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热应激对虹鳟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是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环节中最重要的威胁。为探讨热应激及恢复对虹鳟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平均体重约350 g的虹鳟,分别在应激前(18℃,0 h)、25℃热应激(2、4、8和12 h)及18℃热应激恢复(heat stress recovery,HSR)6 h,随机取5尾鱼采样,测定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发现,热应激下,脾脏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RB)在应激8和12 h显著增强(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持续上升(P<0.05);丙二醛含量(malondialdehyde,MDA)在应激4和12 h显著升高(P<0.05);补体3含量(complement 3,C3)在应激2和12 h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AKP)在应激2、8和12 h显著升高(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应激8 h显著降低(P<0.05);皮质醇(cortisol,COR)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含量均在8 h达到最大值(P<0.05)。热应激恢复后,SOD和COR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应激前(P<0.05);RB和AKP仍保持较高水平,且高于应激前(P<0.05);C3、MDA、CA和LDH基本恢复到应激前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25℃热应激对虹鳟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有显著影响,导致鱼体出现了炎症反应,并造成细胞损伤;而恢复至适温后,鱼体机能可能逐渐恢复正常;同时热应激2 h后逐渐出现死亡现象,表明25℃已接近虹鳟热耐受的上限。本研究结果可为虹鳟抗高温应激调控提供基础数据,并且有助于虹鳟生产者理解热应激的免疫生理、评估热应激的不利影响并做好热应激预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仔稚鱼发育期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 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CFU/g数量级,弧菌成为大菱鲆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本研究发现,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明显,并且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其中的Vibrio ichthyoenteri最终成为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人工蜂群优化的NSCT域图像模糊集增强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实际应用中所采集的图像对比度低、边缘细节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模糊集、人工蜂群(ABC)优化的自适应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NSCT分解,得到一个低频子带和多个高频子带;然后依据贝叶斯萎缩阈值和非线性增益函数增强高频子带系数,采用模糊增强法增强低频子带系数,并利用ABC算法优化其中的模糊参数,以提高模糊增强法的自适应性;接着用低频子带图像的信息熵作为ABC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同时引入较劣种群随机初始化策略改进ABC算法,以缩短增强方法的运行时间.文中采用该增强方法对淡水鱼、铁轨表面、储粮害虫3类图像进行了增强实验,并依据主观视觉效果和对比度增益、清晰度增益、信息熵3个客观定量评价指标,对文中方法及其他3种同类增强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视觉效果最佳,能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目标边缘光滑,且增加了图像的信息量,便于后续准确地进行图像检测与识别.
关键词: 图像增强 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 模糊集 人工蜂群算法 贝叶斯萎缩阈值 非线性增益 自适应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伊维菌素对松浦镜鲤的急性毒性与组织损伤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1.30 mg/kg、1.69 mg/kg、2.19 mg/kg、2.86 mg/kg、3.71 mg/kg、4.83 mg/kg、6.27 mg/kg、8.16 mg/kg剂量的伊维菌素(ivermectin)对松浦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 songpu)进行口灌,并设置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给药后连续观察96 h,记录各组鱼的行为和死亡情况。用SPPS软件计算得出松浦镜鲤口灌伊维菌素的96 h LD50为4.04 mg/kg,95%可信区间为3.42~4.80 mg/kg。对给药组和对照组鱼进行血细胞分析,发现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红细胞数无明显变化,血红蛋白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白细胞数呈下降趋势。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伊维菌素给药剂量为4.83 mg/kg时松浦镜鲤体内组织开始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大剂量口灌伊维菌素后,松浦镜鲤肠绒毛出现坏死、脱落现象,肝细胞萎缩、肝血窦变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心肌纤维萎缩、变性。本研究通过探讨伊维菌素对松浦镜鲤的毒性效应,旨在为松浦镜鲤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使用伊维菌素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mPRα基因的cDNA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性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获得全长为1222bp的条石鲷膜孕激素受体α(mPRα)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60bp,编码了含353个氨基酸的蛋白,N端前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存在7个跨膜区域。其预测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中存在着多个蛋白结合位点。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mPRα与鲈形目鱼类mPRα聚为一支,进化关系较近,相似度达到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PRα mRNA表达情况:发现mPRα mRNA在性成熟雌性条石鲷各组织均有表达,并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较丰富。