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嗜水气单胞菌在浸泡感染团头鲂的组织动态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WJ-8G FP)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进行浸泡攻毒试验,探究温度对浸泡感染后嗜水气单胞菌在团头鲂各组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立A组(水温25℃),B组(水温32℃),C组(水温25℃),其中C组为对照组。用菌株WJ-8G FP对实验组A、B进行浸泡攻毒,试验组C不进行攻毒处理,攻毒后分别于2 h、4 h、8 h、12 h、24 h采集各组鱼血液、脾、肾、鳃、肠道、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器官上的荧光细菌数量。实验结果显示,在各取样时间段实验组A(25℃)和实验组B(32℃)团头鲂各组织在均能检测到荧光嗜水气单胞菌,对照组未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最高菌量出现在鳃,且鳃上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大于其他组织(P<0.05),其次是脾、肾;组织内的菌量随时间大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实验组中各组织菌量显著大于A实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鳃是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团头鲂的主要组织器官,与25℃相比较,在水温32℃时团头鲂被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风险更高。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浸泡感染 绿色荧光蛋白 团头鲂 组织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色维尼纶和褐色棕绳培育海带夏苗的效果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东和福建作为两个海带养殖大省,生产了我国81%以上的海带。尽管同是采用海带夏苗工艺,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这两个省发展和使用的生产工艺在种菜蓄养、种菜数量、采苗方法、附着基以及育苗时间上存在着很多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不同是福建所有的育苗企业都使用白色的维尼纶苗绳(简称白绳),而山东的企业则使用棕绳。为检验这两种苗绳附苗和育苗的实际效果,在实验室进行了培育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培养周期和环境条件下培养45 d,棕绳上孢子体数量逐渐减少,并且孢子体大小仅为白绳孢子体大小的50%。同时,考虑到苗绳材料来源的丰富程度、前期处理简易程度、经济成本以及实际育苗效果,建议我国北方地区应当全面采用白绳作为海带附着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海第四纪沉积记录及其海陆联系的研究进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巨厚的海底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海盆的古海洋演化信息,而且可用以重建晚新生代东亚大陆古气候演变。根据物质来源,日本海沉积物组成主要包括5类:风尘、河流碎屑、火山碎屑、冰筏沉积物以及海洋自生物质。其中陆源碎屑物质主要由大气环流(东亚冬季风和西风急流)和水动力过程(河流、海冰和洋流等)自东亚大陆(内陆干旱粉尘区和东部大河黄河和长江)、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岛弧等源区搬运而来。过去气候演变使碎屑物质的源区和搬运动力强度等均发生变化,相应地,日本海中这些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粒度及通量等也随之变化。第四纪时期,海平面的频繁升降变化成为影响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日本海底层水环境以及沉积物自生组分特征改变的主要因素。基于近20年来日本海沉积物的来源及其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提出一些关于日本海区域沉积物以及古气候研究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草药对虹鳟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将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应用于虹鳟养殖生产,探讨了复方中草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为(17±1)℃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00.0±1.5)g的1+龄虹鳟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20尾鱼,每组设1个平行,饲养在室外循环水圆形水泥池(直径6 m)中。两个试验组鱼分别投喂添加茵陈、板蓝根等(复方一)和添加紫草、金银花等(复方二)的全价饲料,对照组鱼只投喂全价饲料,共饲养30 d。停饲24 h后,采集试验鱼的血清、肝脏、脾脏、肾脏,测定各组织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虹鳟肝脏中SOD活性均上升,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方一试验组肝、脾和肾脏中NO含量,脾脏中i NOS活性以及血清中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GSH-PX活性也相应提高;复方二试验组肾脏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复方一较复方二能更有效地提高虹鳟的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与释放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更强;铅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富集顺序依次为:鳃>内脏团>闭壳肌,镉的富集顺序依次为:内脏团>鳃>闭壳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家系亲权鉴定的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进行不同家系的亲权鉴定,筛选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从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亲本各10尾建立全同胞家系10个,从独立饲养的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已知的家系群体,从混合培育的子代群体中随机选取20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未知的混合群体。48个微卫星DNA标记选自牙鲆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且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上,每个连锁群2个标记。家系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10个拥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DNA标记表现出高的亲本排除概率,其Excl 1和Excl 2的范围分别为0.655~0.719和0.792~0.837。随鉴定所用微卫星DNA标记数目的增加,累计排除概率逐步升高。当使用8个微卫星DNA标记鉴定时,累计排除概率达到100%。利用这些标记开展混合群体的亲权鉴定,显示共有13个雌雄个体参与繁殖过程,不同亲本配组产生的后代数量存在差异,亲本与后代群体之间的各项遗传学统计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筛选出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能够有效进行牙鲆家系的亲权鉴定,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家系选育与DNA分子标记联合育种的候选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电厂温排水对临近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选取象山港国华电厂附近海域的10个站位,于2010、2011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了环境因子调查及浮游动物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国华电厂温排水提高了温度、盐度和电导率,降低了溶氧值;4个航次共计采集到浮游动物20种(含幼体),其中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短尾类溞状幼体等种类为优势种;电厂附近水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分布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而种类数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温排水的增温效应不改变浮游动物的季节分布格局,但不同月份的优势种因其发生改变;冬季温排水会提高浮游动物种丰度,但降低了多样性,而夏季温排水降低了浮游动物的种类、丰度及多样性,秋季丰度值达到最高丰度值达到最低;浮游动物的分布与电厂排水口分布有明显关系,并有"迁移"现象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藻综合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藻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其综合加工利用及相关产品开发备受人们关注。微藻目前可主要用于制备可再生能源、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性饲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养殖、医疗卫生、食品及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为人类解决一系列能源、环境、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和巨大开发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微藻综合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微藻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