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W192选育研究
《中国食用菌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双孢蘑菇同核不育株间杂交技术,进行杂交菌株As2796分离的同核不育株与其亲本之一02分离的同核不育株间配对回交,回交获得的杂交菌株经过生物学特性分析、出菇筛选试验,优选出杂交新菌株W192。该菌株酯酶同工酶PAGE表型为HG5型,呈典型的杂合态,其栽培特点与As2796相近,平均单产提高20%~25%,鲜菇质量与As2796相似。经2008年~2011年产季不同区域的中型生产试验,高产优质性状表现稳定,于2012年获得福建省的新品种认定,目前已在福建省大面积推广。


不同磷肥用量对菜稻轮作土壤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菜稻轮作土壤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莆田市开展了秋季小白菜-冬春季胡萝卜—春夏季早稻轮作制的2年重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磷含量为57.5 mg L-1的菜田上,施磷量与小白菜和胡萝卜产量、磷肥后效与早稻产量均呈现抛物线型关系;经济施磷量为小白菜和胡萝卜施P2O590 kg hm-2和早稻不施肥,一个轮作周期的净增收比其他施磷水平提高22.3%~47.6%。在经济施磷量下,磷肥利用率从两季蔬菜连作的20.1%提高到菜—菜—稻轮作的29.7%;土壤有效磷含量则从两季蔬菜连作的55.2 mg L-1降低到菜—菜—稻轮作的41.6 mg L-1,为胡萝卜收获时的75.4%,只有基础土壤有效磷含量的72.4%。因此,菜—菜—稻轮作结合经济施磷肥是提高磷肥利用率和降低菜田磷素积累的有效方法。


垂叶榕叶片表面蜡质化学组分及蓟马锉吸胁迫对其含量的影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蓟马(Thrips spp.)锉吸胁迫对蜡质含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危害等级蓟马锉吸叶片的表面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垂叶榕叶片的表面蜡质中含有32种化合物,包含有9种酸、8种醇、5种酯、5种酮和5种烃。不同危害等级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已分离化合物的总离子峰面积、各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各类化合物及其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均不同。垂叶榕叶片的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含量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叶片受蓟马锉吸危害的程度。这说明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及含量在垂叶榕与蓟马的互作和协同进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战略思考与技术对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通过阐明低碳经济的兴起背景及其意义,进一步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同时分析低碳农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现代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建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及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等主要挑战,结合实际提出草地低碳循环农业、山地低碳循环农业、耕地低碳循环农业、林地低碳循环农业等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食用菌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 2013
摘要:21世纪,人类进入食用菌养生保健时代。——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最为合理均衡的膳食结构:一荤一素一菌。——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产业现状1.生产情况2011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571.7万吨,自2000年来,平均每年增产159万吨,平均增长率13.1%;总产值达到1543.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1%。2012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了788家,同比增长21%,而2006年企业数仅为46家;2012年食用菌工厂化日产量达5080吨,比2011年的3188吨增长了将近60%。


焦核与大核龙眼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焦核龙眼‘闽焦64-2’、‘白核’、大核龙眼‘九月乌’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萌发时间、光照、蔗糖和硼酸浓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测定法研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3个龙眼品种花粉萌发率随时间延长变化不同,‘闽焦64-2’和‘白核’的花粉活力低于‘九月乌’;光照能显著提高‘闽焦64-2’的花粉萌发率,而对另外2个品种无显著影响;3个品种适宜的蔗糖浓度均为5%~10%,适宜的硼酸浓度不同,分别为50~100、50~200和100~200mg·L-1;3个品种开花当天柱头都具有可授性,可授期均为6d。

