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虾夷扇贝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虾夷扇贝为实验生物,介绍了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模型5个关键基本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分析了方法的利弊及注意事项,为贝类DEB模型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壳长与软体部湿重回归法计算虾夷扇贝的形状系数δm;采用静水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呼吸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TA参数;采用饥饿法测定、计算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3个参数。室内饥饿实验持续60 d,直至呼吸耗氧率及软体部干重基本保持恒定。结果显示,壳长(SL)与软体部湿重(WW)的回归关系式为WW=0.0118SL3.4511(R2=0.9365),根据公式V=(δm L)3,对软体部湿重的立方根和壳长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值(δm=0.32);获得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K)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线性回归方程斜率的绝对值为阿伦纽斯温度TA,平均为(4160±767)K。饥饿实验结束时,软体部干重和呼吸耗氧率分别降低了56%和81%。虾夷扇贝的耗氧率稳定在0.17 mg/(ind·h),经计算获得[]=25.9 J/(cm~3·d);饥饿持续30天之后,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基本维持在(0.25±0.01)g,经计算获得[EG]=3160 J/cm~3,[EM]=2030 J/cm~3。动态DEB理论是基于能量代谢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建立的,体现了生物能量代谢的普遍性规律,能够反映摄食获取能量在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能量分配情况。但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比较复杂。基本参数的准确获取将影响其他参数以及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虾夷扇贝DEB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mt 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和控制区序列,分析长江中游宜都、沙市、燕窝、团风等4个产卵场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长江中游鳊群体cytb序列共检出82个多态位点,8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930和0.00244;控制区序列共检出变异位点46个,单倍型76种,Hd指数和Pi指数分别为0.972和0.00505;构建的单倍型网络结构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4个群体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平均基因流(Nm)和平均K2-P遗传距离均表明,4个鳊地理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未发生明显群体遗传分化;中性检验表明,鳊历史上发生了群体扩张,扩张时间在第四纪冰期后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细胞周期蛋白H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clin H作为细胞周期调控活动中的关键因子,通过与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结合来调控细胞周期中的各个环节,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旺盛细胞分裂活动的阶段,关于其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依旧较少。本实验通过SMART RACE方法,获得三疣梭子蟹cyclin H基因cDNA序列全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进行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相关的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基因全长1 077bp,开放阅读框(ORF)、5’及3’非编码区(UTR)长度分别为999、31和46bp。预测编码一个包含332个氨基酸,分子量、等电点分别为38.89和6.20kDa的蛋白质,蛋白序列包含一个周期蛋白盒保守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yclin H蛋白序列其他甲壳动物有着较高的同源性,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同源性分别为95%和80%。表达分析后结果显示,cyclin 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在Ⅰ期和Ⅱ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卵巢发育时期,去眼柄后该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于第4天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性腺发育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cyclin H 基因克隆 去眼柄 基因表达 卵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基氮胁迫下WSSV对凡纳滨对虾致病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养殖水环境中亚硝基氮(NO_2~--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危害性,开展NO_2~--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在患病对虾体内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研究。试验设置NO_2~--N胁迫浓度为6.68 mg·L~(-1),分别注射10~(-4)和10~(-5)稀释度的WSSV提取液,结果显示,胁迫下感染10-4WSSV的凡纳滨对虾144 h死亡率达90.00%,显著高于无胁迫组(60.00%),相同试验条件下高浓度病毒感染组死亡率高于低浓度组。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O_2~--N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内WSSV增殖加快,感染48 h后10-4攻毒浓度胁迫组病毒量是无胁迫组1.33倍,72 h时病毒量达到无胁迫组2.00倍。此外,免疫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NO_2~--N浓度突变导致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先升后降。由此可见,NO_2~--N胁迫会加快WSSV在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增殖,导致高死亡率,这可能是胁迫造成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降低和抗病原感染能力下降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59年和2000—2009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195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0年;而中华哲水蚤为优势种的大型桡足类功能群丰度在2000—2009年显著高于1959年,波动范围分别在2035—24500和912—1330ind/m2之间;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功能群丰度一般较低,但是在2007年出现暴发式增加,平均丰度分别是其它年份中最高平均丰度的4.8倍和88.5倍。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分别在东部冷水团区和中部锋面区波动幅度最大,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则是在西部浅水区波动幅度最大。分析认为桡足类丰度增加与营养盐浓度升高和鱼类过度捕捞有关,而胶质生物种群剧烈波动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异相关。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功能群 年际变化 南黄海 气候变化 中华哲水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精子冷冻保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哲罗鲑(Hucho taimen)是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和黑龙江等水域的冷水性珍稀鱼类,对其精子冷冻保存技术进行研究并建立精子冷冻库,对于哲罗鲑种质保存、人工繁殖发育、苗种培育及种群恢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生理盐水、葡萄糖、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等配制了9种精子稀释液(MPRS,RS,Hanks,ELS,EG1,EG2,Stein,SS-2和D15),对哲罗鲑精子在稀释液中活力、加入抗冻剂后活力和液氮中冷冻后活力进行检测,发现精子在以上稀释液中均具较高活力(73.00±2.65)%~(96.67±2.08)%,加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后活力下降,冷冻后仅在ELS和D15中具有极低活力(1.21±0.00)%和(1.1±0.00)%。进而利用ELS对甲醇、二甲基亚砜浓度进行筛选,发现精子在4%~12%甲醇中平衡20 min后活力仍为(79.00±6.52)%~(88.80±7.89)%,冷冻后仅在6%甲醇中具有相对较高活力(18.33±10.61)%,但与鲜精活力相比显著下降(P<0.05)。精子在4%~12%DMSO中平衡5 min后精子活力为(43.75±11.09)%~(81.67±2.89)%,平衡20 min后精子活力极大下降(3.25±0.30)%~(45.00±5.77)%,冷冻后精子活力极低(1.00±0.00)%~(2.75±1.50)%(P<0.05)。以D15为基础液对葡萄糖浓度进行筛选,发现当葡萄糖浓度为30%(D30)时,冷冻后精子活力相对较高(17.80±2.59)%,但与鲜精相比活力显著下降(P<0.05)。另外对精子在D15、D30、Stein和ELs 4种稀释液中短期保存的效果进行比较表明,Stein中精子存活在时间最长(45 h),D30次之(15 h)。综上所述,分别在ELS和D30中加入6%甲醇冷冻保存哲罗鲑精子具有一定活力,本研究结果为哲罗鲑精子大量冷冻保存和精子库建立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江苏溆浦段2015年发现中华鲟野生幼鱼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