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海上网箱网衣检测用框架式AUV设计与试验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型网箱(围网)养殖是我国对深远海水体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网衣破损检测是网箱养殖可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利用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框架式AUV进行网衣破损检测是可行的技术方案之一。基于技术、成本和使用便利性等要求,提出了框架式AUV螺旋式网衣破损检测策略,对其进行了运动建模和动力计算,获得了控制方法及与海流等相关的工作条件。根据模型分析进行了框架式AUV系统参数设计,开发了3自由度AUV控制系统软硬件、水下视频监控装置及工作距离1.5 km的微波通讯系统。所研发系统在象山港海域大型网箱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流速小于0.8 m/s时,能够在大潮和小潮分别获得最远0.9 m和1.5m的清晰视觉图像,可以方便地判断网衣破损情况,满足实际要求,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网箱(围网)养殖 框架式AUV 螺旋式巡查 运动模型 水下视频装置 微波通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以此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羊抗兔Ig G-HRP作为酶标二抗,建立无乳链球菌的间接ELISA快速检测法。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与一抗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06 CFU/m L和1∶10 000;酶标二抗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0。病原菌检测灵敏度为每孔103 CFU。该方法标准化后具有快速、灵敏等特性,与海豚链球菌等其他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阻断实验中的阻断率达72.02%;交叉反应和阻断实验的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标准化后检测了44株2007—2013年分离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阳性检测率为100%;对人工感染后死亡的30尾罗非鱼的脑组织进行检测,阳性检测率为100%;对人工感染后未死亡的20尾罗非鱼的脑,肝和脾组织进行检测,脑的阳性检测率为0%,肝的阳性检测率为25%,脾的阳性检测率为50%;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罗非鱼,而且能够检测无症状的带菌罗非鱼,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酶联免疫反应 早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牧场智能化浮式聚鱼装备研发与现场试验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牧场是减缓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抓手,鱼类行为控制是海洋牧场高效运行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为满足海洋牧场系统化渔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研制了一种可业务化运行的智能化浮式聚鱼装备。该装备以无线网桥为通信核心,运用继电器组分别控制水下监控系统、声音驯化系统、定量投饵系统、传感器等,解决了开放式海域鱼类行为的驯化与控制问题。为解决驯化中出现的自相残杀和鱼类生长的"马太效应",研发了柔性分级驯化栅,通过使用前后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能够明显提高驯化效果。所研发装备在象山港海洋牧场以黑鲷为对象进行了全过程试验,针对核心区和周边三个对比区进行了长周期调查,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了其有效性,能够有效提升鱼类行为控制水平,为最终实现海洋牧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黑鲷 浮式聚鱼装备 分级驯化 鱼类行为控制 远程监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季节江蓠脱落物对大型海藻场上覆水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实验室模拟野外环境,研究了不同季节温度下江蓠(Gracilaria confervoides)腐烂对上覆水溶解氧(DO)和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根据广东沿海气候特点设计春秋20℃、夏28℃、冬15℃3个对照组,海水平均流速为0.24 m·s-1。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DO逐渐下降,DO浓度与加入江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江蓠腐烂分解使上覆水总氮(TN)、总磷(TP)浓度先增后减,铵态氮(NH+4-N)与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浓度同步出现峰值,磷(P)元素的释放早于氮(N)元素;冬季(15℃)和春秋季(20℃)时,NO-2-N和NO-3-N浓度均随江蓠丰度的增加而增大,夏季(28℃)则相反,海藻加入的质量同时影响NH+4-N、NO-2-N、NO-3-N和活性磷(PO3-4-P)的峰值浓度,海藻质量与营养盐浓度呈正相关;低温条件下N、P元素营养盐浓度在上覆水中累积均超过高温条件。研究大型海藻脱落物在不同季节里水解后对上覆水的影响,可为大型海藻增殖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江蓠 营养盐 上覆水 海藻场 海藻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腌制鱼类中内源性酶类对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腌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品质变化(主要是风味和质构的变化),内源性酶类是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产品质构密切相关的酶类主要是一些降解蛋白质的内源性蛋白酶类(溶酶体组织蛋白酶、钙激活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产品风味密切相关的酶类主要是氨肽酶和降解脂肪的一些酶类(脂肪水解酶类、脂肪氧合酶)。本文对腌制鱼类产品中对组织蛋白降解和脂肪降解、氧化的主要内源性酶类特性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革新传统腌制鱼类产品加工技术和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腌制鱼类 内源性酶类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泥鳅源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引起江苏某渔场泥鳅发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对其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获得一株优势生长细菌;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16S r