在条石鲷繁殖周期的脑和垂体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在繁殖周期的卵巢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Ⅲ期到Ⅴ期持续升高并且在Ⅴ期达到最大值(P<0.05)。条石鲷雌鱼血清中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变化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差异显著(P<0.05),在性腺发育Ⅲ期含量迅速升高并在Ⅳ期达到峰值。本研究为条石鲷卵巢成熟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7年秋季珠江三角洲典型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07年11月在珠江三角洲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型底栖动物4门16目32科43种,其中甲壳类最多,其次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各断面种类组成磨刀门最多,其次为淇澳岛和福田红树林,最少为香洲口。以优势度指数Y>0.02为判别标准,调查区优势种主要出现在甲壳类,分别为钩虾、中国双眼钩虾和日本大眼蟹。调查海区底栖生物平均总密度和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4035个/m2和198.56g/m2,各站位湿地生物的生物量差异较大。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270和0.52,水平不高。用SPSS软件将各站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生态特征值与水深等理化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多毛类密度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好,其中与总Cr%、粉砂、黏土含量和平均粒径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p H和K%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Cu%、Zn%和As%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软体动物密度也表现出与砂含量的显著正相关(P<0.05),以及与粉砂、黏土含量和平均粒径的显著负相关(P<0.05)。另外文中还应用了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对珠江三角洲典型滨海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状态进行了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变化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于2014年6月10日、7月28日、9月22日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进行三次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种类与对照区相近,但优势种种类在6月和7月少于对照区;6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7月份和9月份(P﹤0.05),而对照区在各月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和7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一月份对照区数值(P﹤0.05);人工鱼礁区渔获物CPUE、渔获数量和埃三极能值仅在7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各月份经济渔获物CPUE和经济渔获数量与对照区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工鱼礁区经济渔获数量从6月到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6月和9月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对照区各月份数值相近。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初期渔业资源种群会受到一定程度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鱼礁良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水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发病锦鲤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及耐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为锦鲤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发病锦鲤体长37~42 cm,体重1.5~2.0 kg,眼球脓肿凸出,鳃丝被轻微腐蚀,其上可见附着物,肛门红肿并伴有黄色粘液流出。健康锦鲤体长7~10 cm,体重(25±3)g。分离到的1株形态一致优势生长菌株(记为HL2)呈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中央隆起、略透明、乳白色,直径约1.4 mm。分离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肌肉注射感染后,供试健康锦鲤14 d内全部死亡,并在试验后期注射部位轻微出血,眼球周边有白浊及化脓的现象。HL2有运动性,精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羧酶阴性,发酵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半乳糖等,不发酵侧金盏花醇与阿拉伯糖等。分离株HL2的序列长度为1 461 bp(Gen Bank登录号为KF41342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铜绿假单胞菌(KC959478)聚为一支。头孢曲松、卡那霉素、四环素等35种药物有效抑制HL2,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头孢拉定等5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15种药物无效。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从药物选择、使用剂量、用药疗程等方面着手,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 斑头鱼 摄食生态 胃含物分析 DNA条形码 荣成俚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体质量和形态性状异速生长的遗传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品种选育,运用联合异速生长尺度模型,对牙鲆多个部分体大小相对整体体大小的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头长、尾柄长、体高、尾柄高5个形态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力为0.251~0.755,除尾柄长和尾柄高的表型相关为正值外,其余性状的表型相关均为负值;而相对体长的异速生长中,除了尾柄高的遗传力很高(0.871)外,大多数形态性状表现为中等遗传力,且这些异速生长尺度的遗传相关大多数为负值。本研究对牙鲆形态性状相对于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可为牙鲆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