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采用OIE标准检测养殖对虾中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PCR检出类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4对引物(389F/R、392F/R、77012F/77353R和309F/R),通过普通PCR方法,对本实验室2011-2012年采集于国内不同地区的对虾样品进行IHHNV(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检测,并对国内存在的IHHNV检出类型进行初步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宽沟对虾中均检测出了IHHNV,而在脊尾白对虾中未检出。其中凡纳滨对虾阳性率最高,中国对虾阳性检测率最低。对虾样品2011年阳性率高于2012年,华东地区高于华北、华南两地。此外,根据4对引物的检测结果,得到国内IHHNV的4种PCR检出类型。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PCR OIE标准 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湾扇贝晚苗池塘底播及在褐潮暴发海区筏式养殖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养殖池环境细菌群落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和16S r RNA基因的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发病刺参池塘环境中不同生理类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结果显示,加入底质改良剂后,发病刺参池塘沉积环境中的总异养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等的数量在最初的2–4 d有所上升,但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在之后的2–4 d内下降至加改良剂之前菌量;在加入底质改良剂后第2天,弧菌和硫化细菌数量便迅速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CR-DGGE图谱及测序结果显示,刺参养殖环境细菌优势菌分别属于绿弯菌门、变形菌门的莫拉菌科、柄杆菌科和气单胞菌科以及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某种细菌,多样性指数在2.5–3.5之间。实验组加入底质改良剂后,气单胞菌属两种细菌数量逐渐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底质改良剂可改变沉积环境中不同细菌类群的数量,降低致病菌的数量,从而改善底质环境并对"刺参腐皮综合征"起到防治作用。
关键词: 刺参 养殖环境 细菌群落 PCR-DGGE 底质改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对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破坏效果的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依据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RNA2的序列,在其3′端设计反转录引物,在5′端设计PCR扩增引物,构建了一种可以评价RNA链相对完整性的RT-PCR方法,命名为LR RT-PCR(Left reverse transcript Right amplify RT-PCR),并对该方法的引物浓度、Mg2+浓度、d NTPs浓度、退火温度4个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LR RT-PC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2μmol/L、Mg2+浓度4 mmol/L、d NTPs浓度0.5 nmol、退火温度60℃。本研究建立的LR RT-PCR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出1 pg的RGNNV RNA2标准品;该方法特异性强,与RSIV等鱼类常见病毒、鳗弧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以及石斑鱼RNA均不产生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LR RT-PCR方法对臭氧破坏RGNNV RNA2的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当臭氧浓度由0.3 mg/L依次增加为0.5、1.0、2.0 mg/L时,LR RT-PCR的扩增产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结果表明,建立的LR RT-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臭氧对RGNNV RNA2的破坏效果,适用于养殖场评估臭氧对RGNNV的消毒效果,并对RGNNV进行检测和监控。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RT-PCR 检测 臭氧 消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港建设标准中码头岸线长度的确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符合渔港实际作业情况的码头合理岸线长度,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采集的1305组渔港实际数据资料,对各级别渔港的现有码头岸线长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码头岸线长度的1/4、1/2、3/4、1/3、2/3分位值。应用仿真软件Arena模拟渔船到港作业情况,采用两种不同的渔船到港作业工艺流程,通过大量仿真试验,得到各级渔港码头的合理岸线长度。综合统计分析及仿真模拟结果,得到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码头合理岸线长度分别为700、500 m。
关键词: 渔港建设标准 码头合理岸线长度 统计分析 仿真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鱼类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仔稚鱼肠道、受精卵、不同类型的饵料和水源中的菌群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以不同的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作为分类依据,发现大菱鲆仔稚鱼的肠道菌群结构在开口摄食后不久已趋于稳定,其优势菌与受精卵所携带的细菌关联较大。并且在大菱鲆仔稚鱼不同的发育时期,这一菌群的结构非常稳固,几乎不受水和饵料中优势细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乳球菌属的Lactococcus piscium菌株一直是大菱鲆仔稚鱼肠道中的优势菌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优势度高达45%~65%。本研究还发现,大菱鲆仔稚鱼肠道可能对定植的菌种具有选择性,一些水环境和饵料中的非优势菌,如Streptococcus sp.,Pseudomonas sp.,Carnobacterium sp.