RNA基因测序比对及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霍乱弧菌(V.cholerae),将其命名为BH-1;回归试验证实该菌为致病菌,能够导致健康泥鳅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氨曲南、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29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青霉素G、乙酰螺旋霉素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林可霉素等8种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本研究确定霍乱弧菌BH-1为引起该渔场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该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泥鳅 霍乱弧菌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海南岛五个海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分布的比较研究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海南岛周边海湾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于2010年12月在海南岛周边5个海湾(海口湾、澄迈湾、洋浦-新英湾、陵水新村湾、三亚大东海)进行生态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表层水的光合色素分布特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不同类群的影响。本次调查共检出17种光合色素,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是含量最高的两种色素,平均值分别达到0.410?g/L和0.278?g/L。CHEMTAX分析表明,调查海湾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青绿藻、隐藻等;浮游植物类群以硅藻为主,其次是隐藻与青绿藻。海南岛北部3个海湾(海口湾、澄迈湾、洋浦-新英湾)的硅藻比例低于南部2个海湾(陵水新村湾、三亚大东海),但其隐藻比例高于南部海湾。RDA结果显示,不同门类的浮游植物受环境因子影响的模式不同:定鞭藻、金藻、蓝藻与盐度、温度呈较强正相关,而与硅酸盐呈较强负相关;硅藻与盐度、温度呈较强正相关,与DIN、硅酸盐、磷酸盐呈负相关;甲藻、绿藻与DIN、磷酸盐呈较强正相关并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小;隐藻、青绿藻与硅酸盐呈较强正相关,与盐度、温度呈极强负相关。

关键词: 海南岛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光合色素 化学分类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分析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及分布。结果显示,南海鸢乌贼耳石含量前10位的元素依次为钙(Ca)、锶(Sr)、钠(Na)、磷(P)、钾(K)、镁(Mg)、锌(Zn)、铝(Al)、铜(Cu)和镍(Ni)。P方差分析发现,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Ca(P=0.017)、Sr(P=0.016)、Na(P=0.042)种群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Ca(P=0.026)、Sr(P=0.021)、Na(P=0.025)性别差异显著(P<0.05),微型群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中型群Cu(P=0.002)、Ni(P=0.001)日龄差异显著(P<0.05),微型群P(P=0.000)、Mg(P=0.002)、Zn(P=0.023)、Al(P=0.000)、Cu(P=0.003)日龄差异显著(P<0.05)。南海鸢乌贼Sr含量随纬度的降低而减少,且0日龄高于10日龄。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微量元素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NPY基因的DNA和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在机体的摄食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一种内源性促食欲因子。为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NPY基因的结构及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大口黑鲈中的功能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salmoides salmoides)和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NPY基因c DNA序列,结果表明两亚种NPY c DNA均包括一个编码99个氨基酸的ORF框和长度为52 bp的5'非编码区(5'-UTR);采用PCR和基因组步移技术获得了长度分别为3 561 bp和3 565 bp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NPY基因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NPY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经MATINSPECTOR软件预测,在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启动子序列分布有TATA框、CAAT框、CCAAT-Box、GATA-Box等基本转录调控元件。实验在大口黑鲈两亚种NPY DNA序列间发现了6个单个位点碱基差异,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相比佛罗里达亚种启动子区域出现一个4个碱基的插入。不同物种间NPY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大口黑鲈与鳜鱼和石斑鱼的NPY基因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0%和88%,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和95%。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亚种 食欲 NPY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Siglec-4b like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嗜中性粒细胞中克隆了唾液酸结合型免疫球蛋白凝集素Siglec-4b like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2)成鱼组织中的分布;3)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后组织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Siglec-4b like具有与哺乳类Siglec-4相似的特异性结构域及保守氨基酸残基;早期胚胎发育Siglec-4b like基因在卵子中有一定表达量,受精后7 h即卵裂期表达上调,随后表达下降;Siglec-4b like基因在所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鳃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皮肤、头肾和肠,其他组织的表达量较低;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Siglec-4b like在鳃、肾与肠等多个组织的表达均呈下调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Siglec-4b like对罗非鱼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无乳链球菌免疫逃逸机制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唾液酸结合型免疫球蛋白凝集素Siglec-4b like 组织表达 胚胎发育 无乳链球菌GB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