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分析恩诺沙星在鲤鱼(Cyprinus carpio)中的代谢产物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HPLC/Q-TRAP MS),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对鲤鱼(Cyprinus carpio)腹腔注射恩诺沙星给药后肝脏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根据保留时间和各色谱峰质谱裂解规律,推测了恩诺沙星在鲤鱼肝脏中的代谢产物,同时,根据二级质谱碎片离子推测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结构。结果显示,恩诺沙星进入鲤鱼肝脏后,除以恩诺沙星原形药物(M0)和N-去乙基代谢产物环丙沙星(M2)形式存在外,还有少量恩诺沙星脱羧代谢产物(M1)和恩诺沙星羟基化代谢产物(M3-1和M3-2)。该研究可为深入了解恩诺沙星在水生动物体内代谢产物及代谢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恩诺沙星提供参考。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鲤鱼 恩诺沙星脱羧代谢产物 液相色谱-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嗜热四膜虫评估苯甲酸钠的生物毒性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2株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Cu428.2株和B2086.2株评估了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SB)的生物毒性,探讨嗜热四膜虫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在SB质量分数为0%,0.01%,0.05%,0.1%,0.25%,0.5%,作用6 h,观察嗜热四膜虫的细胞形态和运动情况。结果表明:SB质量分数为0.01%和0.05%时,两株嗜热四膜虫在Neff培养基中的活动均明显降低,细胞形态发生皱缩,细胞变小;SB质量分数为0.1%~0.5%时,两株嗜热四膜虫细胞形态明显由椭圆形变成圆形,细胞膜出现孔洞,甚至出现破裂死亡细胞,质量分数越高,细胞膜损伤越大,凋亡细胞数量越多。嗜热四膜虫培养于Neff培养基中,分别添加终质量分数为0%,0.000 1%,0.001%,0.005%,0.01%,0.05%的SB,测定添加SB后嗜热四膜虫的生长曲线及SB作用24 h的SOD活力,评估SB对嗜热四膜虫的种群数量和S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B质量分数的增加、嗜热四膜虫的种群增长速度降低,而0.05%SB对嗜热四膜虫具有杀灭作用,但0.000 1%SB对嗜热四膜虫种群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嗜热四膜虫的SOD活力基本上随着SB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然而低质量分数的SB可使SOD活力在一定时间内增强。

关键词: 嗜热四膜虫 苯甲酸钠 生物毒性 SOD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22、27(对照组)、32℃的水环境中,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进行急性温度胁迫48 h,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肠道消化酶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在22℃实验组没有显著变化(P>0.05),淀粉酶活力逐渐下降,脂肪酶活力则相反(P<0.05);在32℃实验组中,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力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而淀粉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血清生化指标中,葡萄糖(GLU)、乳酸(LD)、皮质醇(COR)在22℃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在32℃实验组中,TP和TG含量降低;GLU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LD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COR先上升后降低,而CREA则呈现上升趋势;在肠道和血清中不同处理组在同一时间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操作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胁迫,减小银鲳幼鱼的应激反应,使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温度胁迫 银鲳幼鱼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雷州半岛东南部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3月在雷州半岛东南部海域开展的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数据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内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环节动物;彩虹蛤蜊(Mactra iridescen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guinjorensis)、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和背毛背蚓虫(Notomastus cf.aberans)等6种为主要优势种。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251.32 g·m-2和480.0个·m-2;其平面分布趋势较为复杂,丰度大致呈现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趋势;可划分为5个分布较为分散且差异明显的群落(R=0.951,P=0.001);各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更替率高。全海域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9、2.36和2.35,而各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均较低。5个群落的ABC曲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表明雷州半岛东南部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受到明显的扰动,稳定性较差;与环境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水动力作用、沉积物中铜(Cu)、铬(Cr)含量以及人为扰动是导致群落结构差异及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素 春季 雷州半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筛选到的25个微卫星标记,以中华鳖极大、极小两个群体共12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分析这些微卫星标记与体重、背甲长、背甲宽、体高、腹甲长及腹甲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3个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其中位点LTF1与体重、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均极显著相关;位点LTR87与体重、背甲长、和腹甲宽显著相关;位点LT8与体重、体高、腹甲长、腹甲宽显著相关。将同一性状不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位点LTF1中的BE型,位点LTR87中的BB型,以及位点LT8中的CF型、BC型、AC型、CC型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辅助育种的参考标记。