等细菌也会定植于肠道,成为大菱鲆肠道中的次优势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幼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遗传参数估计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草鱼幼鱼阶段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遗传改良潜力,随机采集288尾人工繁育的4月龄草鱼幼鱼,基于12对微卫星标记,鉴定出来自16个家系(8个母本,9个父本)的273尾个体,各家系、母本和父本对应子代贡献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草鱼3个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和2个肌肉成分(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比较发现,3个生长性状和粗蛋白含量在家系和母系半同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3个生长性状和2个肌肉成分在父系半同胞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动物模型和限制性最大似然法,草鱼4月龄体质量、体长、肥满度、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遗传力估值分别为0.34、0.33、0.17、0.17和0.20,其中3个生长性状遗传力估值达显著水平(P<0.05)。遗传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与体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0.82,P<0.01),肥满度与体质量和2个肌肉成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0.17~0.29,P<0.05)。研究表明,草鱼4月龄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并可通过体长选择实现对体质量的遗传改良;推测在草鱼生长改良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肥满度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这应当引起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寄生短触手才女虫的形态与组织切片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活体观察、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对短触手才女虫(Polydora brevipalpa)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光镜下虫体半透明呈浅褐色,触手边缘具黑色斑带;口前叶前端钝圆,脑后脊延伸至第3体节中部,眼点2对,呈梯型排列;第5刚节刚毛变形膨大成爪状且具侧凸缘,鳃始于第7体节,虫体背部中央及鳃中央血管明显,且血液在快速流动。尾部圆盘状,背部具缺刻,肛口开于中间。2)电镜下虫体触手中央具食物沟,内布满纤毛,触角缺失。自第7体节起,背部鳃之间具横向纤毛带,腹刚毛被双齿巾钩刚毛取代。3)组织切片显示虫体主要由表皮、肌肉层和消化管组成。表皮层富含大量的腺细胞,肌肉层发达出现斜肌,消化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密集而规则排列的绒毛构成的纹状缘十分明显,且每个体节均有1对侧生血管、1对腺袋、以及1对后肾管。由此可知,短触手才女虫凿洞寄生是由其表皮层腺细胞分泌黏液化学腐蚀剂和第5体节变形刚毛机械磨损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膨化豆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19.55±0.15)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用膨化豆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含55%鱼粉)中0、12%、24%、36%和48%的鱼粉,配制膨化豆粕含量分别为0(对照)、9.3%、18.6%、28.0%和37.2%的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研究其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持续9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黄鳝100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膨化豆粕含量大于18.6%时,黄鳝的增重率,机体粗脂肪含量,血清葡萄糖含量,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及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显著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当膨化豆粕含量达到37.2%时,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膨化豆粕含量的升高,肠道胰蛋白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以膨化豆粕替代鱼粉,黄鳝配合饲料中膨化豆粕的含量以不超过18.6%为宜。
关键词: 黄鳝 膨化豆粕 生长性能 消化酶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大沽河湿地海水水质综合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体环境包含多个影响因素,因素间大多具有非线性相关性,为了能够客观地对大沽河湿地海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利用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5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5×5×1拓扑结构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大沽河湿地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海域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期更好的对比评价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缺点。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大沽河河道内站点的水质均为劣Ⅳ类水质,入海河流断面及其周边海域也达到了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调查海域无机氮含量超标严重,劣Ⅳ类及以上站位的数量占总调查站位的59.3%,富营养化状态明显。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BP人工神经网络3种评价方法对大沽河湿地水质进行评价,发现Ⅲ类及以上水质站位占总调查站位比例分别为89%、96%、56%。与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相比,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合理、评价结果科学可靠,是一种更加快捷、客观全面及实用的水体质量评价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