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ITF还可能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异常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的重要海洋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迷迭香的抗氧化活性及对藻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中国油脂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迷迭香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与合成抗氧化剂BHT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chaal烘箱法,以POV(过氧化值)、TBA(丙二醛值)和DHA含量为氧化稳定性指标,研究了迷迭香在藻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探究了增效剂对迷迭香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依次为迷迭香粉>BHT>迷迭香精油;迷迭香粉和迷迭香精油对藻油都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抗氧化能力依次为0.02%迷迭香粉>0.02%BHT>0.02%迷迭香精油>0.02%VE;0.02%迷迭香粉与0.01%VC棕榈酸酯在藻油中有很强的增效作用。

关键词: 迷迭香 藻油 抗氧化活性 氧化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仔稚鱼群聚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替,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分别是12月–翌年4月的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5月的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6月–9月的刀鲚、普氏缰虾虎鱼、属、飘鱼属、多鳞四指马鲅,以及10月、11月的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在空间梯度上可分为长江口碎波带站点和杭州湾碎波带站点两组,两组间相异性贡献度最高的种类是刀鲚和普氏缰虾虎鱼(>10%),多个组内的独有种类显示出不同生态类型鱼类仔稚鱼对碎波带栖息地的生境选择分化。CCA结果显示,所选的5个环境因子中只有水温和盐度对仔稚鱼群聚整体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整个时空分布特征的解释度并不算高,意味着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饵料生物、径流等。对主要种类在单种的尺度上进行了丰度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GAM曲线拟合,发现底质和地形对特定种类的仔稚鱼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地形开阔平坦、底质为沙质的站点仔稚鱼种类和丰度都相对较多,如优势种中的飘鱼属种类、多鳞四指马鲅、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等都倾向选择栖息在开阔平坦的沙质底站点。

关键词: 仔稚鱼 碎波带 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女鳟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传统方法从患病山女鳟体表病灶部位分离纯化一株致病性水霉菌株,将其命名为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观察附着在油菜籽上水霉菌的形态,其菌丝有适量的分支,呈透明管状,无横隔;菌丝顶端产生棒状孢子囊,游动孢子成熟后,从孢子囊中迅速释放,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或侧生出芽方式发生。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菌丝顶端或中间可见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厚垣孢子。通过与Gen 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IT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确定SN菌株与鲑菌株(Gen Bank登录号EU551152)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特征及ITS序列鉴定结果,可推测菌株SN为鲑水霉(Saprolegnia salmonis)。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菌株SN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适宜p H为5~11,最适生长p H为8;适宜盐度为0.5%~2%,最适生长盐度为0.5%。通过分离鉴定山女鳟水霉病致病性病原,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冷水鱼水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山女鳟 水霉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卵黄脂磷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ephacryl S-300过滤层析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成熟卵子匀浆液中分离纯化出了一种高分子量的蛋白。该蛋白能被Schiff试剂、甲基绿和苏丹黑B着色,Western blot显示能被金鱼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识别,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560 k D,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12 k D,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蛋白是一种含有糖、磷、脂基团的蛋白,符合鱼类Lv的性质,且与金鱼Lv有免疫交叉反应,从蛋白的性质和免疫原性以及分子量大小等角度判断,本研究获得的高纯度蛋白为尼罗罗非鱼卵黄脂磷蛋白;纯化的罗非鱼Lv在反复冻融、37℃及60℃处理条件下均未出现降解,表明罗非鱼Lv比鱼类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更为稳定。研究结果为罗非鱼Lv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卵黄脂磷蛋白 纯化 性质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TRx、LvP38、CAT、POD基因的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氧化反应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中的变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6、12、24、48、72 h后,鳃和类淋巴组织中硫氧还原蛋白(TRx)、p38信号通路(Lv P38)、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在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对虾的类淋巴组织中,TRx、Lv P38、CAT、POD在72 h时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在鳃组织中,该4种基因在12 h时表达量最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推断TRx、Lv P38、CAT、POD与WSSV感染密切相关。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WSSV 硫氧还原蛋白 Lv P38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大神堂特别保护区海域水质质量评价

海洋湖沼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天津大神堂特别保护区海域进行水质评价,分别于2013年5月和9月对该海域进行水质调查。本文采用熵权模糊数学法对天津大神堂特别保护区进行水质环境质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天津大神堂特别保护区除了9月2号站位的水质级别为Ⅱ级外,其余站位水质级别均为Ⅰ级,水体相对清洁;2013年5月份水质较9月水质稍好;2013年5月份海水水质主要受无机氮、铜、总石油烃的影响较大,9月份受汞、砷、锌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熵权模糊数学 水质评价 大神堂特别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来自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和美国加州的5个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养殖群体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别在第249天、397天、552天和771天4个时间点观测了体重和体长变化。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0个杂交组合与对应5个自繁系之间在体重或体长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时间点体重和体长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母体效应及自繁效应值。结果显示,只有少数的遗传效应是显著存在的,而且这些遗传效应在不同性状和不同时间点的表现不尽相同。整个观测过程中,渤海群体和道氏杂交组合的体重和体长生长速度都是最快的,并且在体长上与对应的自繁系比较差异显著(P<0.05)。体重性状上,道氏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在249日龄和397日龄时最大,且均显著存在(P<0.05);母体效应在249日龄时显著存在(P<0.05),其效应值仅次于丹麦群体。体长性状上,道氏群体的母体效应在249日龄和397日龄时最大,且均显著存在(P<0.05)。在所有杂交组合中,渤海和道氏杂交组合最为高效,体重性状上,整个观测过程中其特殊配合力为最大;体长性状上,其特殊配合力均为正值(0.30,0.03,0.17,2.55),在771日龄时为最大,并显著存在(P<0.05)。研究表明,以道氏群体作为亲本之一可有效提高虹鳟后代生长性能,渤海和道氏群体的杂交组合效果最好,可以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

关键词: 虹鳟 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分析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不同性别类型2个Dmrt基因DM结构域分析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性别决定和雌雄同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兼并引物,以闭壳肌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扩增和克隆了虾夷扇贝Dmrt基因的DM结构域,雌性、雄性和雌雄同体3种性别共获得2个具有不同DM序列的克隆,序列长度均为141bp,分别命名为Py Dmrt3和Py Dmrt4。Py Dmrt3在3种性别类型中均有克隆,而雄性中还克隆出Py Dmrt4。结果表明,在虾夷扇贝不同性别中,Dmrt基因家族的成员可能会有不同;雄性py Dmrt3的DM结构域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频率高,其次是雌雄同体,雌性的较保守,与其他软体动物DM结构域比对,该基因家族在进化上仍然高度保守,由此推测,部分雄性可能是发生了性逆转的雌雄同体,这种较高的变异性可能也是雌雄同体的一个特点,Py Dmrt4可能参与调控雄性性别的形成。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性别 DM结构域 Dmrt基因 性逆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中国台湾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比分析了3个群体间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6个可数性状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可数性状上无显著差异。在与出肉率有较高相关系数的比例性状上,中国台湾红罗非鱼群体与以色列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均存在显著差异。8个可量比例性状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形态最接近,而与中国台湾红罗非鱼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04%、16.667%、12.974%,累计贡献率为64.446%。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厚、尾柄高是影响中国台湾红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体高、体厚是影响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体重的主要性状。多元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主要表现在体高、头长、尾柄高、吻长、全长这5个形态性状指标上。

关键词: 红罗非鱼群体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种群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