关键词: 中华鳖 微卫星 生长性状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特异性亲和吸附提取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南极磷虾蛋白为原料,以南极磷虾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的得率为指标,开展了特异性亲和吸附法提取南极磷虾AFPs的工艺研究。本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样品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次数对南极磷虾AFPs得率和热滞活性(Thermal Hytersis Activity,THA)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AFPs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样品浓度1.0 mg/m L、吸附温度-1.70℃、吸附时间为11 h、吸附次数为2次。在上述条件下预测南极磷虾AFPs的得率为29.34%,THA为0.0805℃;验证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2.66%和1.86%。这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南极磷虾AFPs的提取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南极磷虾AFPs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抗冻蛋白 特异性亲和吸附 响应面法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口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的初步探讨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6 CSCD

摘要: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海域秋、春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并分别计算该海域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及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6目100科195属301种,其中以鲈形目鱼类占据绝对优势,两个季节同时被捕获鱼类75种.秋季优势种类数明显低于春季,且均以中小型鱼类为主,种类更替现象明显.TINCLi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50、11.58)、(1.95、3.01)和(1.54),在种级水平上,该海域的鱼类分类多样性较低,分布相对集中,亲缘关系较近.北部湾口海域的△+和∧+值分别为46.34和47.82,相比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其△+值最接近于北部湾,表明二者间鱼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在大尺度范围内,该海域△+值并未表现出明显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鱼类 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 分类多样性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北部湾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病原性疾病研究现状概述

水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我国自1991年后开始鲟类的商业化养殖,主要品种有引进的匙吻鲟、杂交鲟、小体鲟、俄罗斯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流域出产的施氏鲟、达乌尔鳇,以及施氏鲟和达乌尔鳇的杂交种等。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鲟疾病不断增多,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发现的鲟致病性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概述了目前国内外鲟病原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感染种群、致死率、临床症状、病原分离鉴定和药物控制等方面。目前对鲟病害的研究,在发病机制、免疫防治以及结合环境和营养因素的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还十分缺乏,应系统开展鲟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及防控技术研究。

关键词: 病原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真菌 寄生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浮岛对长湖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

环境工程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治理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开展生物浮岛对其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藻类大量生长的季节(7—9月),浮岛区水体中TN_w、DO、TSS、Chl-a含量以及TLI值较对照区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6%~62.3%,其中以Chl-a含量下降最明显;浮岛上下游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存在差异性,而且下游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上游有所下降。由此可见,生物浮岛能有效吸附长湖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对其藻类水华的爆发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长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生物浮岛 水质 浮游植物 长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盐杆菌HSQAY1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物质特性

环境工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嗜盐杆菌菌株(Halobacillus sp.HSQAY1)发酵液在不同p H、温度和反复冻融条件下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溶藻活性的环境稳定性;并采用乙醇沉淀、硫酸铵沉淀、超滤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等方法对溶藻物质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溶藻物质在强酸性条件下(p H=3)丧失活性,p H5~11时的溶藻率在83.4%~98.4%之间;30~110℃时溶藻率在71.7%~94.5%之间,表现出一定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且不受反复冻融(-20℃)影响。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被乙醇和硫酸铵沉淀的特性,其活性组分是多种分子质量>10k Da的蛋白类物质,溶藻活性蛋白粗提物的SDS-PAGE电泳显示,在15~50 k Da间有3条明显的特异蛋白条带。

关键词: 嗜盐杆菌菌株HSQAY1 中肋骨条藻 溶藻物质 环境稳定性 理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