壳目Tintinnida与寡毛目Oligotrichida。优势种包括三亚条纹虫Rhabdonella sanyahensis、锥形急游虫Strombidium conicum、杆状真铃虫Eutintinnus stramentus、酒瓶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rchella、球形急游虫Strombidium globosaneum。浮游纤毛虫平均丰度为(36.5±3.8)ind./L(10~80 ind./L),呈现斑块状分布,最大丰度出现在南沙群岛海域的中偏北部,其次在万安滩的东侧丰度值也较高,而在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丰度值较低。浮游纤毛虫的水平分布可能与海洋环流有密切关系。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发现,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受水体营养盐水平与叶绿素a含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浮游纤毛虫 南沙群岛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技术对罗非鱼片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技术对鲜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比较了不同贮藏条件下,罗非鱼片的感官指标、肉质渗出率、微生物数量、质构、鲜度指标及肌肉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冰温条件下,罗非鱼片的色泽和气味的感官评分始终比普通冰温保鲜样品更高,鱼肉中微生物活动得到有效抑制,贮藏到30 d微生物含量约为10~4 CFU/g,比初始值更低,肉汁渗出率保持在5%以内,鲜度指标挥发性盐基氮值与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鱼肉硬度减弱更加缓慢。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鱼肉细胞完整性及肌肉纤维,细胞结构较完整,轮廓清晰,细胞间黏连紧密表明了肌肉蛋白质降解速率被延缓,维持了良好的感官特征,冰鲜鱼片的货架期延长至30 d。在高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气调组合条件下贮藏的鱼片产品,保持了新鲜鱼片的品质,货架期也得到有效延伸,为冰鲜罗非鱼鱼片产品在国内超市流通提供可行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 罗非鱼片 高压静电场 冰温气调保鲜 显微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