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省葡萄一年两收制及其关键栽培技术
《福建果树 》 2012
摘要:葡萄芽的早熟性和花芽的超节位分化,为葡萄实现一年多次结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两收正是利用适宜的温光资源,通过集成包括破眠催芽、覆膜避雨等先进技术,形成两造葡萄产量,对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均有着积极意义。


水稻T-DNA插入雄配子不育突变体的创建
《中国水稻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000多个转基因T-DNA插入水稻株系进行异常遗传分离分析(选择标记基因为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发现216个转基因株系的T-DNA呈现1∶1分离。接着利用测交方法检测T-DNA的遗传规律,初步确定其中57个候选株系为雄配子不育候选突变体。随后对候选突变株进行多代遗传分析及花粉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中的38个突变体花粉黑染率约为50%,自交后代T-DNA的异常分离是由于转基因植株的花粉半不育所致,T-DNA的传递只能通过雌配子体。另外,利用ELISA定量测定突变体中cry1Ac(Bt)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量,发现花粉的这种不育性与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推测这38个雄配子突变体败育的原因主要是T-DNA插入引起内源基因变异。TAIL-PCR获得了22个水稻雄配子不育T-DNA插入突变体的侧翼序列,通过BLAST检索,定位了15个不同的插入位点,其中12个插入位点位于基因区或基因调控区。
关键词: 水稻 异常分离 雄配子不育 T-DNA插入 突变体


荔枝褐变损失估计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荔枝褐变损失估计是荔枝褐变控制的重要环节,以兰竹荔枝为材料,研究由于果皮褐变导致荔枝的损失;在调查兰竹荔枝褐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果皮褐变对荔枝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褐变等级达到Ⅲ级时会对荔枝的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按照不同褐变等级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建立的兰竹荔枝果肉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和经济的损失率最佳估测模型分别为:逻辑斯蒂模型FALR=62.279 8/[1+EXP(5.086 8-1.241 0 X)]、逻辑斯蒂模型TSSLR=37.120 6/[1+EXP(5.474 0-1.689 7 X)]和线性模型ELR=-24.671 0+19.347 0 X。采用上述模型对福建省兰竹荔枝常温下贮藏的逐日经济损失进行了量化估计,结果发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兰竹荔枝的经济损失逐日加重。本研究为荔枝褐变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萎凋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高香型多茶类兼制品种瑞香1芽2叶为原料制作绿茶,通过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2种失水方式,开展不同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浸出物随萎凋程度的加重呈缓慢下降趋势;茶多酚在2种萎凋方式下变化趋势一致,成W型波浪式变化,多酚含量在未经萎凋所制绿茶样茶中最低,在5%失水率下含量最高;在一定失水率范围内,萎凋越重越有利于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形成,失水率对它们的影响较显著,成正相关关系,而酚氨比随失水率的加重有所减小;失水率对2种萎凋方式感官品质的影响比较一致,都是由低到高再下降的过程,自然萎凋至15%~20%失水率时感官品质评分最高,日光萎凋的则在25%时达到最高。总体来说自然萎凋对绿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比日光萎凋更为显著,也更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


一例母猪细菌性尿道炎的诊疗及体会
《福建畜牧兽医 》 2012
摘要:母猪尿道感染(UTI)是目前猪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典型尿道炎是由猪真杆菌引起的以膀胱、输尿管、肾盂和肾组织的化脓性或纤维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但导致UTI的病原很多,常见有大肠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不引起重视。1发病情况2012年9月下旬,福州地区某养殖户,经产母猪60头,其中10头母猪分娩后有3头发病,乳猪、仔猪和育肥猪均未发病。据该养殖户讲述分娩母猪采用土栏圈养,未做高床,母猪分娩前也未做任何清


京福1优943作烟后稻大面积示范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京福1优94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大穗型不育系京福1A与福恢943配组育成的杂交中、晚稻组合,于200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06019),2009年通过云南西双版纳审定[滇特(版纳)审稻2009032号]。2011年该组合在闽北山区顺昌县作烟后稻示范7.2 hm2,测产验收平均产量8.67 t/hm2,最高产量9.30 t/hm2;在遭受寒流等异常天气条件下,该组合仍表现出高产稳产、熟期转色好等特点。分别从芽管、苗管、肥管、水管和药管等5个角度总结其作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京福1优943 烟后稻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迟钝爱德华菌鞭毛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学活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从鳗源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菌株ETY的基因组克隆到其鞭毛基因(flagella gene,ETF)。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257bp,编码419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43.951kD。ELISA和Western-blotting试验证实表达的蛋白与迟钝爱德华菌菌株ETY表达的鞭毛蛋白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证明:经表达产物(ETF-rxA融合蛋白)与ISA佐剂结合免疫的日本鳗鲡对爱德华菌ETY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100%。本试验首次成功实现了ETF基因的高效表达,并初步证实了迟钝爱德华菌鞭毛可诱导产生免疫保护,为进一步研制合适的高效的迟钝爱德华菌鞭毛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