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IGF-Ⅱ的体外重组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蛋白水平认识半滑舌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IGF-Ⅱ)的生理功能,将IGF-Ⅱ成熟肽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成功构建了重组半滑舌鳎IGF-Ⅱ/p ET28a质粒,导入到E.coli BL21(DE3)菌株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大小为11.4 k Da的重组IGF-Ⅱ蛋白,N端含6个组氨酸,可特异性地被6×His抗体识别。重组IGF-Ⅱ蛋白在最优诱导条件37℃诱导2 h,目的蛋白表达量占重组表达菌总蛋白的43.7%,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存在。将获得的重组蛋白包涵体经变性、纯化和复性后,获得了纯化的IGF-Ⅱ重组蛋白,其可在体外显著促进人乳腺癌MDA231细胞的增殖,表明IGF-Ⅱ重组蛋白具有体外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鱼类IGF-Ⅱ生理功能及半滑舌鳎生长调控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半滑舌鳎 IGF-Ⅱ 原核表达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金城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9年和2010年3—12月在莱州湾金城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月份的综合调查,共记录到浮游动物75种,分属14个不同大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居多,分别鉴定出22种、20类,占种类总数的29.3%、26.7%,其次为水螅水母类,鉴定出11种,端足类、被囊动物、腹足类和栉水母类分别鉴定出6种、4种、4种、2种,其它枝角类、毛颚动物、等足类、糠虾类、磷虾类以及钵水母类各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强壮箭虫(优势度Y=0.24)、中华哲水蚤(Y=0.13)、墨氏胸刺水蚤(Y=0.07)、以及洪氏纺锤水蚤(Y=0.02)。2009年与2010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同一季节群落结构相似度达到40%以上。浮游动物丰度分别在2009年及2010年的5月份达到最高值951.65个/m3、1348.14个/m3。种类数分别在2009年9月和2010年6月达到最高值48种、40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在2009年10月及2010年5月达到最高值2.6、2.7,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水温与浮游动物种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7(P<0.01)。盐度与浮游动物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84(P<0.05)。透明度、化学耗氧量、pH、叶绿素及总氮总磷等环境参数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弱。

关键词: 莱州湾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O-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海蜇中铝含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蜇中铝含量的方法.通过实验优化了仪器的检测条件:燃助比为0.67、灯电流为7.5 mA、狭缝宽为0.5 nm及检测波长为309.3 nm;优化条件下方法的检测线性在20 ~ 160 mg/L,相关系数R=0.999 8.比较了湿法消解、微波消解、酸煮消解3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检测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的检出限为3.5mg/L,相对标准偏差在1.26%~3.23%,加标回收率在88.50%~ 104.20%.

关键词: 氧化亚氮-乙炔 火焰原子吸收 海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叶绿素a浓度呈一般显著外,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CPUE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符合统计意义。4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叶绿素a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瓦氏雅罗鱼耐碱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来自达里湖(碱水)和松花江(淡水)的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杂交F2为实验材料,通过碱度耐受实验进行性状测定,以39对多态的EST-SSR和SSR为标记,对77个F2个体进行基因分型,根据Fisher确切概率法对F2基因型和耐碱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有2个标记与耐碱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中1个标记为EST-SSR,从瓦氏雅罗鱼转录组数据库中调取该EST序列,基因注释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低氧诱导因子HIF-3?基因、草鱼的低氧诱导因子HIF-4?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基因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鱼类的耐低氧反应过程,加强鱼类的耐低氧能力。本研究对于今后深入研究此功能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培育适于盐碱水域养殖的鱼类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微卫星标记 耐碱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倍体中华鲟微卫星亲子鉴定体系的建立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荧光引物和自动测序技术,检测了10个自主研发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在68个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个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为7~22,期望杂合度为0.730 26~0.873 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561 61~2.219 60。基于亲子鉴定排除率不低于0.99的标准,最终确定Asi-75067、Asi-67648、Asi-67123、Asi-73843、Asi-72040、Asi-70421和Asi-56700等7个微卫星标记为中华鲟亲子鉴定的核心体系,其单亲、父权和双亲的累积排除率分别为99.12%、99.95%和99.99%。该微卫星标记组合为中华鲟准确高效经济的亲子鉴定体系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微卫星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亲子鉴定 多倍体 累积排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性逆转的遗传特性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滑舌鳎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悬殊,由于性逆转而造成的其群体中雌性比例过低大大制约了养殖效率。性逆转是鱼类及两栖类生物性别决定事件中有趣的生物学问题,其发生的遗传机制鲜有研究。在该研究中,分别利用雄鱼和伪雄鱼组建10个半同胞家系,对这10个半同胞家系中的子代雌雄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个伪雄鱼的家系,其后代个体中遗传雌性鱼全部逆转为生理雄鱼;在另外8个雄鱼家系中其性逆转比呈连续分布,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半滑舌鳎性逆转的遗传力较低,仅为0.058。以上结果表明,伪雄鱼作为父本的遗传可能为完全的父本效应遗传,性逆转由于其较低的遗传力不适合于做家系选育而适合于做家系内的选育或结合分子标记的遗传评估,以提高雌性比的遗传进展,半滑舌鳎逆转比的数量遗传特征说明其性别决定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别决定 性逆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牡蛎养殖对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8、10月及2014年2、5月对大鹏澳牡蛎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设置的3个站位(牡蛎养殖区S1、养殖区外S2、靠近湾口S3)的数据研究了牡蛎养殖对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本次考察共鉴定出大鹏澳浮游植物58属144种,丰度为6.15×103—5.94×106cells/L。其中,硅藻36属100种,占种类总数的69.4%,丰度在4.5×103—5.93×106cells/L之间;甲藻15属34种,占总种类的23.6%,丰度范围为1.5×102—4.53×104 cells/L;蓝藻、绿藻、隐藻等共7属10种。在牡蛎养殖期(8月至2月),养殖区内养殖水层浮游植物总丰度低于非养殖区,硅藻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90%以上,硅藻丰度与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与硅藻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养殖区内甲藻丰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牡蛎收获后的5月,养殖区内的甲藻丰度高于非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站位S1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5,明显低于非养殖区S2(2.68)和S3(2.69)。与此相似,养殖区内站位S1均匀度J(0.27)明显低于非养殖区站位S2(0.49)和S3(0.51)。本研究表明,大鹏澳牡蛎养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能够显著降低浮游植物丰度、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

关键词: 大鹏澳 浮游植物 水产养殖 牡蛎 种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不同生长阶段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从2012年1月在海南构建的家系中选取生长快、中、慢3个典型家系(分别编号为F1、F2和F3),于海南陵水黎安、广东湛江覃斗和广西防城白龙3个不同海区进行养殖试验,每个海区每个家系的放养数量为800个,养殖1年。采用方差和加性主效应乘积交互作用(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AMMI)模型对各家系不同生长阶段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4个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区间合浦珠母贝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其中海南黎安的生长较快,广西白龙较慢;家系间,F2家系的壳长、壳高、壳宽生长速度最快,F1家系体重生长速度最快。整个试验阶段总体上4个性状的基因型方差占变异总方差的比例为72.47%~88.55%,环境方差占9%~24.13%,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占3.32%~4.04%。随着生长的进行,4个性状的基因型方差所占比例由最早阶段的92.32%~98.66%下降到最后阶段的32.45%~68.10%,环境方差由0.11%~1.27%增加到24.41%~62.26%,家系×环境互作方差由0.79%~3.9%增加到3.84%~7.51%。AMMI模型双标图分析表明,F1家系与覃斗、F2家系与黎安存在一定的互作,而F3家系的稳定性最好。上述结果显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家系对表型变异的贡献较大,表明家系的选择非常重要。该结果对合浦珠母贝优良品系的选育与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选育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多因素方差分析 AMMI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相同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3个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比较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 CSCD

摘要:采用群体选育方法构建了海南、深圳和福建3个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对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和变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人工选择后,各群体生长速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海南、深圳、福建群体的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4.06%、7.19%和24.84%;福建群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比海南群体分别高0.23 g/d和2.79%,比深圳群体分别高0.49 g/d和9.41%.在生长早期(2月龄),福建群体体重变异程度最大,深圳群体次之,海南群体变异相对较平稳;群体间变异程度相近时(6月龄),海南群体内的体重分布范围较广(200~600 g),而福建群体的体重分布较为集中,体重在450~500 g之间的个体占43.33%.研究表明,福建群体比海南群体和深圳群体具有更好的生长优势,可做进一步选育.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卵形鲳鲹 选育群体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